佛弟子文库

佛教的真理

2012/07/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何谓真理?在古希腊,「真理」是指公开展现在人的理智之前的东西,具有确实、符合事理原则的意思。在中国老子《道德经》中论及,「道」是自然与天命相合的精神境界,称之为「真理」;孔子亦认为符合天、地、人、三纲、五常的伦理,就是真理。一般来说,世人,尤其是哲学家们都把真理看作是生命所追求的目标,到底什么是真理呢?如何达到真理?究竟如何检验真理?……这些问题,不论是各宗教家、哲学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基本上,佛教认为「真理」必须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平等性、永恒性、本来性、超越性、可证性等条件。例如:「空」不是因为我们发现它,它才存在,它是本来存在的;「空」不能分是你的空,还是我的空,所以「空」是必然性、平等性、普遍性、永恒性的;再如生死、无常、缘生,都是必然的、普遍的。人生也唯有体证到真理的条件,才能通往生命真实的世界。

何谓佛教的真理?广义的说,如来一代教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契理契机的道理,都是真理。综合其法要,可归纳为:

一、苦聚:苦,通常是指我们受到业、妄想、烦恼的控制,而有五阴炽盛身心痛苦的感受;所谓「苦受」固然是「苦苦」,「乐受」也会「坏苦」,「不苦不乐受」也会「行苦」。总之,四大五蕴所积聚的人生就是苦聚,苦聚是人生的实相。所以,必须寻找灭苦的方法,才能超越娑婆苦海,从忧悲苦恼中得到解脱,也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才能离开苦聚。

二、无常:是指世间的万象,无一不是在刹那生灭变化中,没有一样是常住不变的。例如:一年有春夏秋冬的更替,人有生老病死的转化,器世间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现象,心念有生住异灭的迁流,这些都说明了世间一切都是刹那无常。虽然如此,「无常」也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幸福的人生是无常,穷困的人生也是无常,唯有超越世间无常,才能获得永恒自在。

三、无我:所谓「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但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正可以主宰的「我」,或是可依赖的「我」。因为「我」不能自由,不能自主,更没有实体。吾人要求青春永驻,希望永远幸福安乐,那里能如我所愿呢!所以佛教讲「诸法无我」,是认为宇宙万有皆是因缘和合所生,不能单一、独立或自我单独的存在,人生要超越「假我」的执著,才能证得「真我」的自性涅槃。

四、空性:所谓「空性」,并非指存在的东西忽然变得不存在了,而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是无自性的,没有不变不灭的实体,所以空性才是实相。佛陀说:「物质的存在如泡粒,感受如水泡,表象如阳焰,意欲行为如芭蕉,识别作用如幻化。」唯有离开错误虚幻的认知,才能证悟生灭缘起的空性。

五、业感:业,是指「行为」、「行动」或「造作」的意思,它包括身体、语言、思想三业。「业」,无论善恶好坏,都会产生一种力量,能驱使我们去造作新的行为,而新的行为又会产生新的力量。如此行为生力量,力量又推动行为,辗转相生,就形成了业力轮回。所谓自作自受,就是有情生死流转的动力,由此形成了惑、业、苦,不断循环,相互地纠缠。

六、因果:因果是指宇宙生灭变化的法则,《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这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等待缘聚合又生他果,如是相依相摄,因缘果报形成森罗万象、无穷无尽的世界。

七、缘起: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说明世间万物彼此依待而存在的法则。世间一切的事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现起和存在,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八、中道: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善恶、爱憎等二边的极端,如人生热烘烘的一味追求欲望享乐,或冷冰冰的舍离一切,执持苦行,都是不恰当的,应离开邪见执著,而行不偏于左右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中道」。但吾人也不能将「中道」误以为是折中之道、中庸之道。中道应以般若智慧来调和事理,融和有无;中道是以般若智慧来导正吾人的行为,趋向解脱之道。

九、般若:是指向人生正途的光明法炬;有了般若,才能照见缘起性空,洞悉事事物物的无常、无我,而能知苦灭苦。佛教所讲的一切法,凡无般若,皆为世法,一切法有了般若,才是佛法。如「布施」而有般若,才能三轮体空;「持戒」而有般若,才能饶益众生;「忍辱」而有般若,才能无生法忍;「精进」而有般若,才能奋而不懈;「禅定」而有般若,才能证悟觉道。般若就是一种能透彻宇宙真相的智慧。

十、涅槃:涅槃是灭除一切痛苦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净化贪爱,舍诸执著,拔除烦恼,息灭欲念的世界,进而到一大总相的常寂光世界。当吾人透过佛法的修持,拥有般若的慧解,舍弃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能获得清净自在的涅槃境界。

「厌苦求乐」,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发展的本能。可是世间科技文明急速发展,带给社会繁荣,人民富有,却没有使人类的生活更加明智合理或安心自在,反而使人陷入更多的困顿与惶恐,这是为什么呢?依佛教的见解,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因为人们对世界的本质有根本上的误解,所以苦痛就会像涟漪一样,一个接一个发生。

佛教的真理告诉我们:要离「苦」,才能得安乐;要知「无常」,才能有希望;要懂「无我」,才能融入大众;要明「空性」,才能真空妙有;要消「恶业」,才能美善人生;要识「因果」,才能心甘情愿;要透「缘起」,才能真相大白;要行「中道」,才能安身立命;要证「般若」,才能自由自在;要圆满「涅槃」,才能究竟人生。希望法界众生都能徜徉在真理的领域,以佛教真理作为修行的指归与方法,不断净化身心,时时轨范行为,进而达到人生最高的理想境界。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佛像供久了有灰尘该怎么办

第一、准备干净盆,专为浴佛用。 第二、净手将佛像移至...

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吗

皈依的对象是什么 皈依就是皈依三宝,也就是佛法僧。皈...

善解方便法

有一位太太,到处跑道场。先生上班、孩子上学后,她也...

蕅益大师为何劝人夜礼观音

【原文】 灵峰之劝人夜礼观音,不可死执,便谓定须夜礼...

礼佛的三个重要的意义

我们每天早晚的礼佛运动,有很深的含意。现在如果你还...

佛学常见辞汇(九画)

【皈依】 皈向、依靠、救度之义。皈依佛、皈依法、皈...

念佛与念观音菩萨的关系

观世音菩萨代表阿弥陀佛慈悲的一面,寻声救苦,拯救众...

衍慈法师:敲钟与烧头炷香

寺院每日早晚都有敲钟,早上先敲钟后敲鼓,晚上先敲鼓...

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灵鹫...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百喻经

百喻经卷第一 尊者僧伽斯那撰 萧齐天竺三藏求那毘地译...

袈裟的由来与殊胜之处

袈裟,梵语音译为迦沙曳,义译为不正、坏、浊、染等。...

佛教的「挂单」是什么意思

挂单是指我国汉传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过具足戒的比丘...

寺院普佛的意义

普佛属于佛教忏仪的一种,内容包括香赞、佛号、忏悔文...

贪嗔痴三毒

一、贪 贪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是对于...

【佛教词典】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经名)一卷,西晋法炬译。阿阇世王问五逆罪之受果,...

【佛教词典】持金刚慧

(术语)秘密主,金刚手,即金刚萨埵也。大日经一曰:...

命运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人生的大起大落,通常来说,是命中注定的,因为我们人...

【佛学漫画】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观世音菩萨为我排忧解难

二〇〇〇年八月,我六十寿诞时,女儿送了一尊观世音菩...

如果研究过唯识,你就不敢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

万法唯识,万是代名词,表示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法的...

弥勒菩萨的事迹

弥勒,全译梅达丽(maitreya),又译为慈。弥勒是姓,名...

佛教的根本特质是什么

今天我要和诸位讲的,是关于佛法的根本特质,其题叫做...

如何突破困境

1967年,佛光山刚开辟时,一片刺竹荆棘,到处深壑崎岖...

四空定的过失

四空定,佛陀对它是诃责的,因为它是暗钝。所以智者大...

【推荐】洪应明《菜根谭》下集

一、乐者不言  言者不乐 谈山林之乐者,未心真得山...

圣严法师:在忙中起了烦恼时的禅修

现代人是非常忙碌的,除了街头的流浪汉,以及好逸恶劳...

如何能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菩萨成就八种法故,于诸佛前莲花化生: 一者,乃至失命...

修行有四种不退转

修行不退转有四种: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和毕竟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