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违缘很多是不是学佛没加持力

2012/09/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平时总听人抱怨:“我学了这么多年的佛,可违缘很多,是不是学佛没加持力?”并不是这样!《金刚经》已告诉你了,本来你来世会堕入恶趣受苦,但通过持经功德,消除了这一切的罪障,如《解脱经》云:“虽有堕恶趣罪,亦经头痛能净之。”有些刚学佛的人认为有违缘不吉祥,自己很不愿接受,其实这是净除业障的一种验相。有修行人生病了、事业出现违缘了,就经常引用这个教证,并说他们出现违缘是将来解脱的一种标志。 所以,我们发了大乘心的人,遇到违缘更不要太在意,来世地狱饿鬼的痛苦在今生已经报完了,这是多么好的事情啊!

玄奘大师的师父——印度的戒贤论师,安心受报出三界。

曾经戒贤论师晚年的病苦难堪,文殊菩萨告诉戒贤论师:‘你过去二十世前是国王,因为暴虐人民,死了应该下臼杵地狱去受苦。为什么你没堕入地狱呢?因为你在临命终时闻佛号、经声,所以就没下地狱。之后,转世做和尚,而且是做了二十世的持戒和尚,累世冤家债主找不到机会向你要债。为什么今生找到你呢?因为你今生修持太好,加上前二十世的功德,今生一断气就直升兜率内院,等将来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时成佛,不再受轮回。那你二十世以前的那些冤家债主怎么办呢?所以今生叫你把臼杵地狱的重罪,转为重报轻受,你现在虽然没下地狱,这病苦的滋味,就如同地狱一样的痛苦。’戒贤论师听完了文殊菩萨的话,就说:‘我受不了,我想自杀。’文殊菩萨说:‘如果自杀,就会掉到地狱去,直接受地狱的苦报。’从这一点,你们要提高警觉,有修行的人,如果自问平生没有犯戒,到了晚年要是受了一点病苦,可能是了生死的情况,一定要忍耐下来,‘安心受报’,加速修行,必能出离三界。

佛在经中也说了: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我们行持善法的时候,要么身体不好了,要么工作不顺利了,要么家庭不和睦了,这都是一种必然规律。比如学习佛法,学得越好,魔王波旬就越不高兴,千方百计地制造违缘,但如果想办肉联厂,或造一些恶业的时候,魔王波旬就特别高兴,总是为你提供顺缘。现在是末法时代,白法护法神的能力比较脆弱,魔众的力量非常强大,想造恶业的话,所有魔众眷属都会帮助你的。

恶行竟感顺缘至时,当下必须警惕了!

假如福报不够,就会为魔所持,干起坏事来无比的顺利。在古代的时候,当一个人中了蛇毒,中医会让他尝舔白矾,如果嘴巴感到苦,说明还有的救,如果感到甜味,那就说明中毒已深,无救了。修行人也是如此,当我们做了不如法的事情,或者做了一个错误的抉择,一切变得顺利的时候就要警惕了。

在网上曾看本焕老和尚弟子写过2个故事:曾经有人到圆霖老法师处请教佛法时,问可否开一个饭店?法师说不要开,不要开。此人不听,回去就开了一个大饭店,结果生意无比兴隆,每天用来的做蛇宴的蛇就要20筐,有了钱家人不合,经常吵架,有次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吵架时,掀翻了餐桌,酒精炉子引起火灾烧掉了此人的半边脸,惨不忍睹。这只是现世的花果,将来的果报肯定是剧苦无边。经云:「杀一生命,当一中劫生等活地狱中。」何况为了区区钱财,残杀无量有情?所以此人真正的果报,真是恐怖到不敢去想。试想如果一开始生意不好,也许此人就会反省自己:哦,师父说的是对的,由于不听师父的话,所以才导致现在的结局。但为何没有出现这样的状况,归根结底还是福报不够啊!真正有福报得人,在做不如法的事情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好不顺的结果警醒你,福报不够,就会为魔所持,干起坏事来无比的顺利。

本老曾对一个弟子开饭店一事感慨:看他的福报了,福报好的话,饭店倒闭,不好的话,就会兴隆。后来此人饭店倒闭了,由此甚幸。为何福报大反而表现的是诸事不顺呢?第一是提醒我们,你做错了,赶快回头,其次,逆境,困苦是修行的助缘,广论上讲:「经常谓若自思堕苦海理,意生厌离,能息傲慢。由见苦是不善果故,于诸恶罪极生羞耻,不乐众苦故,而乐安乐。由见安乐是善果故,于修善法深生欢喜,由量自心而悲愍他,由厌生死希求解脱,由畏众苦,发起猛利真归依等。」如是亦如入行论云.「无苦无出离.故心汝坚忍。」又云,「复次苦功德,厌离除憍傲,悲愍生死者,羞恶乐善行。」意思是我们要经常观苦思苦,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生起出离心,折服我们的我慢,由于亲身体会苦受就能对其他受苦的众生生起悲心,对于产生苦果的因就会感到羞耻,想到来世的恶趣之苦就会积极行善忏悔。

为什么行善忏悔能把罪障清净呢?

像前面说的,造了很多非常严重的恶因,会感得到恶趣中受极大的痛苦,经过忏悔以后,只要受很轻微的苦恼,问题就解决了;或者虽然生到恶趣当中,但是不领受恶趣的痛苦。譬如饿鬼是极端痛苦,可是有很多鬼道的众生,他是到了恶趣,可是却有很大的福报。乃至于,有一种情况叫拍球地狱,阿阇世王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虽然还是掉到阿鼻地狱去了,但是像拍球一样,一下去就弹出来,地狱里什么苦他都没感受到,只是去了一下就出来了,这就是他忏悔的结果。或者本来要下地狱,现在头痛一下就解决了。总之,本来应该长时受苦的,或者变得很短,或者全不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如金刚经说的,这个恶业虽然是将来要受的,因为忏悔了就变为现法受。可能本来要到恶趣的,现在只要感得小小的头痛就解决了。这就是重罪轻报,本来要到地狱里去的,现在稍微受一点苦就好了。所以不要以为修行了就应该没事,我们忏悔了以后,不只是做几个梦就算清净,还要内善根有明显地增长才行,最重要的还是要正确地了解正理以后,依照经教去观察内心,拿法来校对它。 我们这辈子为自己、为亲朋好友、为生活确实造了许许多多的恶业,如果没有忏悔就死了,以后就没有机会清净业障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抓紧时间一心一意地忏悔,并且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造了。

明朝的藕益大师在《十大碍行》的跋中讲:“佛祖圣贤,没有一个不把逆境当作大熔炉来锻炼自己的。佛的四圣谛,苦谛就放在头一位。又称八苦为八师。倘若稍为存在着一念喜欢顺境而嫌恶逆境的情绪,那终究会同那些烂草枯叶一般,怎么能像松柏那样在冰霜风雪之中亭亭而立呢?美玉不经过琢磨加工是不能成为一件好玉器的;生铁不经过锻炼是不会成为好钢的;钟不敲不响,刀不磨不快,哪里有天生的弥勒、自然而成的释迦佛呢?若想成圣为贤,当佛作祖,必定能做到受人恶骂就好像喝了一杯甘露水;碰到横逆的事就好像见到了宝贝,这样才能安心在患难中经受考验,在患难之中修行,才能在这五浊恶世中,种植下往生西方净土的种子;才能像青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登高位而不退失。如果没有事的时候,就到处说自己怎么用功念佛、求生净土;一旦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就悔恨交加,悲叹不已。要是这样的话,我说这个人念佛三昧修不成,往生西方也没保证。只有用《十大碍行》来一一自己检查自己,倘若真的能在病时、难时、甚至于在受抑制、受排挤、受打击之时,只是一味地增强念佛的信心,明白苦难终究是空的,不怨天,不怪人,那么你的西方莲华就会日日增长,真可以称得上是三昧宝王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如何依止善知识修学佛法

问: 我们常常听到依止一位善知识修学佛法,应该是百...

感恩、忏悔可以清除业障垃圾

修蓝博士说,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要想因为什么问题...

诚哉在我,不关业障事

参禅人,第一要守清规,方能参禅。 清规者,公正清严为...

冤亲债主鬼神障如何破

这个业力的资持,我讲一个公案,大家体会一下这个生命...

只要种子还在,希望就在

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受多少艰,无论经历多少...

学佛前要先研究三个问题

讲到学佛这件事,先要研究;欲研究,先要解决三个问题...

念《地藏经》出了障碍怎么办

底下就是佛所说的偈子,是前头长行文的重颂。 吾观地藏...

平静乐观的处理困难与挫折

当我们拿花送给别人时,首先闻到花香的是我们自己。当...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大悲咒注音版

1)南na 无mo 喝he 啰la 怛dan 那na 哆duo 啰la 夜ye...

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序 宋、无为子杨杰述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龙舒增广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序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

生气对身体的9大害处

经常生气是百病之源。从中医角度来看,生气至少有以下...

出离心要从哪里生起

菩提心先从出离心作基础,有三个:第一个,思惟生死过...

让阿弥陀佛住到心里来

有些人问:是不是念佛不需要次第啊?实际念佛也离不开...

堪比牛奶的花椰菜

花椰菜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食物纤维、维生...

【佛教词典】小五条

(衣服)五条袈裟之小者。禅家之挂络是也。...

【佛教词典】高佛顶

(菩萨)住于胎藏界第六释迦院五佛顶尊之一。...

为父母立了消灾牌位,能否消除业障

问: 我悄悄地在寺院给父母立了一个消灾牌位,父母始...

常见的禅病及其调治

所谓禅病,是指由禅修方法不当直接引发的身心疾病或显...

吃素给肠胃放个假

如今吃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有的人吃素是为了减肥,有...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认为别人是什么样。你不能容忍他...

净界法师:宁可在山中睡觉,也不要在都市办道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有一个猎人,他...

修净土没有见地能否往生

问: 请问法师!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见地、修...

生命就在呼吸之间

要思惟死亡的痛苦,才能生起修道之心。如何以念死法修...

法从缘起,果从因生

学习佛法要懂得佛法有两条根本规律:一条叫法从缘起,...

菩萨行利生之道

利行者,乃菩萨行利生之道也。 大凡悟道之人称菩萨,未...

有四种供养因缘,使僧众心生贪爱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向比丘们开示...

跟人结怨痛苦过日,不如原谅包容过日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古人常说:...

圣严法师《祭祖》

祭祖是中国人孝道精神的表现,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