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唯识要义解说

惟贤法师  2013/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唯识要义解说

一、唯识之义

唯识者,据《成唯识论述记》云:“唯谓简别,遮无外境,识谓能了,诠有内心。”此指外境非实有,内识非虚无,非有非无,名曰中道。外实为增益执,内无为损减执,双遣二执故,方是唯识中道之义。

识有本识和转识,本识即阿赖耶,为众生生命的本体,前后相续不断,能持诸种子,变现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转识即前七识,依止本识而起现行,又由现行熏成种子,藏于本识。

唯识学虽讲识体,但不同于宗教中的上帝、外道的神我,也不同于哲学中的物本体、心本体。以识的变化,系因缘生法故,前后相续不断故。

识为能变,境为所变,境识不离,内外浑融。所不离能,故曰唯识。

二、能变之体为识

能变分三:1.因能变、果能变;2.因缘变、分别变;3.共变、不共变。

因能变即种子能变,分名言种、异熟种、四大种。所变根身器界为其所缘。果能变即以现行识体为能变,见分相分为所变。在因果能变中,有因缘变、分别变的差别:三类境中的性境,有色心之实体实用,属因缘变。独影境与带质境,但随能缘识之分别力而变,属分别变。

三、熏习

前七现行识为能熏,第八赖耶为所熏,受熏时成习气,即从熏习中留下的气分,潜伏于本识中有产生诸法的功能,曰种子。

熏习有三:1.名言熏习:即因名言相而熏习,能诠释义理,分别境相,产生差别法相之因。2.我见熏习:执着于我、我所的观点而熏习,区别自、他、人、我、我相、法相的原因。3.有支熏习,指善恶诸业的熏习,为死后招感不同果报的原因。

四、唯识学的目的

唯识学的目的在超情离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

1.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以行为饶益众生、成就众生)。

2.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去除无明善观诸法的自相、共相、说法利生)。

3.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破除自他人我妄执、视众生平等,兴无缘慈、同体悲)。

4.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此时为无垢识,如大圆镜,圆照诸法,而无分别。即法身、真如、菩提、涅槃境界)。

转染成净:(1)断人我执,舍烦恼障,成涅槃。(2)断法我执,舍所知障,成菩提。

五、唯识、般若二宗的空义

唯识宗着重于心的分析,三论宗着重于境的分析。唯识认为一切现象(众生似我、似法之现象),都是迷情之遍计执,此我法是绝对的无,空此遍计所执,才能显出依他起(因缘生法)的妙有、圆成实的胜义有。

三论宗则认为:缘起诸法之现象,不能说没有,此有为假有。即在假有上建立性空,不能把缘起法空掉才叫空。故《中论》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六、三性三无性是唯识指明诸法万有的实相

1.三自性:依他起性、遍计执性、圆成实性。

依他起:有为之法,从自种子,增上势力,待因及缘而生。

遍计执:非有计有,执我执法,由诸分别,缘名及相,执我而起。

圆成实:我法二空所显真如,圆满、成就、真实。

2.三无性:

相无自性:众生所执我法二相空故。

生无自性:因缘生法非自然生故。

胜义无自性:胜义即空,空为第一胜义故。

七、唯识各派对第八赖耶认识的差别

1.地论学派视赖耶为净识与如来藏同。

2.摄论学派视赖耶为妄识,是一切烦恼之本。

3.法相宗则认为是真妄和合之识,染净两种境界均发源于赖耶(含藏染净种子故)是生命的主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

八、新旧唯识师的不同论点

在印度弘扬唯识学的无著、世亲二论师以后,有十大论师出,对发扬唯识教义各有论点,分出新旧两派。

旧唯识学有护月、安慧、难陀。新唯识学有陈那、护法。

1.识体变现时:安慧主张一分(只有识的见分,一般认为,安慧的一分是指识的自证分),难陀主张二分(即能缘见分、所缘相分),陈那主张三分(见分、相分、自证分),护法主张四分(即于三分外加证自证分)。

2.种子本有和新熏方面,护月主张本有,难陀主张新熏。陈那、护法则主张有本有种,又有新熏种。

3.旧唯识师主张无相唯识,即唯心无境。

新唯识师主张有相唯识,即境不离识。唯识者,唯遮境离心实有,识表内心非无,非有非无,即中道义。

九、以心灵净化庄严国土

经云:“心净故国土净、心染故国土染。”云何心净?谓外不染六尘,内不执人我,不著常著断,慈悲和谐,故名净土。

故此心清净,便是庄严国土。七宝宫殿、五彩栋宇,皆表面之装饰,此唯凡夫之所谓庄严,非菩萨之所谓庄严。四无量心,四摄六度,利生之万行,乃菩萨之庄严。学佛者能识此旨,才能做到悲智兼运,福慧双修,圆证菩提。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惟贤法师文章列表

不能改变今生,但你可以改变念头

一切都是唯识所现,唯识无尽,但人生是苦不堪言,很多...

唯识有何重要意义

问: 唯识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义? 答: 唯识法相...

末那识的第六个特征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

把生命主宰权放弃,轮回就拿你没办法

我执它的引起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个我执的情况有...

阿赖耶识浅说

一、阿赖耶定义 梵语阿赖耶,华译为藏,有能藏、所藏...

每一种果报都经过三个阶段的变现

我们强调业力,我们也讲到果报,那么当果报变现的时候...

环境对阿赖耶识也是一个重要的主导因素

阿赖耶识熏习道理,当知亦尔。 阿赖耶识身为我们生命的...

离心无境,所有的境都是幻化出来的意识

唯识实在是太深,这个名相也很繁琐,但是唯识它是开启...

【注音版】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梵网经菩萨戒诵戒仪式...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佛说弥勒下生经

佛说弥勒下生经...

【注音版】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

进寺院没拜佛是否要负因果

问: 皈依后进寺院必须要礼拜每一位佛吗?若没拜是否...

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气...

宝髻如来护生咒利益众生法

南无宝髻(j 音寄)如来 护生咒:唵om 缚wa 悉xi 波bo 罗...

外面境界没有错,错的是自己

世出世间法都是因果的定律,若能明乎此理,见解就正确...

【佛教词典】从果向因

即从三身圆明之果位返向发心修行之因地。乃“从因向果...

【佛教词典】远波罗蜜多

【远波罗蜜多】 p1257 成唯识论九卷十七页云:一名远波...

山道上的小虫

清晨登山的时候,在山道阶梯上,看见一只被人踩扁而黏...

百岁本老与一位幼童的传奇因缘

本焕长老圆寂前见到的最后一位居士是谁?他就是跟随本...

在名号中化解我们凡夫的心

因果轮回是正知正见,如果拨无因果就是大邪见。所以我...

佛陀为什么要教诲断食众生肉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

不让孩子受苦,以后他就很苦

人不会养孩子时,就会溺爱。什么苦都不让孩子受,乃至...

现在虽很强健,但要做死了想

现在虽很强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 那个意思是,虽然咱...

微暖代替攻击

有一个小男孩养了一只乌龟,这天,他想尽了办法要让这...

乃至十念,也包含平时的信愿称名

乃至十念,一定要谈这种深信切愿的人,一定是念很多佛...

女众出家要成办道业,是否希望渺茫

传某师因感女众尘俗习染太深,又乏男众果断不畏的气魄...

欲望是累赘

一位行者到寺庙中拜谒在这里修行的禅师,希望禅师能够...

想过好日子,千万别邪淫

邪淫的常见果报很多人都明白,此文揭示邪淫的隐形果报...

【推荐】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有这十种的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 我们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