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说五「不」连贯起来的修行路

明贤法师  2013/07/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说五「不」连贯起来的修行路

大乘经论中,记载了佛陀金口亲宣的五个“不”字!

“不忘念”是《遗教经》里边儿说的;《大乘起信论》里面说了一个“不变随缘”;《八大人觉经》则说了一个“不念旧恶”;《维摩诘经》说了一个“不请之友”;最重要的,是《华严经》说的“不忘初心”。这五个“不”字啊,都很经典,而且都是经典中说到的“经典”!

“不忘念”的这个“念”,所指的是正念——不要失掉“心”。心要在这里,心不要飞了、不要跑了,不要太过昏沉,也别过分掉举,也不要过分地执着外境;要能专至一处,心能“守志”——心要能够守住自己所在的目前的这个色身、能守住自己的意志。

《楞严经》里说,人有“情”和“想”。“情想均等”是人(人性),“情重想少”是畜生,“想多情少”就是飞鸟——飞在天上的那些动物,皆系果报如此。“不忘念”,念在哪里?念就在这个不上不下,不偏不倚,非情多,非想多,不偏于魂,也不偏于魄,在叫做“当下即是”的这个地方,这是我们心要待的地方,如果待不稳,上下漂移,就上下调整使它稳定,安住于此,这就是“不忘念!”

还有一个“不变随缘”,它是一定要基于“不忘念”的。念已经忘失了,飘了,飞了,那还怎么“不变随缘”呢?就是说,别人有千方百计,你没有一定之规,世间财货,肯定是要被别人牵过来、夺过去的,你的心念就被别人引夺了——被人夺走了。这个“不变随缘”,一定要“任你千方百计,我有一定之规”。有个主心骨在这儿,有一个“你自己可以去把握的”在这儿,才可以“不变随缘”!

《八大人觉经》中说了一个“不念旧恶”。这“不念旧恶”也依然要以“不忘念”和“不变随缘”作为基础。如果没有“不忘念”和“不变随缘”的心理上的基础,想“不念旧恶”是很难的。一看到这个人,就觉得对别人发不起火来……就对某人有火,那,“不念旧恶”就不可能了——他以前有点什么不好招人愤怒的事儿,你都想起来了……。为什么能把别人不好的事想起来呢?原因就是“他飞了”,他的念头在想过去的那些事,没有守在现在这个位置上,没有把握当下——他回到了回忆当中,没有留在当下,所以他“念旧恶”!

以“不忘念”、“不变随缘”、“不念旧恶”为基础,《维摩经》里的这个“不请之友”,就从内在(心理)的构建向外拓展、向外完善到对外人的帮助上去了;由内向外,就成为了一个帮助他人的契机。怎么帮助别人呢?如果能够平等地,在关注自己的生命状态的同时,对他人的生命也有同等水平的关注,你就会做“不请之友”。——别人没有请你帮这个忙,你发现他有某个困难了,你会帮他把这个困难解决掉。

他不请你,你也来,这叫不请之友;他不请你,你也跟他好,这叫不请之友。这很重要啊。这个“不请之友”的力量,从哪里来?从内心里来的。因为可以“不忘念”、“不变随缘”,可以“不念旧恶”了,才可以做“不请之友”。念了旧恶,怎么做不请之友啊?……所以,要由内,逐步逐步地向外拓展开来!

这“不请之友”已经成就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不忘初心”。“不请之友”并不是主动地给别人做一个狐假虎威、狼狈为奸的朋友——要不忘初心。虽然做了“不请之友”,但我们是为了关注心里的朋友,是对于个体和他人的生命同等在关注,同等地在爱惜、同等地在珍惜,像这样,我们来做不请之友,而不是庸俗的。可以有庸俗的一面,可以有比较世俗的一面,但是主题没有变,没有忘初心——帮他人的念头、良好的初心,这个用心没有变掉。

最重要的,还不是“变没变”的问题,而是“忘没忘”的问题。如果说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忘失过、常常都能提点起来当初的“那一念”,那么此人就会很如法、为人处世就特别懂得怎样去安置、安顿自家身心。这一念能够提得起来,为人就会比较纯粹、不那么受染污;染污的多,变化的多,初心就容易忘失得多。“不忘初心”,还是要有前前后后的这些基础,并且能够时常回顾、经常提点当初的“那一念善心”。

初心是很重要的。我们看人、和人之间打交道,刚一见面的第一反应,往往就是以后自己经常跟这个人打交道的基本的形态、基本的态度。经常如此——这就是“缘分”、这就是因缘的问题。我们的菩提心、我们的求道之心,也是要这种因缘来进行提携、进行贯穿。我们的菩提功德,就像一颗一颗散落的冰葡萄,由这个“不忘初心”贯穿起来,就可以一颗连着一颗吃得很甜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处理杂务也是修行

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

毁灭福禄的六个日常行为

1 杀生 杀生在一切行为中第一等折福份。买肉吃尚造作...

净土法门的没有修学次第吗

问: 法师,修学佛法不是应该有次第吗,净土法门怎么扔...

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 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

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

佛祖教人,唯在真心实行,为出生死之要。心真则凡所动...

十不求法门

一切众生与佛本来是平等无二,实说是一体的。这正是释...

【推荐】因地发心的不同,便感召了不同的果报

所以一般受戒学律,听教看经,参宗坐禅。这个是讲到我...

略释《四料简》要义

佛教的大纲,不外乎五宗。这五宗是:律,教,禅,密,净...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修练我们的定力

佛界有一宗著名的禅宗公案,六祖惠能受具足戒之前曾在...

把心调整像镜子一样

临命终的人往生,他必须把心调整像镜子一样,这个很重...

佛法的心要

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后,曾自己感叹道:妙哉!妙...

这个嗔恨心的破坏力,危害性最严重

因为贪心得不到满足,所以心里不满意、嫉妒、嗔恨、怨...

【佛教词典】灭后

(术语)如来之涅槃,谓为入灭。灭后者入灭已后也。遗...

【佛教词典】智岩

(600~677)唐代牛头宗僧。江苏曲阿人,俗姓华。智勇...

不要逃避压力

压力不只是个埋藏潜伏在心中的无形杀手,而且影响深远...

临命终时有三件事情非常重要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

青年们的烦恼

青少年朋友们,经常听到你们呐喊着:一大堆的烦心事,...

善小而为 无量功德

曾经在法国巴黎的一处车站,由于一位青年没有车票而闯...

「一门专修」与「法门无量誓愿学」是否矛盾

问: 佛针对不同根机的众生讲了八万四千法门,现在都...

在生命相续中,阿赖耶识是非常重要的

又将没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所依渐冷。若不信有阿...

鞋底的味道

老方丈要派一个优秀的徒弟,去佛教圣地取经,他在觉醒...

怎样看待去寺院花钱消灾

问: 师父,某寺院的护法居士给我打电话说:你得来我们...

一个善念躲过了危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天,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一个月色朦胧的深夜,在一个靠海的山洞里,一个老和尚...

宁管千个兵,不管一个僧

在教内有宁管千个兵,不管一个僧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

做到这二十五法,就能开发禅定和智慧

禅堂的居士身上穿的禅褂上都有止观两个字,在我们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