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参禅一定要有长远心

绍云长老  2016/02/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参禅一定要有长远心

现在我想谈谈参禅的目的和参禅的方法。六祖慧能大师道出禅宗的宗旨:“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可知参禅的目的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果你参禅参到极点的工夫,开悟了,如果是证悟,那么你就悟与佛齐,得佛心印,也就是彻底了脱生死了。

既然这个法,这么好,又这么直截了当,那么下手的工夫应该如何做起呢?这么做呢?

参禅这法门,要想在这法门上下番工夫,要先具备几个条件。首先无论是出家或在家的人,都必须要严持戒律。出家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沙弥、沙弥尼有十条戒,在家居士有五条戒。不论修那种法门,戒是根本,对这些根本戒是丝毫不能违犯的。

其次还要深信因果,要明白因果,知道如是因,如是果。古德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因此我们要审查从早到晚依身、口、意三业,所想所做的究竟是违背因果,还是符合因果。《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所以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我们要知道因果可畏,报应丝毫不爽,宜时加警惕,慎勿造因。

隋唐时代,禅宗盛极一时。一般师徒之间的传法都是以问答形式,透过一问一答就开悟了,真的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禅人开始之后便到山林静处加功办道,以其所悟的道理印证是否与佛所说的相符。所以那时禅宗出的祖师很多,悟道而不为人知的更不计其数。

宋代以后,人的根性就渐渐浅薄了,不能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开悟了。开了悟的祖师们于是就各出手眼方法,接引学人参禅。

参禅即是参公案、参话头。公案、话头有多种多样,有的参“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有的参“本来面目是谁”,有的参“拖死尸的是谁”,有的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近百年来,禅宗道场都以参“念佛是谁”这个话头最为普遍。

所谓话头,例如“念佛是谁”四个字是一句话,这句话没有说出来以前是话头,说出来之后就是话尾了。虚云老和尚说:“话头就是一念未生之际,即是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着静、不落空,就是不灭。时时刻刻单单的的,一念回光返照,这”不生不灭“就叫做看话头或照顾话头。”我们练习参禅的人,首先要看这一句话头,不能在这个上面思量卜度,胡私乱想,思维念佛是谁,究竟是谁,这样的思量卜度就不是工夫,而是打妄想了。

现在我们谈谈参“念佛是谁” 的下手方法。念佛的人当然知道念佛,那么反问你是谁在念佛呢?你一定说:是我在念啊!那么又再问你一句:是口念呢,还是心念呢?如果是口念,那么睡着时,你的口还在,为什么不念呢?刚死了后口还在,又为什么不念呢?如果是心念,那你的肉团心能不能念呢?如肉团心能念的话,那么睡着时,肉团心为什么不念呢? 死了之后那个肉团心又能不能念呢?又有人说是灵性在念。那么灵性是怎么样子的呢?是长、是短、是方、是圆、是肥、是痩呢?还是青黄赤白色呢?就是在这个不明白之处,要反问自己。这个反问不是要你以话来反问,而是要你以意反观,就是反观你的话头。集中精神注意力,向自己反问:究竟念佛是谁?

初用功的人,对于这一法没有用过的,是会感到有一点不很自在。你不要怕,坐下来,把腿子盘好包好,把身体坐得端端正正,你自己默念几声佛号,在默念最后一声时,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谁”字上面。这个巧妙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反观这个“谁”字时,你的妄想就给挡下去瓦解了。

我们初用功的人,一下子想把住这个“谁”字,把时间看长是比较难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办这个事之前,无量劫以来都是随妄想转。你现在要把它扭转过来,不让它打妄想,要把妄想转变到这个“念佛是谁”的“谁”字上去,这个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办得到的。所以古德说:“要生处转熟。熟处转生。”这两句话怎么说呢,就是我们无量劫以来打妄想打惯了,很熟,而妄想是很熟。要把这个很熟的妄想慢慢的丢掉,转为生;要把参“念佛是谁”这一念抓得很紧,转为熟。这样就叫做生处转熟,熟处转生。

我们参禅,参究话头亦复如是。要把我们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个“谁”字上,不起二念,只是反观这一念“谁”字。

初参用功的人,即使你想把注意力集中,它总是集中不长久,又被妄想打失了,但是你一觉察到时,就立刻赶紧把话头重新再提起来。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妄想来了,你不要怕它,不要和它拼命一样,你只要不睬它,不随它转,只要照顾你所参的一句话头就好了。

有些人在这个如意妄想当中,觉得很愉快似的。他们融入妄想了,随着它转,所以感到很自在快乐。这个千万不能随它转,任它打啊!不论是好妄想,是坏妄想,一概都不要它,让它跑开,你只要单单的的地,把这个“念佛是谁”的“谁”字观察好就行了。

“生处转熟。熟处转生。”当我们把“念佛是谁”一念用熟了,妄想便会慢慢减少,心亦会清净了,疑情就会自然现前。当真疑现前时,念念不动,了了常知。如果能够从朝到晚,二六时中功夫都不间断,日久功深,触境逢缘,便能开悟了。

初用功的人还要注意两点:第一,就是你不参“念佛是谁”还好,一参心就烦得很,妄想就翻腾得不得了,这个时候,正是你用功用得得力之处。你如果不是看这个话头,那打妄想你还不知道呢,所以你不要随它转,也不要惧怕它。

当妄想打失了以后,感到自在,举起话头便要平心静气,就是说心要细。因为心不细,你若猛然将话头一提便容易上火,气就往上冲。你只要自己觉察到这一念,照顾这一念,“谁”字还在,你就不要再提了。如果再提,便是“头上安头”了。

第二,初用功的人参“念佛是谁”这一句话,搞了几天感到不得力,又来参另一个话头。其实不论哪一个话头,意思都是一样的,好像这个“谁”字是叫我们反观注意力。

所以不论怎样,参禅一定要有一个长远心。

我们现在举一个例子说明吧!就拿我们云居山的老和尚-虚云老和尚。他老人家三十一岁在天台山华顶龙泉庵参偈融镜老法师,教他参一句“拖死尸的是谁”,一直到五十六岁他老人家才开悟,像他老人家那样精进行持都要经过了二十五年。

所以我们现在用功的人,得不到开悟,就是缺少了决定心和长远心。因为这个用功法门,你只要用久了,所谓:“久参有禅,久住有缘。”当你参究话头纯熟了,这一句话头自然时间保持得长。看话头就是看这句话还没有出来之前这一念,一念不生之前就是话头,若果你能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个话头上,把时间能保持到五至十分钟以上,不打妄想,不起二念,那么你那个心便会慢慢地静下来,时间再长一点,就能感到心念非常安静,身子非常舒服、轻安,头脑也非常清晰,通身上下有说不出的舒服。这个时候,你就能亲自体验参禅的奥妙之处,如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若还没有到这一步,别人说的你将信将疑,也不会完全相信的。因为这个禅定的境界,就是一切的法门所必须要归纳到这里的。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只要你用功到了一心不乱,久而久之,你那个心就会出现了无限轻安境界。与参禅的工夫得力,是没有二样的。所以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上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从古以来,我们中国出了很多大祖师,唯独是在宗门下出的比较多,其他法门的祖师就较少。近代的几十年前,我们中国还有几位大善知识,譬如云居山的老和尚、扬州高旻寺的来果老和尚、宁波天童寺的八指头陀寄禅老和尚、常州天宁寺的冶开老和尚、杭州灵隐寺的慧明老法师、宁波观宗寺的谛闲老法师,上海龙华寺的应慈老法师,都是近代开了悟的大德高僧。

那么现在的善知识为什么这么的少,甚至还听不到呢?这是由于现在宗门这一法,在禅堂修这一法的人太少了。此外,有些人就是知道了这个法门,但是他们的信心不坚定,不能在这个法门上,死心塌地地下一番死工夫,所以就不能出人才了。

虚云老和尚在世时常说,正法与末法,不是真的分有正法、末法,而是人为所致的。不是法末,是人末啊!

如果我们现在要把禅宗这一法大力提倡,对这一法死心塌地地来用功,不会不出人才的。而现在中国那么大的地方,禅宗道场却是寥寥无几矣。只剩陕西省西安市的卧龙禅寺、我们江西省云居山的真如禅寺和江苏省扬州市的高旻禅寺。高旻禅寺虽然有禅堂,但是坐长香的人少得很了。所以禅宗这一支香已经到了命如悬丝的危险地步了。那么这副重担就落在我们当代的中、青年师父们身上了。禅宗是佛的心印,所以叫心地法门。发道心来参禅的人啊!只要你信心坚定,拿定主意,有一个长远心,努力地参上十年、二十年,不会没有受用的。相反地,如果你信心不坚,又没有长远心,那就很难有所成就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绍云长老文章列表

何谓「禅门破三关」

江苏扬州高旻堂上来果老和尚,幼秉宿慧,心慕佛乘,长...

修道的第五难

学佛、修法很难,比如我们常说的四种难:人身难得、中...

圣严法师《禅修的要领》

身心放松 禅修者的第一个条件,是把身心放松。 头脑放...

慧律法师《不听是非,不传是非》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业。 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

【推荐】不能把无病当成修行有功夫的表现

有种观点说信佛念佛了就没有病,把他没有病认为是他修...

佛家禅语

△ 布袋和尚: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

星云大师《走出阴影》

一条黑漆漆的通路,深更半夜行走其间,四周和前后好象...

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

我们修行,吃的苦难有多少,福报便有多少。福的深浅,...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

楞严咒注音版

楞严咒注音版...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

如何善用药师佛号利益他人

至心专念药师佛的本愿功德名号,能满足世间及出世间的...

人应该在哪些方面讲情、留情

世间上,一般人最注重的什么?就是「人情」。而什么是...

经常念佛的十大好处

(一)未进入佛门的凡夫俗子,不分男女老幼,经常口念...

见性是离一切相的,没有寂静相,也没有扰动相

我们看第一个,开合宝掌来证明客人跟主人的道理。看经...

【佛教词典】引发静虑

【引发静虑】 p0377 无性释七卷十二页云:引发静虑、谓...

【佛教词典】刀途

又作刀涂。三途之一,为饿鬼道之异名。途有二义,一为...

时常惦记着死亡是否太消极了

问: 师父,有的人会觉得,时常惦记着死亡太不吉利或...

母亲的一切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在中国大多数家庭由母亲承当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的模式...

助施功德也能得佛授记

无数劫以前,有一位老婆婆孤苦伶仃,以卖麻油膏为生。...

怎样为亲人修福报呢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

生气了就绕着房子跑三圈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和人起争...

什么是禅七

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

大安法师:有了信愿持名就一定能往生吗

问: 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信愿行?只要有了信愿持名,...

道证法师预知时至,回归弥陀愿海

信愿坚固,勇猛精进。跨越忧恼,净心画佛 在病苦中,师...

价值都要用折扣来计算吗

打折扣是商家买卖的一种促销手法,意思就是照原来的价...

如何忏悔重大的罪业

子三,明业果相续。这个地方讲到的果报,是指的众生跟...

劣势也可以变为优势

有的时候,人的劣势未必就是劣势,可能反而成了优势。...

【推荐】第三世怨的结果

净土宗祖师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修行人没有对净土法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