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出入息的修法和注意事项

皆仁法师  2018/09/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出入息的修法和注意事项

佛门中关于修止的方法有很多,而观呼吸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要注意的是,佛门中的观呼吸是观出入息,也就是梵语中的安那般那。

安那般那,又称阿那波那,简称安般。《增壹阿含经》中说:“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安般。’”

下面大致介绍一下出入息的修法和注意事项。

一、修出入息时呼吸的方法

我们平时呼吸多为胸部呼吸,偶尔会用腹部呼吸。在观出入息的时候,如果用胸部呼吸,时间久了,会感觉胸闷,喘不过气来。所以,最好使用腹部呼吸,这样有利于久坐和入定。

用腹部呼吸时的要点是:吸气的时候,肚子慢慢自然涨起来,呼时自然凹进去,不要刻意去控制自己的呼吸,要顺其自然呼吸。

所以,为了让呼吸更为顺畅,打坐时,一般建议穿宽松的裤子,裤带也不要太紧。

否则,随着禅修的深入,很容易会造成胸闷气短。

二、留意观自己呼吸的粗细

观出入息的用功之处是呼吸的动作,一呼一吸之间,从鼻子到腹部都有轻重不同的呼吸动作,观不同的部位时,心念所受到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佛陀教我们的方法是观鼻端前的呼吸,是极为微细的动作。如果心缘在此处,很快就能入定。但是对修行者的心念要求较高,如果心念不够柔顺微细,就无法观到鼻端前极为细微的境界。

三、观出入息的用心处

观出入息的时候,用心处应该在六尘中的触上,也就是观鼻子呼吸时和外界接触的感受。细致来说,就是在呼吸时观察人中这个地方的触受。如果你的心念足够微细,在你呼吸的时候,就会感受到当你一呼一吸时在人中处有风轻轻地吹过。

这对心念较粗的人来说,也许有一些难度,但是也不必心焦,沉下心来,慢慢体会和观察,很快就可以入手的。

开始入手观出入息时,会感受到出入息所产生的八触,也就是长、短、粗、细、冷、热、滑、涩。

所谓长、短,就是前一息和后一息比较,呼吸是长了,还是短了,是呼气时长,还是吸气时长?当你的心念慢慢沉寂下来时,就会感受到你的呼吸慢慢变得匀长。

所谓粗、细,是指呼吸时所产生的风的强弱,如果呼吸时风声很重,那就是粗,反之则是细。如果想要进入禅定,那呼吸的风则要变得很细,当然,这个细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生硬控制出来的。

所谓冷、热,是观察出息和入息时冷热不同的比较,这在冬天身体内外温差大时,感受会更为明显一些。夏天身体内外温差不大时,除非你的心念很细,否则不太容易觉察个中的区别。

所谓滑、涩,是指呼吸的难易程度,如果呼吸时像是有阻碍一样,就是涩,而呼吸顺畅,那就是滑。

当你可以轻易感受到这八触时,证明你的心已经开始变得细致,可以更好地修学禅定了。

四、观出入息的注意事项

1、初入手时,要注意呼吸的冷热,不要一开始就急着数息和随息,要知道欲速则不达。

2、当呼吸自然转为微细时,那就专注呼吸的粗细而不再关注呼吸的冷热。

3、呼吸越微细,心念就变得越细,就越容易入定。

4、观出入息时,不要将心念固定放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上,只是一心感受鼻端前的呼吸就好。

5、观出入息时,要保持正念,念念分明,把心始终集中在观出入息上,不要分心它顾。

最后以《增壹阿含经》中所说的“诸有坐禅出入息,心意坚固无乱念,正使地动身不倾,此名禅度不应弃”,与大家共勉。

以上就是关于观出入息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参禅打坐应以什么样的精神来用功

祖师讲: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

怎么个修行?怎么修法?怎么修怎么行?首先要知道我们...

圣严法师《禅--人类意识》

一、佛教对人类意识的分析 佛教把意识分为心、意、识...

不观他人过,但观自身行

佛在《法句经》里说:不观他人过,不观作不作,但观自...

祖师训诲出家三十要则

一 出家要真参禅,参透未生以前; 一日凡躯脱落,灵光...

唯有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诸位要参禅吗?那你必须提起话头,放下万缘。唯有提得...

静坐时出现境界该注意什么

问: 在静坐时有各种境界出现,还可以继续再坐吗?如果...

成佛就在今天

禅师沉默许久回答:成佛就在今天。 小和尚当时听了不以...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佛在舍卫国祇洹阿难邠坻阿蓝。时佛伤哀诸所有生死之类...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将愤怒的垃圾转化成慈悲的花朵

懂得使用有机肥料的园丁一定不会丢掉垃圾,因为她需要...

佛法四种层次的「信」

信,有四种层次:一、初信;二、正信、三、深信;四、...

何谓邪想坐禅

我们打坐的时候,会出现这种魔事,这个《释禅波罗蜜》...

星云大师:一切因缘我均感谢

春风夏雨固然可以润泽群生,秋霜冬雪也可以成熟万物。...

【佛教词典】三变土田

(故事)法华经见宝塔品,释迦如来之十方分身佛,各将...

【佛教词典】慧藏

(术语)三藏中,论藏诠慧学,故曰慧藏。对法论十一曰...

念佛之功德殊胜

《印光法师文钞》原文: 十五一函接到,知徐老太病已大...

当鸣不鸣

心里有鬼的人,不论讲话做事,都恐惶而不能自在,不能...

现代人很多是寿终医院,不是寿终正寝

人道中有许多是不正常的死亡,那就属于横死。人的生命...

最没有智慧的高僧

今天的故事说的是领悟,它来自《杂譬喻经》。 在外国...

看破生死无非三件事

谈到死亡的问题,每个人都很忧愁、很恐惧。关于死亡,...

曾为浪子偏怜客

在我们教内每一位信众可能对《安士全书》都不陌生了,...

净界法师:精进的释迦牟尼佛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释迦牟尼佛的特色,在六...

为什么要超度历代宗亲

佛教中的超度是指为救度亡灵,使其超脱苦难,请僧尼为...

何谓「四大皆空」

一般人因为不认识佛教,再加上以讹传讹,经常对佛教的...

看看您的六根是如何被欺骗

眼 我们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有...

【推荐】佛法看身体健康的原因

昨天有人问:请问师父个问题,我一个同事也学佛,说几...

善导大师答往生念佛文

知归子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