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修行人的三大精进

惟觉法师  2018/12/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修行人的三大精进

正精进

处事不仅要精进,更要“正精进”,若只是精进而方向不正确,则会与道相违,导致不良的后果。例如社会上有些人熬夜赌博、打电玩、打麻将……这都不是正精进。佛法中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这就是精进的正确方向。

修行要有所成就,必须上半夜、中半夜、后半夜都不间断地用功,以这种精进心来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修六波罗蜜。除了现在精进,尽未来际都要发永不退转的大愿心,行菩萨行,才是真正的精进。如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圆成佛的智慧福德,是最大的精进。

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为螺髻仙人时,日夜精进不懈地禅坐,甚至“雀巢于顶,草穿过膝”,鸟雀在头顶发髻上筑巢生蛋,草长得高过膝盖,也不为所动。身心都放下,寂静不动,念念不空过,是正精进、大精进。所以佛有无量的定力,这是在平时精进用功所成就的。

又有一世,释迦牟尼佛生为大施太子,当时很精进地修布施,但是国库的宝物有限,无法救济所有的人。太子为解救大众而入海采宝,希望从龙宫取得龙王的如意珠,以便化现衣食财宝来布施众生。太子的诚心感动了海神,海神就从龙宫盗取如意珠,献给大施太子,龙王发现了,以神通取回如意珠。太子心想:没有如意珠,就无法救人,于是决定舀干海水,进龙宫向龙王要如意珠。

太子一担一担的挑,可是海水怎么舀得干呢?但太子不畏艰难,仍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挑海水,挑到骨瘦如柴、精疲力竭,最后因于体力不支倒地。这时,四大天王深受太子为救度众生而不惜性命的精进心所感动,立刻协助太子,不一会儿海水就减去了大半。龙王为此心生恐怖,毕竟海水一旦枯竭,海里的众生将会灭亡殆尽,于是赶紧献出如意珠。大施太子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精进行。

事精进

精进分为事精进与理精进。一般修行人多半在事上精进,对于“理”较不明白。什么是事精进?如:拜佛,一天拜一千拜;念佛,念三万、五万、十万声;诵经,诵数十卷,或持咒几万遍,这都是在事上精进。在事上精进也要有恒心、毅力,才能达到目标;假如没有恒心、毅力,则念佛不久便觉得口干舌燥,诵经才几卷就不想诵了,这样的态度,是很难成道的。不仅修行要精进,世间上任何的百工技艺,也必须有恒心才能成就。有了恒心,再迟钝的人也会成功;反之,再聪明的人也难有成就,所以凡事都要精进不退。

佛法中,事精进的公案有很多,晒蜡师就是一例。民初有位出家众,在大殿里负责香灯职务,由于担心蜡烛发霉,就在六月的大太阳下晒蜡烛,岂知蜡烛被太阳一晒都化成了蜡油,后来大家称他为“晒蜡师”。有一回,佛学院招生,晒蜡师想开智慧,也要去读。虽然佛学院没有资格限制,但因他不识字,所以没被录取。可是晒蜡师意志很坚定,一直在那里磕头、礼拜,就是不肯离去,于是佛学院就收留了他。入了学院,他慢慢地认字,别人睡觉、休息的时候,他还在用功,因为有恒心、精进不懈,后来成为讲经说法的大法师,可说是佛学院中最有成就的一位。

修行必须精进,听经时不能打瞌睡、打妄想,否则无法成就道果;世间上成功的名人,也都是靠精进而有成就。所以,人生奋斗的过程,必须具备精进的条件。

事上的精进,一念接一念不断地活动、攀缘,心念仍在生灭当中。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将来所得到的就是生灭的果。因此事上的精进,还是与道相隔,故须进一步达到理精进。

理精进

理精进,就是以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将来能够证到不生不灭的果——证涅槃、成正觉。什么是不生不灭?人人本具的这念心就是。“即心即佛”,悟了,这念心就是佛。这念心人人都有,一生下来就知道痛、痒、哭、笑的这念心,并非父母所生,也不是想出来、修出来的,更不是任何人送的,而是本具的。虽然现在是凡夫,但只要心不起染污、不打妄想,当下菩提心即现前。所以,现在修不起心、不动念、不攀缘、不颠倒,这念心就是定,不要再另外修定;这念心时刻了了分明,就是慧,不要再另外去求个慧。因为有求就有得失,若有得、有失,就不是本具的。

“本”是根本,就是指大众本具的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就是以本具的这念心为因地修行的根本。师父说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时刻保持清楚明白,没有生、没有灭,这就是根本,不必另外去找。譬如参话头,在话头处提念、照念、参,话头处就是没有生、没有灭的地方,也就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这就是“本修因”。

《圆觉经》说“一切如来,本起因地”,“因地”就是因地心,“本”就是本具佛性,以此为因地修行的根本。这念心始终保持不打妄想、不落昏沉、能作主,这就属于理上的精进。《楞严经》中,世尊明示舍妄去真的先决条件:“以因同果,澄浊入涅槃;依根解结,脱缠获圆通。”所以,因地心就是果地觉,依此而修就是理精进、大精进。

无功用行 事理一如

“一念不生”是大精进。因为念头若有生,则一定会灭,以生灭心为本修因,就属于方便的事精进。譬如念“阿弥陀佛”,起一句“阿弥陀佛”,后面再念句“阿弥陀佛”,则前句的“阿弥陀佛”就灭了,所以这念心始终在生灭当中,所念的佛号也成生灭。如果明白理上精进的道理,这念心就没有生灭了。悟了这个道理,就应从理上念佛,能念、所念当体即空,虽是当体即空,但这念心又是了了分明、如如不动,这就是“念念佛住世”。时时刻刻这念心都存在,如此念佛必然不可思议。念也是佛,不念也是佛;念是道,不念也是道,念与不念,心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如不动,这就是佛,这就是真精进。

修行要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以圆证不生灭心,为修行最高的目的。悟了此理,即称为入理圣人。理没有生灭,无形无相,若是修一切法门,都能从理上用功,所修的就是不生不灭的无相法门。不起心、不动念,时时保持这念心的存在,这时,不用功就是真用功。古人说:“一切法无不从此流,一切法无不归还此法界。”一切法无不归还“理”的法界,理就是当前这念心没有生灭,觉性始终存在。修了以后不执着修,念的当下没有能念、所念,始终一如,这就是无功用行。

无功用行,就是大功用、大精进。明白这个理,就可以契入无生;悟了此理,立即契入圣位。悟后起修,就能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一切善法,也就是修无修修,念无念念,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若未悟此理,则尚属事上精进,还是在生灭心当中。既属生灭,即感生灭果报;现在种因,果报是在未来,而非现在,所以始终是属于凡位。十法界中的佛法界,是“一乘任运,万德庄严”。“一乘”就是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除此以外没有第二个法门。佛陀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从凡夫开始起修,到最后证无上正等正觉,都不离开这念心,所以说:“万里途程,不离初步。”因果始终是一如的。

悟了不生不灭之理,就是见到自己本具的佛性。再依这念心起修,就是修无修修,也就是“无功用行”,此时随拈一法皆是佛法,事即理,理即事,事与理不二,事理一如。如果只知道理精进,而未落实事上的精进,也不容易悟理;所以须事理兼备,修行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理要悟,事要行,明白以后,依这念真心起修,时时不离这念心,这一生就能成就道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惟觉法师文章列表

【推荐】从朝至暮,一句佛号不令间断

无论在家在庵,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

【佛学漫画】内观

吡钵舍那者:谓拣择诸法,最极拣择普遍寻思,周审观察...

修行是否进步的五个参考标准

一、智慧有没有增长、烦恼有没有减少? 果然有进步,...

如果没有福报,修行路上障碍就会很多

学佛应该从培养福报开始,如果没有福报,不仅智慧开发...

工作特别忙,没有时间念佛怎么办

按:印祖在《文钞》里讲信愿行中的持名正行,主要是从...

昼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课不可不做

你每天如果没有一定的功课,就是挂名的佛教徒。净土行...

星云大师《如何正心诚意》

人与人相处,总希望留给别人好的印象,让别人觉得我们...

一切众生都贪恋这个色壳子

四大无我,五蕴皆空。人死了只剩下骨灰,这骨灰是不是...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乘离文字普光明藏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 如是我...

【注音版】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学习《印祖文钞》的重要性

好,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大家都是念佛,期同往生...

新年的十问

在今后的生活中,尤其是在情绪波动等时候,都可以用以...

有精神病的人该怎么帮助他们

问: 1.对于家里患有精神病的人该怎么帮助他们?2.对...

云居善悟禅师《劝安老病僧文》

高庵善悟禅师住持云居山时,曾撰写了一篇劝说各大丛林...

【佛教词典】发心四因

【发心四因】 p1162 瑜伽三十五卷十一页云:云何四因?...

【佛教词典】触金刚

(菩萨)金刚界曼荼罗理趣会五尊之一。即五秘密尊之一...

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法身遍满虚空

天地,是我们存在的空间。尽管说到天,很多时候指广袤...

思无常,观不净

佛在波罗奈国鹿野园中,与五百大比丘说法。佛陀开示大...

居士是否可以在佛前自受五戒

在家女人如果家里经济宽裕,身体自己又能做主,到附近...

星云大师:从感情的占有到奉献

感情是自私的,俗语说:感情像眼睛,容不了一粒细砂。...

忏悔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

如何改变我们的命运?第一个叫忏悔,这不只是宗教的,...

自律管好自己,慎独切莫放逸

我年轻时有一次前去看望一位老和尚,他房间的墙上贴着...

如何用佛法来处理家庭中的矛盾

问: 请问师父,如何在家庭里的夫妻之间,丈夫与妻子...

念佛方能消宿业,竭诚自可转凡心

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前面是讲因地的随顺,...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

对苦与乐看法的层面不同,感受自然也不一样,关键在于...

【推荐】佛陀的金玉良言

诸行无常: 世间万象,没有任何事物是长久永恒不变的...

办丧事不要用荤,否则会害了亡者

一九二四年,曾任两江总督的周玉山先生去世。他的儿子...

细微的破绽可能导致失败

偶尔到朋友办公室玩,发现在他的案头上,所有的办公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