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把功德回向给众生,我吃亏了吗

圣玄法师  2019/03/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把功德回向给众生,我吃亏了吗

众生和诸佛,谁更重要?

有一次,寺院里要举行大的法会。从各地而来的法师与居士都到寺院来共襄盛举。

法会的前一天,大家都一起出坡劳作,有的人庄严殿堂,有的人清扫寺院,还有的人在角落里插花,准备为诸佛菩萨献上最虔诚的供养……这是多么好的修福修慧的机会啊,大家都互相鼓励着,团结一心将法会的坛场布置得清净、殊胜。

可这个时候,我的手机响了,是师父打来的,他喊我到客堂去。

原来,从外地来了几十位居士,他们听闻法会的消息,结伴而来,随喜功德,都在客堂里等着呢。

我有点儿沮丧,心里嘀咕着。因为我很想在大殿里和大家一起供养最殊胜的福田——佛陀,可是为什么让我去客堂招呼那些凡夫呢?

我有点儿不耐烦,恰好这时候有一位于居士正在客堂和我一起忙活。在整理物品时,我便随口对于居士说:“您说,是佛重要还是众生重要呢?”

“那当然是众生重要啦!”于居士说。

“为什么呢?”

“普贤菩萨说了,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听了他的话,我既安心又惭愧。

一来是因为心中的烦躁都消散无踪,欢喜地安住在对众生的服务之中;二来则是因为,我并非不知道这个道理,“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却需要眼前的善知识来提醒我一番,心中惭愧不已。

舍弃众生,就能见佛吗?

《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中有一个故事:

二位比丘结伴去舍卫城拜谒佛陀,在路上,一位比丘生病了,另一位便悉心照顾他。两三天后却对他说:“我想先去觐见佛陀,等您的病好了以后再来吧!”

生病的那位比丘却说:“长老,您等我病愈以后,一起去吧,好吗?”

可那位比丘却说:“长老!我很久都没有见到佛陀了,十分想念他,一刻也不想等了,还是让我先去吧。”说罢,他急匆匆上路。

见到了佛陀,佛陀便亲切地询问:“你从哪里来呢?”比丘诚实地将所发生的事一一告诉了佛陀。

哪晓得佛陀却说:“比丘,这并不是好事。如果有比丘心怀放逸、不精进地修持佛法,随着外境放纵自己的身口意,那么他就算在我的身边,也不能真正与佛相见。而如果有人心不放逸,专念在道,那么就算在千里之外,也没有与佛有片刻分离。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随顺如来法身故、破坏诸恶故、离贪欲故、修寂静故。”

可见,真正的见佛并不是争抢着跑到佛的面前,而是以心怀众生的心来实践佛陀的教诲。

佛陀还告诉他:“你和他一同出家修行,现在他病了,你不照顾他的话,谁来照顾他呢?你现在回去,好好照顾他吧!”

正如寂天菩萨所说:“成佛所依缘,有情等诸佛;敬佛不敬众,岂有此言教?”

要想成办福慧具足的果位,有情众生和诸佛,都同等地是帮助我们成就的福田,怎么能够只想着供养佛却不愿意服务“未来佛”——众生呢?

我和众生,先为谁着想?

很多时候,多为人付出一些,带来的不仅有感动,更有一分智慧的清凉。

在寺院的建设过程中,大家都一起努力出坡,希望将道场建设得更加庄严清净。

记得在大雄宝殿的天宫楼阁即将竣工的时候,柔师父和我正将塑好的佛菩萨圣像与庄严具一起请到天宫楼阁中安奉。

“来,你来把观音菩萨捧上去吧!”柔师父对我说。

“怎么了?”

“把功德让给你做啊!”

他的话很平淡,留给我的法喜却隽永无穷。

我在劳作中,常常希求自己能够有殊胜的福报,可这个“我”成为了与人比较、排斥他人的烦恼,“奉献”却带来了许多的苦恼和不平,这恐怕是最亏本的事了。

乐于包容他人、随喜他人、赞叹他人、成就他人,甚至是像地藏王菩萨那样“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这该是多么博大的心怀和高超的智慧呀!

众生虽然习性与福报各不相同,有的人善业现前,获得了令人羡慕的福报,而有的人过去世的善根浅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每一个众生,他心中趋利避害的愿望是相同的,所遵循的因果规律也是相同的。

每一个微尘都曾是我过去世的身躯,每一个众生都曾做过我的母亲,每一个随顺轮回的喜怒哀乐都是我曾经的切身遭遇。

如果只爱护自己和亲人的利益,却抛弃了其它的众生,真可谓舍弃掉澄清的大海,而死死地抓住一朵浪花,将这一片浮沤执着为自己,最终落入了自己画地为牢的陷阱。

回向众生,我吃亏了吗?

《华严经》中说:“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不论是面对自己和他人、佛和众生、亲人和怨敌,心中那分“平等”才是检验慈悲最好的镜子。

记得我有时候在客堂值班,有人来写祈福的牌位,犹豫再三,最终决定只把自己和孩子的名字写上去,却不愿意为父母祈福。还略带疑问地说:“我花一百块钱,在牌位上,写这三个名字,就像是一块饼,分给三个人,每人可以吃三分之一,这样想对不对?”

大错!发愿与回向并不是把功德当成一块饼平分给大家,来供养三宝为大众祈福也不是金钱的交易。

发愿与回向如同黑夜中的“灯”,当我们点燃自己的功德之灯,散发出慈悲的温暖与智慧的光明,就会点燃其他人的灯,这样灯灯相续,互相映照,功德就会越来越广大,一盏微弱的灯光最终会燃起太阳一样的光明。

正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

“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如果回向给所有的众生呢?经中说:“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

所以,布施这一百块钱来供养三宝,如果学习诸佛菩萨,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怨亲平等,护养一切,那么,十方法界每个众生,都能至少得到好几百块钱的功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持不杀戒的功德

大乘以不杀戒为首,淫戒次之。小乘以淫戒在先,杀戒居...

供灯的功德利益与仪轨

供灯之功德利益 在《大藏经》中,对供灯的功德介绍得很...

帮助弱者

在这世上有很多弱者,他们需要帮助。佛在世时,特别关...

福德与功德有何区别

问: 福德与功德有何区别,净业行人应如何修功德? 答...

悲心利他报佛恩

一日,琉璃王出兵讨伐舍卫国,将释迦族人埋在与腋齐高...

心能转业卖斋立毙

心能造业,心能转业。业由心造,业随心转。心不能转业...

修无漏功德,作无相之福

我在国清寺时,每年到了冬天的十二月,都要举办两个静...

依着这个神咒就能离苦得乐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这个《...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卷第一 楞严经卷第二 楞严经卷第三 楞严经卷第...

佛说施灯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

佛说佛名经

佛说佛名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婆提城祇树给...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拜佛时为什么要烧香点灯

香烛是象征心香和心光。因为众生和佛一样,本来有着心...

开悟不是想出来的

功夫用踏实了,开荒种地,磕着碰着都能开悟。 香严禅师...

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赵州上堂云: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

和尚也需要与时俱进吗

为什么和尚也需要和时代同步? 不同的人,会给佛教下...

【佛教词典】受安陀会法

亦名:安陀会受法、五衣受法、下衣受法、五条衣受法 子...

【佛教词典】闻所成地

【闻所成地】 p1264 瑜伽十三卷十五页云:云何闻所成地...

化缘并非募捐那么简单

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

大安法师:不能往生,最痛苦的是谁

问: 今生不能往生,最痛苦的是谁? 大安法师答: 你...

狗子为何没有佛性

过去赵州老人,有人来问他说:狗子有没有佛性呢? 赵州...

在娑婆世界中,任何事情都不要贪恋

老和尚在客堂对大众开示:出家了生死,是要去一切的悭...

去除心中的黑暗

阿那律尊者在过去生中为长者子,正值燃灯佛住世,听闻...

修行最怕就是还没有上路

我们现在有两个问题要注意: 第一个先检查自己的行蕴,...

印光大师:警人命无常

光阴迅速,时序更迁。刹那刹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

顺生死流的十种心

刚才有个道友问我:如何能够保持着我们这个菩提心不退...

怎样品出年味里的菜根香

农历新年临近,开始进入了中国味道的倒计时。记忆中过...

丈夫的木讷

天下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付出的关...

别等老了糊涂了再念佛

问: 家中八十多岁的老人过去是医生,三年前头脑还很清...

佛教对社会自杀行为的预防

一、前言 自杀就是自己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