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美好人生,从心做起

2011/02/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心”,在佛教中有着最为丰富的诠释。认识自己的心,把握自己的心,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心,最终超越一切束缚,得到涅槃寂静之乐,这是非常美妙的境界。当年佛陀证悟到了这个境界,便从内心流出无尽的悲悯,以圆满的智慧,向我们揭示了“心为法本,心尊心使”的真理。了解心,无疑就是了解了一切事理的根源,而智慧地运用此“心”,就能引导一切众生走向幸福美满的生活。

“心”本来是自然的、清净的,没有造作,不染纤尘。如同静静的湖水,内不涌动,外无波澜,映现万事万物,明明朗朗。而心的这个“本来”,被无明烦恼障蔽后,变得杂乱垢染,念念无常,如同湖面起了波涛。我们的心,时时刻刻在领受和觉知法尘,刹那刹那变化不停。在“心”的变迁中,如果可以清楚地看到善是怎么生的,恶是怎么起的,并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心不向外追逐,便可安住于平静中。这种平静离开了苦乐的对立,离开了善恶的造作,解脱了烦恼的束缚,超越了世人的日常感受。这对于从来没有受过有效心灵训练的人,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其实,它的内涵不过是通过种种正确无误的手段、方法,使人去掉无明烦恼,恢复本来的清净而已。

世人的心,因为对我及我所有的执著,通常处在“贪”、“嗔”、“痴”三毒中。贪得无厌,就会掠夺;嗔心大作,就会杀害;痴无智慧,就会加剧贪婪与仇恨。

颠倒的认识,使得众生不能看清因因果果的对应。现实的残酷,唤起了一部分人的思考,开始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反省。然而智慧的陋劣,使人总是迷于现象,看不到始作俑者是“心”。纵然作一些补救的措施,也是在枝节上忙碌,不能真正解决根本问题。

人类社会出现的种种恶行,不出三毒的作用。佛陀教育我们修戒定慧,就是对治贪嗔痴。当人们开始按照佛陀智慧精神指导生活,心中有了“法”,人我的分别对立就会减轻,私欲的膨胀就会得到遏制,身口意三业的肆意造作就会收敛。人心才能从贪嗔痴三毒的扰乱中渐渐解脱出来,才能将纷乱无序的心念慢慢归于平静。保持这种安静祥和的状态,进入三摩地,并通过毗婆舍那的修习,开发出大智慧,便能对因果报应了如指掌,进而选择一种幸福美满的因行,最终达到自在无碍的境界。

平和的人心,必将造就平和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亲切,家庭会更加稳固,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会再有尖锐的矛盾,更不会有战乱的苦难,而大自然也会因为人类合理的利用变得更加美丽。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种高度和谐的时候,地球将成为人类的天堂。

美好人生,从心做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人生的七味心药

人生在世,既短暂又坎坷、既荣幸又无奈、既富裕又贫穷...

【推荐】制心一处,才能无事不办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有花香一篇,说到:庭院中百...

心地是相貌的根本

五代、北宋之间,有个著名的道教学者陈希夷,就是传说...

自己的一座佛堂

在路上遇到一位陌生人, 自称是我的读者, 他说: 听说林...

每临大事有静气

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

从妄想躁动归回于平静

人常常有一种冲动:我一定要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实际去...

善用你心灵广大的力量

我们身为一个有情众生,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曾经出...

爱喝酒的年轻人

有一位年轻人很爱喝酒,经常喝得醉醺醺的,但是酒醒后...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御製无量寿佛赞  西方极乐世界尊,  无量寿佛世希...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本焕老和尚:多修多得

为什么我今天要来这里?因为庙里的执事多少有些变化,...

找一条真正的成功路

对于出家人而言,成功本来就是一个妄念,是世间人的游...

修行是转变第六意识,而不是消灭第六意识

我们这一科是把遍计执--所谓能遍计的第六意识,它计度...

怎样才算是真信佛

【原文】 所谓真信者,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

【佛教词典】跋罗婆堂

(人名)巴Bhāradvāja,梵志名。婆私吒与婆罗婆之二...

【佛教词典】钝使

(术语)十使中身、边、邪、取、戒之五惑曰五利使。贫...

把这些认识清楚,才会生厌离之心

《佛说阿弥陀经》云: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

春节是吉祥的节日,应以皆大欢喜的方式来庆祝

在这新春佳节之际,大地上人们喜气洋溢。为了庆祝春节...

少欲无为,身心就会自在

我们常常说四大不调即是病,「四大」是地、水、火、风...

圣严法师:真的放下了吗

很多人常说:「我早就已经放下了!」但是,真的放下了...

哪个法门消业障效果最好呀

问: 慈云灌顶法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告诉我们...

唐代中原著名高僧一行和尚

一千二百六十年多前的唐开元年间,一位身披袈裟的和尚...

临终的正念绝对不是自然出现的

净土宗临终的正念绝对不是自然出现的,也不是佛菩萨赐...

【佛学漫画】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若能心自在,虽住生死界,实同出生死

很少人能够在面对生离死别时若无其事,以我自己来说,...

为何地藏法门的要求比净土法门还高

地藏法门的修学,要求很高,比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做事不执著,并不是随随便便做

问: 师父教我们不执着,但如不执着,事情如何能办好...

「往生西方,是否需—心不乱」的争论

近来在净土同仁间, 酝酿着一场往生西方, 是否需心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