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费分文即能成就「五大施」

2015/09/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费分文即能成就「五大施」

佛世时,有一位首罗长者,以性情悭吝而闻名,舍利弗尊者等诸位比丘多次登门化缘,并以偈颂开导他:

“恶道深如海,乱心如浊水,

 为悭流所漂,言则称无物,

 嫉妒之大河,邪见鱼鳖众,

 充满如是处,漂流不止息,

 今当拔悭根,成就施果报,

 大悲之世尊,无畏之释子,

 见诸没苦厄,我等应救济。”

但是,长者听了仍不为所动。

有一天,迦叶尊者清早起身,着衣持钵,行脚至首罗长者的住处,向他开示布施的功德利益。然而,长者心里却有如以矛刺心般的不欢喜,于是对尊者说:“你来是为受请?亦或乞食?”迦叶尊者回答:“沙门以托钵乞食为生。”长者又说:“你若要乞食,应把握时间,快到别处化缘吧!”迦叶尊者见因缘未成熟,便默默地转身离去。

之后,舍利弗、目连等诸大弟子亦尝试与之化缘,同样未受到尊重与接待。于是世尊亲自前往首罗长者家,并说:“今天来拜访,希望劝您修习五大布施。”

长者一听,心中大为愁忧瞋烦,思惟:“我连小布施都不愿意做,更何况是五种大布施?如来难道没有其他法门了吗?他的弟子教我布施,世尊也是教我布施!”于是他对世尊说:“我连布施一点点小东西都不愿意,更别说是五大布施了!”

佛陀告诉长者:“我所说的大布施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及不饮酒,是为五种大布施。”长者听后,心大欢喜,心想:“做这五件事,不用花费一分一毫,就能得到大布施的美名,何乐而不为呢?”想到这儿,他对世尊深深地生起信敬、欢喜之心,说道:“佛陀果然是调御丈夫!若非世尊,谁能如此善巧的说法?谁又能违抗、不顺从如此妙法呢?”便以偈颂扬:

“色貌无等伦,才辩非世有,

 世尊知时说,梵音辞美妙,

 所说终不虚,闻者尽获果。”

欢喜之余,长者召唤仆人从库房取出二张细软的上等毛料,想要供养世尊,但又有些踌躇:“好像多给了一张?”随即又觉得:“只给一张好像太小气了,还是供养二张吧!”

佛陀觉知他的心念,便开示道:“行布施抑或争名逐利,决定于当下的心念;不贪好名利,保持真诚、无私之心,是大丈夫所为。随着自己的心念,无住布施或争名夺利,自然感招竭然不同的果报。”

首罗长者听闻开示,知道如来智慧广大,悉能明了他的起心动念,欢喜之余,顿时破除了悭贪执着的烦恼,恭敬的以氎布供养佛。佛陀知道长者至心欢喜,便为他开示法要,长者闻法后,豁然破除二十亿见惑烦恼,证得须陀洹果。

恭送世尊返回精舍后,首罗长者心中法喜充满,庆幸今生有缘值遇大善知识慈悲化导。这时魔王得知长者欢喜向佛之心,忧心忡忡地想着:“我得赶快去首罗长者那儿,趁他道念未坚,扰乱、破坏他的善心。”于是刹那化作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到长者家中,以偈自赞:

“身如净金山,圆光极炽盛,

 自在化变现,庠步如象王,

 来入首罗门,如日入白云,

 睹者无厌足,明如百千日。”

当光明照进首罗长者家中,长者好不惊讶,不知是何方贤圣?亦以偈说:

“如融真金聚,充满我家中,

 犹日从地出,其光倍常明。”

他心中极为欢喜,有如以甘露水遍洒其身,说道:“我真有福报,如来今天再次来到我家。世尊常以慈悲心济度有情,再度来到这里也不奇怪吧!因为世尊常行慈悲、济度有情,所作所为自然有其深意。””

长者又以偈赞颂:

“头如摩陀果,肤如净真金,

 眉间白毫相,其目净修广,

 如开敷青莲,寂定上调伏,

 无畏徐庠步,容貌殊特妙,

 圆光满一寻,如用自庄严,

 勇猛自唱言,我今真是佛。”

此时魔王俨然以庄严之貌站在长者面前,说道:“我曾说五受阴苦乃是由习染所生,修习八正道法,可以灭除五受阴,这些说法是邪说!”首罗长者听了之后,觉得非常疑惑:“眼前之人相貌似佛,但是所说并非佛法,是我在作梦,还是自己心生颠倒?他的言语中,充满了贪着、嫉妒,不知是何方恶人化作佛的形像,好像躲在花丛中的黑毒蛇。我今审思觉察,他必定是专门扰乱行者的天魔,好比卖针小贩来到制针大师家,想要卖针给大师,真是不自量力!”

长者于是以偈诃斥魔王波旬说:

“鹅翅扇须弥,尚可令倾动,

 欲令见谛心,倾动随汝者,

 终无有是处,汝可惑肉眼,

 不能惑法眼,佛知此事故,

 而作如是说,肉眼甚微劣,

 不能别真伪,若得法眼者,

 即见牟尼尊,我得法眼净,

 见于灭结者,终不随汝语,

 汝徒自疲劳,不能见惑乱,

 吾今谛知汝,实是恶波旬,

 见四真谛人,终不可移动,

 如以金涂钱,欲诳卖金家,

 此事亦难成,外现其金相,

 其内实是铜,犹如以虎皮,

 用覆于驴上,形色惑肉眼,

 出言知汝虚,如火有冷相,

 风相恒常住,假使日光闇,

 月可作热相,不能使见谛,

 而有动转心,设使满世界,

 草木及瓦石,糜鹿禽狩等,

 悉皆作佛像,不能动我意,

 令有变异相,况汝一魔身,

 而能动摇我,首罗种种说,

 苦切责波旬,犹如勇健人,

 入阵击儜者,时魔即恐怖,

 速疾还天宫,师子王住处,

 象到寻突走,波旬亦如是,

 见谛所住处,诸魔不敢停。”

首罗长者的一番慷慨陈词,苦口婆心的教诫,当下令魔王惊惧怖畏,立刻逃回天宫。

典故摘自:《大庄严论经·卷第八(四十八)》

省思:

马鸣菩萨于《大庄严论经》中说:“得见谛者,不为天魔诸外道等之所欺诳,是故应勤方便必求见谛。”所谓“应勤方便”,即广集福慧资粮,勤修戒定慧,由戒生定、因定发慧。佛陀以持守五戒接引首罗长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费分文即能成就“五大施”。故知佛门之劝化布施,并不在于财物的多寡,而是令人藉由布施之行,舍除悭贪烦恼,进而具足正知,安住正念,如说修行,如此便能如着铠入阵,于世间中,虽遇五欲大贼,不为所害,最终能破灭众魔,而得道果,这才是佛陀教人布施的深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布施的原则和功德

《毗耶娑经》特别提出讨论了布施的原则和功德,也就是...

至诚供养得生天道

佛陀时代,王舍城的频婆娑罗王好乐佛法,并因听闻佛陀...

魔作沙门的十个征兆

一、虽名出家,但舍弃出家法。到俗家中住,不依出家法...

家里人爱钓鱼,应怎样对待此事

问: 请问师父,家里爱人爱钓鱼,应该怎样对待此事?...

为何有人先富后贫,有人却先贫后富

复有业初乐后苦。若有众生。为人所劝。欢喜行施。施心...

出家犹如脱海险喻

过去,有位智光长者请佛陀为大众宣说出家与在家之胜劣...

【推荐】同样是布施,但所得果报却不同

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因缘生就是说,...

印光大师: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难免...

【注音版】佛说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校印版本)...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

佛在罗阅祇耆闍崛山中,时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比丘...

【注音版】净土十疑论

净土十疑论...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你是在饮用一杯「咸水」吗

古时候有个财主,从拥有九十九只羊的那一天起,就眼巴...

达摩祖师度鹦鹉

参禅,乃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所传之徽妙心...

蚕和蜘蛛的故事

这是一只蚕和蜘蛛的故事。 蜘蛛对蚕说:「你和我虽然...

慧眼观六道

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于最后一天夜里悟...

【佛教词典】捃多蚁

(杂名)蚁之卵。又曰折脚蚁。瑜伽论八曰:乃至极下捃...

【佛教词典】七法不可避

一、生不可避,指依前世善恶之业因,苦乐之生不可避;...

茹素三天的省思

其实人生下来时,都有善良、无染、清净的本性。只因后...

寻回原本清净的自心自性

我们都知道,修行其实就是修心,因此修行最大的快乐,...

星云大师: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云大师在香港一年一度的...

平凡决非浅陋

生活中,许多平凡的东西往往最重要。水和空气是平凡的...

蓦地放下,则一切法了不可得

当我们的心开始带回家以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

曾国藩的日课四条

原文: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心既知有...

猎人与老和尚

戒就是规矩,要预防非份的念头,不该有的观念不要产生...

不小心受伤,是否也属于因果报应

问: 世间的一切都离不开因果的定律,假如说一个人不...

佛教道场二十种法会法事

法事是寺院道场重要行事之一。在所举办的法事当中,有...

忏云老和尚谈自己50年过午不食的体验

已经吃素的人呢?我看他们现在好多人练习日中一食,我...

最轻松的方式还是诚实

鲁宗道是北宋大臣,在他住处旁有个著名的仁和酒店,店...

圣严法师:慈悲没有敌人

可怜人、同情人、原谅人、爱护人、关怀人等,都可以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