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四法供养为最上

2017/01/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四法供养为最上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曾经驻锡于过去四佛弘法之处——拘深瞿师园。

有一天,优填王带着舍弥夫人和五百位婇女正将前往拘深瞿师园游玩。当时舍卫城中有位比丘,心中忽然起念:“很久没有见到世尊了,应该要前往礼敬、承受、问讯。”当他乞食毕,就以神足飞行虚空,到了拘深瞿师园,便在闲静之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一心系念。

这时舍弥夫人和五百位婇女到了林中,遥见比丘以神足飞到树下静坐,便不约而同走向比丘,以恭敬心头面礼足,在前合掌站立,五百位夫人也都向比丘顶礼,并合掌围绕着比丘。优填王远远见到此景,心中想:“那里面一定有鹿群,或者有其他野兽。”便乘着马往五百夫人的方向急驰飞奔。

舍弥夫人遥见优填王驾马奔来,心里便想:“大王现在看起来相貌凶暴,说不定会伤害这位比丘!”于是夫人高高挥举右手,大声对优填王说:“大王!这是位比丘,请不要惊吓他啊!”优填王听到,便下马舍弓,来到比丘面前,对着比丘说:“比丘!为本王说法!”比丘以睁眼仰视了优填王后,默然无语。优填王又对比丘说:“赶快为本王说法!”然而,比丘还是默默地仰视着国王,一语不发。

这时优填王心中想:“我可以问问这个比丘关于禅修的事情,如果他为我说法,我这一辈子将供养他饮食、衣被、卧具、医药,如果他不肯为我说法,那么我就杀了他!”因此优填王又对他说道:“比丘!为我说法!”然而这位比丘依然是默无回应。

拘深瞿师园的树神,知道优填王心中的恶念,便在远处化现鹿群,分散国王的注意力。国王见到鹿群便想:“算了!不要理会这沙门!”优填王手捉弓箭,乘上快马,朝着鹿群飞奔而去。

大王离去后,夫人们问道:“比丘!今天您是要去哪里啊?”比丘答:“要到过去四佛曾经修行的地方,亲觐世尊!”夫人们说:“现在正是时候,赶快去吧!不要留在这里。倘若被大王杀害,那他的罪业就深重了!”

于是,比丘便从座而起,收整衣钵,在虚空中飞行离去。夫人们见比丘在虚空中高飞,远远地便对优填王高呼:“大王!请看!这位比丘有大神足呢!他在虚空中飞行自在。比丘尚有此神通力,那佛陀就更不用说了!”

比丘到了拘深瞿师园佛陀之处,放下神足通,以常凡法恭敬徒步来到世尊面前,顶礼佛足在一面坐。世尊问:“比丘!你在舍卫城里结夏安居、随时乞食,感到劳倦吗?”比丘答:“世尊,我在舍卫城里用功、乞食,心里没有劳倦。”佛又问:“那今天怎么会来到这里呢?”“我是特地前来亲觐世尊,问讯起居。”

世尊对比丘说:“你现在来到过去四佛居住过的地方见佛,刚刚还能从优填王的手里脱逃,实在是奇特难得!你为什么不对优填王说法呢?优填王已经对你说:‘比丘,为我说法!’你为什么不肯为他说法呢?如果你能为他说法,优填王自然法喜充满,就会尽其一生供养你饮食、衣被、卧具、医药。”比丘回答:“当时国王想问坐禅一事,所以没有回答他。”佛问:“为什么不向优填王开示坐禅之法?”

比丘回报:“优填王能在禅定法上得到什么利益呢?他性情凶暴,毫无慈悲心,所杀害的众生,数量难以算计;心中更是三毒炽盛,常耽溺于五欲的深渊中;也不曾听闻正法,可说习气垢重、障惑无知,更聚集了诸多的恶业;倚仗着王权威势之力,贪着财宝,心中憍慢目中无人,像盲人失去视力,这样的人如何修习禅定?禅定法门,是诸法之中最微妙清净的,心粗秽浊之人,如何能够听懂?禅者隐微没有形相,难以觉知,只有聪慧明达的智者,才能体会当中的妙义。因为这缘故,所以才不向优填王说法。”

听完比丘的回答,世尊开示说:“衣服脏了、旧了,要用水洗涤才会干净。欲心炽盛,要思惟不净观的道理,方可化除;暴恚瞋怒之时,要修习慈心来转化;愚痴闇钝的人,就要缘虑十二因缘的道理,除尽痴闇;比丘啊!你当时为何不好好地为优填王说法呢?当时如果能为他说法,让他心生欢喜,就好比世间的大火,再怎么炽盛,都可以方便除灭,更何况是人呢?”比丘听完佛的开示后,沉默不语。

佛陀为在座的比丘们开示:“如来处世,甚为希有难得,如果有天、龙、鬼神、乾达婆等来向佛请问妙义,佛都会一一为他们广说法要,使他们心开意解;如果是国王、大臣或一般的老百姓来请法,无论是刹利四姓哪一种姓,佛也会以平等心开示。为什么呢?因为佛已经成就四无所畏的功德,说法无有怯弱;佛已得四禅,于一切禅定之法,无不融通自在,也有四神足,功德不可计量,亦行四等心,所以如来说法无有怯弱,通达无碍,是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诸位比丘!你们要勤求方便,修习四等心,慈、悲、喜、舍,善护念众生。比丘们!应当如是学习。”

“如果要做父母兄弟眷属及一切众生的善知识,就要教导众生行此四法供养,方能得到真实的功德。是哪四事呢?第一、要教导众生恭敬于佛,因为如来是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是一切世间、天人的导师,度人无量不可称计,最为尊贵;第二、要教导众生修习正真之法,除秽恶之行,这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做的事;第三,要教导众生供养僧众,因为和合的比丘僧团,有四双八辈、十二贤士等,成就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故如来圣众乃世间无上福田;第四,要以方便劝化众生,奉守如来戒法,修习贤圣之行,趣向清净无为的解脱道。如果有比丘想要修习道法,就要在这四事上用心行持。以法供养三宝,是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所以比丘们!当如是学习。”

比丘们听完佛陀开示,个个法喜充满,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三·增上品第三十一(二)》

省思:

故事中,佛言:“法之供养三尊,最尊、最上,无能及者。”如理修行,为法供养;随缘化度众生,使其归信三宝,修行正法,离苦得乐,亦是以法供养三宝;事上修行、理上契悟,终能圆融事理,契合佛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若时节因缘成熟,皆能证悟自性,所以诸佛菩萨以大悲心不舍一众生,为众生作得度解脱因缘,创造缘起,令有缘众生皆能修福修慧,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这也是庄严菩提、报佛恩德的无上供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文昌帝君轮回的启示

问: 请开示,文昌帝君因慈悲、怜惜妇人,而堕落人道,...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都应恭敬出家人

不论居士有多大的成就,做多大的善事,见到出家人,都...

悭者喜舍

佛陀的大弟子当中,被人赞誉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

「嗔打报仇戒」与「不化众生戒」

若佛子,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若杀父母兄弟六亲,...

善说法要的毗舍佉比丘

过去,佛陀于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度众。当时,毗舍...

布施培福,横越生死苦海

过去,佛陀曾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弘法。有一天,一位...

奉献的方式有很多,不是只拿钱

现在的人一提奉献就怕。1993年我曾经遇见过。那时出去...

佛菩萨为何不示现来化度众生

【原文】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

【注音版】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

晚课(暮时课诵)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三称)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龟兹三...

唯识二十论

唯识二十论一卷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占察善恶业报经

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出六根聚经中) 天竺三藏菩提灯译...

众生恶业感召地狱境界

烧炙大地狱有十六小狱,周匝围绕。何故名为烧炙大地狱...

持律弘教的慈舟法师

慈舟律师行解精进,弘传华严而希心莲宗,与弘一律师同...

为提婆达多申诉的比丘

昔日,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时,五百位大比丘跟随...

古代高僧的德行典范

《缁门崇行录》这一部书专门记载古时候修行人品德的风...

【佛教词典】心珠

喻指众生之心性。众生之心性本来清净,犹如明珠一般,...

【佛教词典】金刚衣天

(天名)Aājra-vasin,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方五天...

看清自己的缺点是很不容易的

要看清自己的缺点是很不容易的,大部分的人都认为自己...

【推荐】能专念六字大经王,就一切都具足了

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西方净土是法界藏土,念一佛就等...

惟觉老和尚:放纵欲念及嗔心的后果

佛法里有句话: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又说:火烧功...

念佛人要把成佛的心发起来

问: 省庵大师在《西方发愿文注》中说:念佛而不发大菩...

业力的累积,让我们看不到真相

我给大家讲一个记录在经典里面的真实故事,主角是佛教...

谁看得出你是女众

有一位比丘尼请教龙潭禅师:要如何修持,下一辈子才能...

善恶有报的科学实证

现代的实证科学很讲究依据,当有了大量的科学依据时,...

傅大士:劝君常修十法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启示

礼敬诸佛 一者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指身业礼敬。通过礼...

星云大师《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

前言 佛教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宗教之一,但是佛教的教义...

佛说邪淫有十种罪

○三曰邪淫,彼或有父所护,或母所护,或父母所护,或...

尽心布施必解贫困

《法苑珠林》上记载:隋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一位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