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育王的百亿千金供养布施

2012/04/1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灭度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一位深信佛法的国王。有一次,阿育王请示比丘们:‘过去佛住世时,有谁行大布施?’比丘们回答:‘给孤独长者最能行大布施。’阿育王又问:‘那他布施多少财宝呢?’比丘们表示:‘他布施了亿千金。’阿育王听到以后,如是思惟:‘长者尚能布施亿千金,身为一国之尊的我,又怎能只布施亿千金,应该要布施更多,以百亿千金来供养佛。’

于是,阿育王建造八万四千佛塔,并于每一佛塔中供养百千金。之后,连续五年举办大法会,会中有三十万比丘。阿育王将三百亿金分成三等份供养,第一份供养阿罗汉圣者,第二份供养证得初果至三果者,第三份供养虽未得道,却老实修持的比丘。除了私有库存的财宝外,阿育王亦将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等悉皆供养圣僧,并用四十亿金再赎回,如是前后共布施了九十六亿千金。

后来阿育王得了重病,自知命将终尽。当时,有位大臣名叫罗陀崛多,是阿育王过去世一起布施泥土给佛陀的同伴。罗陀掘多见国王重病,命欲将尽,恭敬顶礼后说:‘国王过去容貌光泽饱满,有百千位婇女围绕于身边,如同蜜蜂聚集采蜜的莲花一般,但今日容颜却不复以往。’

阿育王回答:‘不管是失去财宝、王位、性命或亲人,我都不会感到忧愁,唯一担忧、挂念的是再也无法见到圣人、贤者,无法供养其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虽然容貌不复以往,但不会因此感到难过或不安。’

阿育王又说:‘我常发愿,希望能以百亿千金布施供养,但现在还未满愿就要离世,算一算前后布施供养的金银财宝加起来,总计还差了四亿金。’阿育王说完后,便派人准备种种珍宝,送至鸡雀寺供养众僧。

此时,太子之子三波提禀告父亲说:‘国王不久后即会辞世,但他却将珍宝送至寺院,如此宫里的宝库就会竭尽。以王法来说,国王是以拥有的财宝为尊,太子今日应审慎考虑,不要让国王将财宝用尽。’于是太子命令宝库的管理者,勿将财宝送出。

这时,阿育王知道想供养的财宝已无法获得,于是将平日使用的金制食器送至寺中。太子知道后,为了避免阿育王又如是供养,便将金器改为银器,甚至改为铜制食器。但虔信三宝的阿育王依然供养如故,最后太子只好把铜器改为瓦器。

此时,阿育王手中拿着半颗阿摩勒果,悲伤地询问身旁的大臣:‘到底谁是当今之主?’大臣们回答:‘国王,您是当今之主。’阿育王说:‘你们为何要护念我而说这样虚假的谎言?我虽是国王,却不得自在。你们看!我手中的这半颗阿摩勒果,是我现在唯一拥有并可以作主的东西。富贵实是可厌离、可弃舍的!我先前统领整个阎浮提,今日却贫困如洗,就如恒河的流水一去不复返;富贵也是如此,过去了就再也收不回来。’

接着又继续说:‘凡是有兴盛者,最后必会走向衰亡,这是如来亲口宣说且真实不虚的道理。我先前下达的法令都能迅速达成且无障碍,但今日所要求的事情却不能如己所愿,有如大风被山阻隔,流水被河岸阻碍,所要求的教令已无人听从。过去我曾率领大军,出征时击鼓并吹贝螺,没有战争时则作种种伎乐,我受此五欲之乐,并有数百位婇女日夜陪伴、娱乐,如今这些都已不再,如同树没有了花与果实一样。我现在的面貌和气力也转为枯竭,亦如花已落尽,转向枯萎!’

此时,阿育王呼唤侍者,说:‘你若忆念我对你的恩养,就帮我将此半颗阿摩勒果送至鸡雀寺,代我礼拜诸位比丘,并告诉他们:“阿育王问讯诸大圣众,我是阿育王,统领此阎浮提之人,阎浮提是我所有,但今日我已丧尽权势,没有财宝可布施,因为一切财物已不能自在运用。现在我只有这半颗阿摩勒果,希望诸位圣众能慈悲哀愍我,接受我这最后的布施,成就我供僧的福德。”’

于是侍者受国王之令,持此半颗阿摩勒果前往鸡雀寺,并于上座长老前礼拜,长跪合掌说:‘过去阿育王统领阎浮提,所到之处无有障碍,如日照世间。但今日业报已尽,在世不久,无有王之威德,就像太阳被浮云所遮蔽一样。今日我代王顶礼僧足,送来这半颗阿摩勒果,愿求来世之福德。希望诸位圣众哀愍国王,接受此供养。’

上座长老告诉大众:‘听到这样的话,怎能不厌离世间之事?我们听到这样的事后,不能不生起厌离之心,如佛经上所说:“看见他人不幸之事,应生厌离。”假如是有智众生听闻此事,又岂会不舍弃世间?’便说偈言:

  ‘人王世中最,阿育孔雀姓,

   阎浮提自在,阿摩勒为主,

   太子及诸臣,共夺大王施,

   送半阿摩勒,降服憍财者,

   使彼生厌心,愚夫不识施,

   因果受妙乐,示送半摩勒。’

这时,上座长老心想:‘怎么让所有僧众都吃到这半颗阿摩勒果呢?’于是他请人将果子研磨并倒入石榴羹中,所以每一位僧众都受到了阿育王的供养。

后来,阿育王又再问身旁的臣子:‘谁是阎浮提之王?’大臣回答:‘国王,是您啊!’听到此语,阿育王从他的床上坐起来,环顾四方,合掌作礼,念诸佛德,并说:‘我今将此阎浮提布施供养三宝,随意用之。今日阎浮提有种种珍宝,我将施与三宝福田,果报自然成就。此布施功德不求转生为天帝释提桓因、梵王、人间之主,乃至世间种种妙乐等果报,只希望以此功德成就佛道,为世间敬仰,并成就一切智慧,作为世间的导师、善友。’阿育王将此语书写于纸上,封缄后以齿印盖其上,做完这些事后便舍报往生。

后来,太子及诸臣、宫人、婇女及全国百姓,以种种最上供养葬送阿育王。

典故摘自《杂阿含经·卷四十六》

省思:

《无常经》云:‘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纵观过去、现在世间一切众生,只要有生,必定会走向死亡,唯有看清事实,才能念无常之苦,发解脱生死之心。修行学佛,修善断恶,并于日用之间磨炼这念心如如不动,方能出离生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推荐】燃身燃指供佛,不一定非烧不可

在好多大乘经典上,如《法华经》所说的舍身、燃身、燃...

布施的四种障碍

布施的障碍,按照《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所说,略有四...

解决了生死,父母的恩才可以报

有些人不进禅堂来,反正一天到晚有饭吃,无所谓。年青...

净界法师:净土宗学人如何对待器官捐赠

站在净土宗的角度,基本上是不鼓励大家器官捐赠,因为...

学佛与赚钱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很多人以为修学佛法就要过极端艰苦的生活,认为赚钱和...

睡眠之害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的只园精舍,教导比丘应当精勤修行...

圣严法师:没有一个不变的「我」

在我们的生命过程中,心中诸多的烦恼现象,总是围绕著...

手持锡杖时的发心

《华严经 净行品》第四十七首偈颂,文殊菩萨云:手执锡...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覩纤毫以齐彰。...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老和尚们无一人在痛苦中圆寂

我在云居山的时候,从21岁开始担任僧值师。僧值师就是...

高僧与观世音菩萨的感应事迹

观音菩萨的名字,在许多的大乘经中,都有说到。例如《...

云居山竺慎师身上发生的一个事情

你要是见到境界,也不能生欢喜。一生欢喜也同样找麻烦...

无药可救的心梗病人为何奇迹生还

当内科住院医师第一年,有一夜,在加护病房值班时,急...

【佛教词典】俱夜罗

(物名)译曰随钵器。匙筋等也。所量轻重仪下曰:俱夜...

【佛教词典】良贲

(717~777)唐代僧。河中虞乡(山西虞乡)人,俗姓郭...

不可自戕身命求往生

觉明妙行菩萨就谈自己,他在晋明帝的时候(322至325年...

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别让坏情绪毁了你

我们常说认识感情动物,人有七情六欲,欢喜、愤怒、痛...

修福要怎么去修

首先来看修福。一个修行人要修福,怎么去修?从哪里下...

净土法门的特点从法藏菩萨的时候就开始了

《无量寿经》里法藏菩萨忽然提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路,...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

问: 佛教是如何看待同性恋的?同性恋可以往生净土吗...

20则哲理段子

善于谋人,有容乃大。分享20则哲理段子,或许能帮助你...

善人为何得恶报?因为你只认识了一半

我们看见的世间相好像不平等,有很多的年龄很大的都活...

星云大师《禅堂的生活与清规》

各位贵宾、各位护法信徒: 禅堂是供给禅者参禅打坐的...

优秀的女人要扮演这五个角色

如何做一个女人?在《玉耶女经》中提到要做五种的女人...

明月之心不可无

有一个老和尚到了垂暮之年,决定把衣钵传给弟子,无奈...

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

人生的七味心药

人生在世,既短暂又坎坷、既荣幸又无奈、既富裕又贫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