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四(之上)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第七地者。六门同上。

一释名者。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

二所治者。依地论文。细相习障。若依摄论。麁相行无明。此文在六地。又有两无明。一微细相行起无明。即迷俗也。二一向无相思惟方便。即迷真也。及二业障有一报障因缘生死。

三所显者。种种法无别义。

四所成者。成方便波罗蜜。

五所得果者。达种种法无别功德。得一切相灭。恒住无相果。

六释文者。经文有三。初偈赞生后。二明地体。三偈颂结前。初有十四偈。初十三大众三业供养。次一解脱请。初文有二。初十二正赞请。次一结供养摄行入上位。初文分二。初三偈诸天总修三业供养。身口意三请也。次九偈是别。别中有三。初一当处天王供养。次有一半明余天王欲闻法益。次六偈半明天女等承力叹佛三业胜用。二偈半身也。次一口。次三意也。二辨地体中。大判为五。一乐无作行对治差别。治前地乐空心。二彼障对治差别。治此地有相心。三双行差别行成相也。四前上地胜差别校量也。五彼果差别纯熟也。乐无作中经有三。初总生起。二正释。三结利益。第二文有二十句。摄为十对。一一对中。皆初明其境界无量。后句明佛无量德业。亦可初句为空中方便智。后句为有中殊胜行也。又论文云。有四障如五地说者。取彼不恼生事安乐生事。怜愍故出渐令入法。对四化行说四障也。又书论等四障如论耳。余文如论。就彼障对治修行胜文。经中有二。一明菩萨观解方便。此方便中论有六问。初问所益生。二问所依世界。三问何慧者。其法界法中两句难可别问。故就能知智慧以问。四以何心者。问根心也。五以何行者。问起行心也。至下解中合举。辨之有通二义故耳。六问所乘也。二菩萨如是下正明修行也。有五句。初所标。二辨意。三明分齐。四出体。五成对治义也。双行文中有四。一二行双无间。二信胜。三能作大义。此文有四。初立。二责。三略答。四广辨。四菩提分差别。此中经文脱四家一句。余文如论。彼前上胜文有二。一胜前六地。二何以故下明胜上胜上三地。前中先略辨相成解脱月问。二金刚藏答。答中初先通对诸地彰此为胜。二何以故下别对诸地显此为胜。此别答有二。初问次答。答中分二。一总次别。二释胜上中有二。一明此地胜过于后。二解脱月下因前所论乘明诸地染净之相。初中分二。初责次答。答内分三。初法次喻后合。余文可知。二乘明染净中有二。初问次答。答中有二。一通辨。二约七地别明分齐。初通中有三。谓法喻合。三文可知。二别辨文有三。立责答也就彼果胜文中。初一业胜文有三。初总次别三结。此经结文中脱一句。别文有四如论。二三昧胜中。初总次别三总结之。经脱总句。余如论也。三过地胜中。分文有三。一行修善巧故过。二作业广大故过。三行修胜入故过。初中分二。初牒前起后。二别解义。第二过中。初正辨过义。二解脱月下显过分齐。此有二。初问次答。答有三。法喻合也。余文可知。得胜行文有二。初明三昧胜。次发起胜。初文有二。初问次答。答文有法喻合三文。发起胜中。初结前生后。次正明发起胜行。又此论文中总为八句。初一自利行。现身世间是殊胜行。深心涅槃是方便智。下利他中。初三顺凡。次一转小。次二随魔。后一转凡。眷属围绕是殊胜行。心常远离是方便智。诸句例然。愿取有者。为首之化必由愿也。家不断者。示有爱染之事也。远离使者。离使性也。入行者。能转二乘上入佛知。资生行者。示有饮食睡眠等也。退行者。示老病等也。言转行者。转诸凡大烦恼心也。见贪转者。转其见惑也。障碍转者。无明不了名障碍。今转灭也。五明智治之耳。贪转者。转贪结也。菩萨现受胜五欲处而不着。令诸天等舍自所欲故也。地果文中。三果如上。调柔果中文还有四。一调柔行相。二教智净。三别地德。四结地相。调柔行中还初法说次喻后合。法中初多见诸佛。次能练行。后所练净。余文可知。三重颂有二。初明说意。次正偈颂。偈有四十二。分文有七。初九颂无作行。次三彼障对治。次六颂双行。次十一颂前上地胜。次八双行果。次四颂调柔等。次一结叹也。第八地者。此下名出出世善法。因此料简上下诸地一乘三乘人天起信生解渐次同异法门。初地中十愿。是一乘三乘共行法。信等十法。是三乘别行法及人天所依。二地戒行。是三乘小乘人天所依。三地禅定。是三乘小乘人天所习。四地道品等。是三乘小乘所得。五地四谛。是一乘三乘小乘共行法。六地缘生。是一乘三乘小乘共行法。第七地方便双行等。是大乘所行法。八地九地十地。是一乘大乘所习法。此等若望见闻修证通说。即等无别。若约相别论。则有此殊分。又诸地调柔果是行门发趣果是解门。摄报果是报门。愿智果是德用门。亦是一乘三乘共行法。以此准之。十地善巧圆通广摄故得藏名。故崔光云。十地经者。盖是神觉之玄苑。灵慧之妙宅。亿善之基舆。万度之纲统理包群藏之秘。义冠众典之奥。积渐心行。穷忍学之源。崇广住德。极道慧之府故也。今此地中六门同上。初释名者。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地。二所治者。依地论文。于无相有行障。依摄论文。于无相作功用心。无明又有二无明。一于无相作功用。二于相行自在有二业障及一报障有有生死。三所显者。由不增减义。四所成者。成愿波罗蜜。五所得果者。若通达不增减功德。得共诸佛平等威德智慧业果及得法身果。六释文者。大判有三。初偈颂生起二明地体。三以偈结。初有十五偈。初十四诸天菩萨赞请供养。次一解脱请。初十四内初二天王诸天菩萨庆法雨花供佛大众。次十二天女歌叹佛德。此文有三。初一乐供养。次十偈颂赞佛德。次一供已入理观察。第二十偈中有二。初一天女赞佛。次九佛力令菩萨等供具出声赞佛功德及三世间自在。初三偈器世间。次一偈众生世间。次四偈智正觉。次一偈结叹无尽。智正觉文中。初一叹佛口业。次二身业。次一意业。地体有七。一总明方便作集地分。为远方便有二。初总告次释可知。二得净忍行分。近方便。此二俱为趣地前方便。三得胜行分。初入地行。四净佛国土分。五得自在分。此二安住地分。六大胜。七释名分。此二地中满足。余文可知。第二净忍分有十五句有三。初有十句明无生忍。次后四句明其忍净。后一总结。依经不足脱自性无生句及遍一切法相句也。余文如论。胜行分中有二。初胜行。次发起行。初有二。初总后别。别中先法后以喻。法中七句相从为三。初三明此地中境分殊绝。次二正行广大。经中脱修行深一句。次二离障寂灭。喻中从后向前次第喻之。发起胜行内。于中有二。一明此本愿故住诸佛劝发若不与下明劝利益。初明本愿力住。又诸佛下由住劝发。此文有二。一总明诸佛法水中与起智门。二善哉下别明与相依劝能成。第二别中。先叹所得无生忍门。后彰未得劝之修习。此文有七。摄以为二前有六劝举多未作转其住心。后一明其少作能成增其去心。复前六中分为三对。自利利他。前初对之中。前一明其自德未成。后一显其所化未出。此中经脱一句。第二对中。前一明其化愿未满。后一彰其自德未胜。第三对中。初一明其化业未广。后一彰其自己所得法门未穷。此中经脱一句。余文如论。二明劝利益文有三。初法次喻后合。法中有三。一明诸佛与起智门。二于一念下明由劝故起行速疾。三所以者下问答解释。余文如论。国土分中有三。一器世间自在行。二众生世间。三智正觉。初文有二。初总标举。二知世界生下别显之。此文有二。初知法分齐有二。初知次结。初文有五。初知世界生者明随心欲。二知以何业下明随何欲。三经脱随时欲。四是菩萨下明随阔狭欲。五是菩萨入如是下随心几许欲。二善分别下明自在仪式。此文有四。法喻合结也。余文如论。释众生世间中有四。一总明自在。二若于沙门下别明自在。三辨现意。四所有不可说下总结自在。亦可二别辨中及意内。初化同物身。二以声闻下化同物心。智正觉文。初明第一义智。所以明此者。为成世智法相由所以也。二是菩萨善知下是世谛智。此中随所化摄有十身。通已有十一身有三。初举数。二辨相作。三出体释义可知。问何故明器世间乃辨三世间者何也。答为三法相参难识欲别故须明也。此中多漏诸句。比论取之。大胜中有三。初明智大。二业大。三彼二住功德大。余文如论。释名中有二。一地释名。二智者释名。余文可知。智者大分有二。初正明不动。二以不转相故下总以结之。前中合有二十五句。初十五一向不动。二是菩萨入下十句一体不动。地果文中三果如前。调柔有四。一调柔行。二教智净。三别地行。四结地相。前中初法次喻后合。初明多见佛起行缘。次起能练行。后所练净。教智中亦初法次喻后合。余文如论。三偈颂中文分有二。初说偈意。二正偈颂。此文有四十四偈。初三颂方便集。次三颂净忍。次十五颂得胜行。次十二颂净土。次一颂自在。次二颂大胜。次二颂释名。次五颂调柔等。次一举略显广以结前义。胜行中。初五颂胜行体。次六颂七劝不颂第五第六劝。次四颂举劝彰行胜。利益净土中。初四颂器世间。次五众生世间。次三智正觉也。第九地中六门同上。一释名者。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二所治者。若依地论。不能善利益众生障。依摄论。于众生利益事不由功用。又有二无明。一无量正说法无量名句味难答。巧言自在陀罗尼障。自利二依四无碍解决疑生解障。利他。有二业障并一报障有有生死。三所显者。由定自在依止。由土自在依止。由智自在依止。义应知法界。四所成者。成力波罗蜜。五所得果者。若通达土及智自在依止得应身果。通果同前地。六释文者。大判有三。一偈颂生后。二明地体。三以偈结前。初有十九偈初二明说前地利益也。次有十七辨四众赞请。初一菩萨供养。次一梵王设供赞叹。次有十四天女赞请。后一解脱请。天女中三。初一半偈总叹佛德。次十一半叹菩萨等具白他德。就此第二文有二。初三半总叹自因殊胜。次有八偈别叹利他果用。次第三摄乱从寂。就别八偈内。初一身业。次六口业。次一意业。就口业中有二。初总叹说自在。二约根辨相。次一约身喻显。此文有四。声闻缘觉渐顿等分四。亦可一乘三乘分四也。第二地体中有四差别。一法师方便成就。二智成就。三入行成就。四说成就。初文有三。初牒前起后。二正辨释。三结入地相。余文如论。第二智成就中。初牒前起后总辨。二有漏下偏广善法。第三入行文中有三。初总十一门。二别辨。三总结之。余文如论。初总门中。论主云。依共者。心稠林是众法共止故也。名共依者依此而知耳。次复共者根欲性深心等。四类同故名共也。经文使难内何处文脱第四句。生难中经脱第二句。习气难经脱第九句。余相可知。就说成中有二段。经初总明说成。二是菩萨化众生下别。别辨中义三。经文有四义。三者一智成就。二口业成就。三法师成就。经文四者。依论分文。又第二法师深妙义一段。经文亦入智。亦入口业。思之可智。口业文有四初立宗。二是菩萨下明辞坚固。三列名。四历法别释。余文如论应知耳。法师成就有四事示现。一持成就有四。一立宗。二释。三结。四以广显略。二是菩萨于一佛所下说成就。此有十句可知。三是菩萨三千下问答成就。有四句可知。四于是中生不受持成就。此有一句也。问此受持与前持何别。答前持是临说时。后持是初受时耳。二地果文中。二果如上。调柔分四同前。一调柔行。二教智净。三别地德。四结说相。前中初法次喻后合。初中见佛即起行缘。二能练行。三所练净。余文可知。三重颂者。初明说意。二正偈颂。颂中四十二半。初四颂法师方便。次四智成就。次十二入行文。次十四半颂说成就。次七三果。次一结叹说成就内。初一智成就。次四口业成就。次九半法师成就。此内初二持成就。次一说成就。次一问答。次五半受持成就也。第十地者。六门同上。一释名者。得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地。二所治者。依地论。于诸法中不得自在障。依摄论同地论。又有二障。一六神通慧。二入微细秘密。佛法有二业障及一报障有有生死。此在初及住心中。复有二障。一于一切应知境微细着。二于一切应知境微细碍有二业障及一报障无有生死。此在地终心。三所显者。由业自在依止陀罗尼门三摩提门自在依止应知法界。四所成者。成智波罗蜜。五所得果者。通达业依止得化身果。通果同前。六释文者。大判有三。初偈颂生起。二明地体。三以偈结。初二十五偈内有五。初二首陀会天兴供赞叹。为此地行满故色究竟叹也。次一菩萨叹及供养。次二诸天天王共叹及供养。次十八天女叹及供养。后二解脱请天女有五。初二总举乐音供养。次五叹报佛。次六叹化佛。次三叹法身体。次二劝行。初一劝入体观。次一结益归本。二体文中大分有八。一方便作满足地分。二得三昧分。三得受位分。四入大尽分。五地释名分。六神通力无上有上分。七地影像分。八地利益分。初文有三。初总次别三结。三昧分有三。初牒前起后。二正义。三结所成。受位中有六。初座有三。谓主眷属及结。身有二。眷属有三。相有六。座初文中。十德内经脱第八功德一句。及脱第三结文。出处中顶光文有八段可知。六受位文有三。初释觉。第二辨相。第三结。结文有三可知。第二文有三。谓法喻合也。法中有三。一九地菩萨供养有二可知。二同位加威有二可知。三佛正受职。此文有三。谓释光。第二等余佛。三结。初文有三。第一放光。二归处有二句。三辨益。初光有八业可知。光入顶有三。一约事入事顶。二约行入行顶。三约实当果现入行心也。可准之如论应知。大尽分中如论应知。又此大尽已后。一乘顿教三乘小乘等成佛果分齐。可准义消息之。于中诸经句亦有增减。以论准之。释名分中。大分有三。一能受佛云雨说法名法云地。二佛子乃至自从愿力起慈悲下。能注法雨灭诸众生烦恼尘焰名法云地。此文初释次结可知。三复次佛子乃至菩萨住法云地从兜率下。能同果德。大注法雨生物善根与云相似名法云地。初文有二。一总明念力能持佛法。二能于一念至十方无量佛所下。别明受法。别中有三。一于佛所听受多法。二譬如大海下。于多佛所听受正法。此有喻合结三文。三解脱月言乃至于一念中能堪受几所下问答明前二种分齐。前中初法次喻后合。第三问答二种分齐中。文相有二。初问次答。答中有四。初立义。二假说问答。举略显广。第三显其实义。四结可知。神通力无上有上分中有六。一依内。二者依外。三者自相。四作住持。五令欢喜。六名大胜。就此六中。初之一门义贯前四。此处文无。次有一段贯通下四。所以尔者。论主善知文含多义。欲交络显法故作此科也。余之四门文义俱有。余文如论。第四住持中。外内分二。此二内各有二可知耳。第五令喜文有六。初问。此有二。谓念请分二也。次举定事答。三明定业用有二可知。四摄业依本。五结赞有二可知。六问答显定分齐。此文有二。初因后果。各有问答。初因内。初问次结有二可知。初有名用。二问答果。答内有四可知。大胜分如上地。调柔等三果释可知。广如论辨。地影像中。如论应知。上来依一乘圆通佛法约教分齐记。今更约三乘显其两位如经。一名等觉位。二名妙觉位。等觉者。于第十地金刚无碍道中入法界心。谓勇伏定法光三昧。依此定中修行十法。一学佛不思议变通二集菩萨眷属。三重修先所行法门。四顺一切佛国问讯一切佛。五与无明父母别。六入重玄门。七现同如佛现一切形相。八二种法身具足。九无有二习。十蹬中道第一义谛山顶。此位在第三禅说。若约外相当补处菩萨。亦示成微细八相。经百勘万劫变化如佛。菩萨见佛。佛知是菩萨。由得金刚三昧故变现自在。唯生灭为异。广如璎珞经。妙觉位者。经指第四禅说。义相多同故不料简。问此经何故不说等觉妙觉二位者。答若约三乘别行义门。由约分位取相为正故。等觉妙觉相形分成两相。若据此经。圆通自在不以相形定法为正故。摄在因果二义之中。地利益中文分有五。一正显地益。二如此世界四天已下彰地广益。三以佛力十方菩萨下明诸菩萨云集作证显成可信。四金刚藏说如来喜下明其所说。上顺圣心如来随喜下惬下四颂第四功德也。余文可知。

十明品第二十三

四门同上。

一辨名者。十者数。明者用。从二义得名。

月此下五品。为明地德胜用分齐故次来也。此即第二明来意。

三宗者。此通释五品次第及宗体。所以先明者前既得体。次明依体起用自在故次明也。明用不自起。何以成为证。理法故。次辨十忍即理用也。大果因行非十数测量故。次明阿僧祇以数行法也。既广德已成。非小时而得迁动故。次明寿量品。既德无方随缘依现故。次明菩萨住处耳。初十明者德用相也。即答上十自在一问。亦可地中答也。此通答上问耳。次十忍者即答上卜定一问。十愿在初地答。次十顶及随喜心等十句。僧祇后三品总答之。亦可通前二品答也。问此下五品属前十地。何以不刚藏说。答若德体难明。须託人寄事以说。下五相寄别义显也。所以明忍普贤说。为表胜德大用广高也。

四释文者。初十明文有四。初总开数。次第二寄问。三辨德用。四安住已下总明结叹。第三文分六通以为十明。问明与通何别。体一义异无壅。日通识根由日明也。十中第一他心通。第二第四天眼。即现未等分之。第三宿命通。第五第七天耳。亦可第七意法尘摄也。第六第八神足即身通。第九第十普是漏尽智。所以知为此二并达性故知也。第七声与第八色可见不见分也。又第十是灭尽定。又辨六通三明是三乘教。十明十通是一乘教。不可相摄。深浅分齐不同故。初他心内有三。初问。次辨相。三是名下结名。余九皆尔耳。第二文有二。初明知此界。二如是等下摄通余方。初明中分群机大众同欣五佛在下总以结之。此依论辨。依经有三。初总叹。第二说是品时下约事显地胜。第三以佛神力下菩萨为证。初文有三。初总叹。第二有二问答显胜义。第三结胜义。第二事文中有五。初动地。二显所由。三雨花等。四大音赞地德。五等通余方。第三菩萨证成文有六。初菩萨来此。二叹地德。三显同为证。第四举多说为证。第五推证所由。第六等同也。依论初文有二。初法益。二事益法文有三。初反显。二顺辨。三结。顺文有四。谓问答责释可知。经文略而不具。第三重颂中。初明颂意及现颂相生起后文。二正彰偈颂。此前有二。初观法。二显意。此文有二。初为利生。二示不思议下为欲显理。初文有三。初叹人德。次示菩萨下与自利益。三随众生下与利他智断用。二显理文有三。一总显示。二示相。三辨说意。二正颂中有九十偈。初六十九正颂法云等地。次为得佛智下二十一偈颂影像分。余略不颂。初中文有二十九颂方便集地。亦可前二十六通颂前九地。次三颂满足地分文也。次二颂三昧分。次十颂受位分。次七颂大尽分。次六颂释名分。次十三偈总颂无上有上等文。次二金刚藏总结。亦可此等文通颂十地准思。科释可知。方便集地内。初二颂集起功德知慧行相修行佛道等文。次二十七颂同相及别相文。此文初别后同也。别中初六三句颂初地相。次一偈一句颂二地。次一颂三地。次二颂四地。次二颂五地。次二颂六地。次二颂七地。次三颂八地。次三颂九地。次第一妙下三颂同相。三道亦好。影像中。初十九颂影分。后二结地德无尽。初中十一颂第二胜功德。次四颂第三功德二。初直知心知法差别有二可知。二声闻心下约凡圣报类辨智用殊能。此文有二。初随行方便次天心下辨随类方便智。二天眼中。初释次结。初文有二。初明随报别不同知。次菩萨以无障碍明下知造业成仪境界。三宿命有二。初释次结。初文有二。初知自他下位境有二。初总次别。次别又忆过去下知佛上位境也。四未来智明有二。初释次结。初文有二。初知善恶下位人法有二。初总次别。二知未来无量下知佛上位行法。五天耳有三。初立次释三结。第二文中有二。初辨天耳闻持德。此有四句。二十方远近下明天耳用事。此中有三。初总。次于东方下别。三如东方下类九方也。第二东方别辨中分三。初佛。次辨法体。三善解无量下对人说法。第二法体中出理行二教所说等辨理教。二所制下行教也。法略有十句。一教体相。二起信相。三示义宗相。四解释相。五制学相。六受学相。七举事劝进相。八闻轨。九思轨。十修轨耳。次第三对人中有三。初理法机。次所得功德下行法机。三广说下教机。此文意难得。思之可解。此并叹天耳明德也。六身通内有三。初立名义。次释。三结。第二文有三。初身业体。二若闻十方下辨业体用有二可知。三悉自了知下结业分齐耳。又此通约威力。第八约现色也。七分别言音知明有二。初释次结。初有二。初知声。二菩萨随其等下辨知所以。初文有□。初辨知众生报音声。初总。次别。三结知。次善分别知下知二谛教法及根器也。八出色身庄严智明有二。初释次结。初文有三。初达色性。二菩萨入深法界住持下辨缘集成色即明用也。三佛子菩萨入无色法界下辨通成用相所以耳。第二现色文有三。初明自行色体胜。二大慈色下明利他故现净色。三出生如来下辨因果色相大用成就。普贤色总别有一百一十句。此色有体用。凡愚二十五色即空故也。九真实智明中有二。初释次结。初文有二。初约所知理显智明体。二菩萨知如是下辨智巧用。即明其相。前文有二。初约无相境。二知一切法别异下约无生境也。二用文于中有二。初牒前所知二不着下辨智巧用也。用中有三。初明用自在无着。二不舍一切下释顺寂成用相三观察诸法下明用自在。十一切法三昧正受智明中有二。初释次结。初文内有三。初辨住寂名体有二可知。二亦不舍下即寂常用。三菩萨于一切法灭尽正受文下辨分齐。第二结文有三。初结。次叹定行德用深广。三仰推知者。大段第四。结文有一。初结。次明德量可知也。

十忍品二十四

四门同上。

十者数。忍者境与神会情谛可也。

余二意前已辨。

四释文。此文有三。初总列名。二释。三偈重颂。初文有六。初总告。二叹成忍因果胜相。因果即为二也。三问。四列名。五是名下结。六引诸佛同说证成。第二释文有二。初辨次结。此十忍前二加行摄。次无生忍正体摄。后七后知摄。约位即顺音声三地已还顺忍即四五六地。无生忍即七地已上。后七忍九地已上。若通时即齐等也。此忍前三心境得名。后七从喻受称。别释初忍有三。初举次释三结也。二顺忍三句同前。三无生有三亦同前。就第二释中有三。初立次问三答也。后七忍相生次第如论。此义云何。疑者云。若法无云何现经如幻也。疑云幻法不生取识。世法不尔。云何同也。故经如焰亦生渴心。疑云其焰不得受用。世法不尔。云何同。答如梦。疑云梦则觉者不闻彼声。世法圣凡共得。此云何同。答如响虽共而非实也。疑云响即前得无益。世法不尔。此何也。答如电光无有作者而触照有用。疑云电若有用即是实法。答如化益生岂是实也。疑云若一切是无谁能作化。答如空成诸色。岂是有也。四幻文有三。初问次答三结。答文有二。初辨所观法。此文有三。初总举。二菩萨等下辨观相。三譬如幻化下广辨幻相。此有譬合二文。第二菩萨观察下辨忍行。此文有二。初加行忍。二出生下后得忍也。五如焰忍有三。初问次答三结。答文有法喻合及辨观相。四文可知。六梦忍文同焰忍可知。七响忍有三。初问次答三结。答文有二喻。各有法喻合三文。前是自利后是利他也。八电忍有三。初问次答三结。第二文有四。初法。次不行菩萨下喻。三是名下结。四若菩萨下辨益胜用。第二喻有二喻。初向理体。第二向事用。各有法喻合三文可知。九化忍有二。初问次答。答有五。初一法说。次喻。三如是菩萨处于下合。四是为下结。五佛子菩萨成就此忍下明用利益耳。初法文有二。初明行体所知。二佛子是为下结所知起用自在。合中有三。初总合。二不着世间下辨相。亦可约法譬显行仪耳。譬如化下法喻双结胜用益也。十虚空忍中有二。初问次答。答文有五。初十句明忍体。一一句皆有法喻。二佛子如是菩萨下七句结成忍行。三譬如虚空下复以喻况行体。以合喻成前忍德也。四是名下结。五若菩萨成就无来身下辨忍行用利益。初十句中。一总九别可知。第三广喻况忍行文有二。初十一句明行成。二何以故下释成忍行也。此答文有二。此意难解思之。何者疑云。若法如空者此有二疑。一空体是无。物法亦可如是。二如世事空别。物依现法。亦如是别有异空也。答相可知。第三重颂文有一百二十九偈。初十颂音声忍。次十颂顺忍。次十颂无生忍。次十颂幻忍。次十颂焰忍。次十五颂梦忍。次十七颂响忍。次七言二十行颂电忍。次十颂化忍。次十颂虚空。次七总颂结叹文。彰忍利益也。

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四门同上。

僧祇者十数之始名也。此品从三义得名。

二来意。

三宗上已辨。

四释文者。所以心王问佛自说者。上来由是大果之因。非果人莫能辨其际故佛自说。法依心成故心王起问也。又为因果互显耳。亦可数法是知事通果故佛自说耳。故文云如来等正觉佛智之义也。此品有二。初问后答。问意菩萨行德尽其数极。未知菩萨数法云何。亦可问云圣境既宽菩萨尽了。未知以何数法得穷其分量。以示下人也。答中总举一百二十数以答。大数有十一阿僧祇。二下名无量。此云不可量。三无分齐。四无周遍。五下名无数。此云不可数。六云不可称。七名不可量。此脱不可字。八名不可思议。如下在第七。九名不可说。十名不可说不可说。此问。文有三可知。就佛答中有四。初叹心王问。二劝听。三忍可。四佛告下正答所问。就此文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即能数数法。偈颂即数所数也。此即交络显数义德用耳。长行中有百二十番数法门。初一百成僧祇。二僧祇下次第成十数以答前问。又一百二十数分齐者。从初拘黎句为因。次不变已下别有一百句为满数。次有二十句者从受等十句为因。从僧祇等十句为满数句也第二偈中。唯取上第九数法以校量德行不颂上文。此中有二百四十五偈。此中诸偈总长约有二种意。一总二别。总者。或事或理或行或境或因或果或文或义等。乃至显发释等文相自彰也。此可思之。二别者有二。一约境有三。一智正觉。二众生世间。三国土世间。二约心谓正助也。此文有三。初十四行明能数。于中有十重积数法即为十文。二对事辨所数。此对事所数中有二。初用第九数量法。二摄取不可言说转已下转取第十数因用以量法。所以尔者。但欲明增数之法非只如此。三后一行总结。问所以不用第十数者。第十数属佛故。文中虽明佛果法。欲取能回善根因位法也。所以尔者。为果相通因二处显故。此可思之。此即数于无数耳。

寿命品第二十六

四门同上。

辨名者。寿者命根。亦可命寿无二。依大乘即阴相续。依小乘别有不相应性。

二来意。三宗。上已辨。

四辨文者。此下二品。心王自说者。为命处不定随心成故也。亦可唯因位有种种义自在也。即寿于无寿也。此中何故举果土。此为举处。取能修行人故。下云。普贤充满其中也。此文有三。初总告。二举所依土。三普贤下辨能修入因行也。第二文中。初略十土。二广校量耳。

菩萨住处品第二十七

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人义及所依三义得名可知。

二来意。三宗。上已辨。

四释文者。约相同下位故辨处也。此即住于无住耳。又虽同人而无生为生无住为住。此文有二。初不住有故。明十方清净八住处。二辨不尽有为故。寄四海十五染处也。

佛不思议法品第二十八

此下答第二会中三十二问。后十三果德问耳。然问答辨义者。为明圆宗秘教。显于时听修相方便彰在心目致使。说法被益者无隐宗趣。发心崇远者不翳习求。是故经言。于正说中置随语义。于正义中置随义语。随语之义义非别体之义。随义之语语非别诠之语。此是语者之正则不可执。名诠以定法体。是以此经正宗中。因果相从。问答连照。不隐失一意。此即大圣巧也。方便修成因果中。上来答因行讫。次下三品答果。初不思议即法身德。次相海即报身德。次小相即化身德。此依三乘。若依一乘时。初品是体。次品是相。第三品是用也。

四门同上。

一辨名者。佛不思议法者。此由果故标佛为初果。非下地测量也。法者因人所轨也。亦可自体也。就三义得名。

二何故品来。由因行满已。次行成得果耳。

三宗。此品三身内以法身为宗。若体相用以分。即果德自体为宗。亦可初体次相后用。约三身通此三耳。

四释文者。所以青莲花说者。果不自彰。寔由因花显也。青莲花胜也。所以告莲花藏者。非因净藏无由摄受胜果也。此文有二。初序。二尔时青莲华承佛下明正说。序文有三。初会众疑念。此文有二。初总生念。二出所疑法。二尔时世尊下加威与力。三尔时青莲华即入下明入定审法。亦可不入定所以者。由是果法已自深微。更入定显。退信解故。为以法深故但审法界。下二品从此耳。因此料简上下文中。法界者是何观境。答依此经文及地论有二义。一若依地论判。即是第一义谛理观境。此约三乘判。二若依经上下文。即通理事二观境。其法大通非局。仍位在无为耳。初问中略念十法为是果法。非思量境故。皆不思也。此十句义有五。初一辨依果。次二问因行。次一问正报果德。次三问佛法身音声智慧三业德相。下三句问神力自在。第三审法中十句内。初五自利。下五利他也。二尔时青莲华下正说。此品远答上十句。法身德。次相海答不动一句。报身德。小相答上佛六根佛智二句。化身果。此告青莲花藏者。深奥之胜器也。答文中分二。初十句总亦则是别。从此句下别。别中略举三百二十种功德法门以示也。有五。初五十句答上刹土一问。二十种出生住持下五十句答上净愿及种性二问。三有十种佛事下六十句答上佛出世一问。四一切诸佛有无碍住下九十句答佛三业相三问。五十种最胜力下七十句答上神力作用三问。初五十句中。初十辨行德所依妙住。次十实性随缘以成十种行德。次十以称法起行成十方便智。次十巧用随缘自他德备不失时。次十不思境明境界巧用应机无失故超果独绝。初十句中。初二辨自分相应行德。次七利他摄化行。次一自他契实平等无二。第二十句中有三。初七明法身功德六根作用。次二明依正二法神通自在。次一明佛因圆等诸佛所证也。第三十句可知。第四十句有二。初二自利。后八利他。第五十句可知第二五十句中。初三十答上净愿。后离恶下二十句答种性。初十从正智出。后得住持愿智之用。此有二。初三自利。后七利他。第二十以外用依内成即内德法也。于中初三三业德备。次七三业摄化功德。第三十由前内德成实用外彰。独胜莫加故也。于中初二自利行。次二利他方便。次一自利德满。次六利他德备第四十德彰故净也。初六自行无染。次四利他处无着。第五十净决定故究竟也。初六因行满净。次四三身果满净。四中初一化。一法二报。

第三六十句。初十明化德。后五十报身德皆此法身德也。佛事者能兴大用。化身摄益相也。初五利他方便。次五利他正益。后五十中。初十一无尽智用如海。初一明所依法身。次十能依德用。初四自利行。后六利他行体。第三十常法。初四自觉行满。次六觉他行备。第四十无量说佛法可知。第五十常作佛事。初四明于净土三业施化摄益。次三现色等住持。次二现宝等庄严。次一入定益诸菩萨。亦可但默非定也。第六十坚固。初五自分德圆。次二胜进行回向。次三修成化益。第四文九十句有三。初三十答上法身一问。次三十答上音声等口业。下有三十答佛智意业。初十无碍住。初三自行无碍。次七利他无碍。第二十最胜庄严。初三三业体严。次六三业用。次一利他德行满。第三十自在正法可知。言非不先觉诸佛正法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者。此有二意。一简文中义。此中佛者非同小乘佛。为是共教因大佛也。二者将普贤义简异生信别门。其佛假使前后现成并同先觉。并同在究竟离其学地及以不觉。为普贤法摄三世自在故也。此意思之。第四十一不思议成正觉。初四因圆。次三利他行成。次四三身具德满成佛也。十巧妙方便。初四自行。后六利他。十佛事可知。十法王。初七自利德。次二利他行。次二自他。二果相摄无别耳。十住法。初四利他德。次六起悲等用无尽。十悉无有余。初三知法界等无余。次二知染器世间。次六知出世因法等也。第五文有七十句。初十答上神力一问。次五十答上无碍住。次十答上解脱。初十胜力。初列次释。初四自行成。次六他行备。第十中四住义。佛所住即最胜我是佛住。次无碍即真空定即圣住。次无碍心即天住。次大悲即梵住也。十定可知。十法。初五得世间善满。次五出世行成。十清净法。初六入因行。后四入佛。三身境界。十一切智住离障相应不动也。初二知器性。次一总。三轮化下七别别中。初三神通轮。次一正教轮。次三记心轮化。十不可思议三昧。初二利他方便。次三自利方便。次一利他纯熟。次一自利行熟。次三寂用解脱自在究竟。十无碍解脱。初五于一尘中现诸佛转法轮教化。次五于现在摄三世佛。于一门中现也。又大乘同性经中佛有十种地。善丈夫佛地有十。一切菩萨及声闻辟支佛等所不能行。何者为十。一名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二名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三名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四名精妙金光功德神通福德地。五名轮威藏明德地。六名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七名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八名最净善觉智藏能净无垢无边无碍智通地。九名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十名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善丈夫此是如来十地名号。诸佛智慧不可具说。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故。复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转法轮故。说深法故。第三地者说诸声闻法式故。又复显说三乘故。第四地者说八万四千法门故。又复降伏四种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诸外道故。又复降伏敖慢及众数故。第六地者教示无量众生六通中故。又复显现六种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显无边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佛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从兜率天下託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第七地者为诸菩萨如实说七菩提分。无所有故。复无所着故。第八地者受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第九地者为诸菩萨善方便故。第十地者为诸菩萨说一切诸法无所有故。复告令知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大涅槃故。此应三乘耳。

如来相海品第二十九

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佛相无穷故如海也。今寄同人说三十二耳。胜诸天故说八十好也。亦可应神耳。此约三乘解。今此文是一乘相。故如海也。所以普贤说寄德无边故也。问上不思议法品别告一人。今何故不也。答上法是体显胜故别告耳。

二来意者。前体后相故来也。

三宗者。依三乘用三十二等诸大相为宗。亦可增广不同三十二相也。即如文辨相德为体耳。

四释文者此文有二。初诫听许说。二广辨。此文有二。初略辨九十三种大人相。次下总明十莲华藏世界大人相也。前文初七顶上相。次名圆满下二十二严顶相。次三眉间相。眼鼻各一相。舌有四相。齗齶一相。大牙有四相。齿有一相。肩有五相胸有一。脇有一。腹有七。下分有二。手有十二。马藏有三。髀有二。[跳-兆+专]有二。毛端有一。足有十三。一一相文有四初列名。二出体。三光。四光照被益。于缘分齐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四(之上)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四(之下)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佛小相光明功德品第三十

四门同上。次第等上已说。

小相者相形别德也。所以佛自说者。化身之用唯佛方穷故。亦可化身随物劣令生信。有实德故。佛自说也。此文有二。初总举形好被益。次如来足下有千辐下广辨随功摄益。初文有四。一列名二明用相。三辨眷属。四举往因辨用益。影成如来小相德用难尽。此有四文思之。二广中有六。初辨形好摄益。二汝等应当下教往报恩及识因果。三诸天子闻是音声下兴供养行。四是故诸天子下教发心悔过。五说是法时下辨获益转更回向。六尔时诸天子下得益故传通不绝也初文有二。初辨相轮光照摄益。此有二可知。二生天上已下劝成胜行。劝中有二。初正举下况劝。二诸天子卢舍那下举胜利以示。初文有三。初正劝。二天子赞美。三重示。重示有二。初总举德劝。二如我下引喻以示。有六喻中各二文可知。第一法性无我喻。二无有来者喻。三无方住处喻。四离作成善喻。五法无方面喻。六法无诸过喻。第二教往中有四。初举益以教劝。二天子其有下举损示劝。三汝昔下举恩以示。四诸天子下示法以劝也。第三兴供养文有六。一兴供具。二往。三不见。四天重示。五重生敬念。六尔时天妙音下重敬也。于其内外各有五百烦恼者。十使十恶自相乘即成一百。于内五尘迷生五百。于外五尘迷生五百也。二万一千等者可解也第四教发心中有三。初教发心及悔过。天子得益略有三句。二时诸天子下重问有二句。三尔时天声下答。答文有四。初示悔仪有五句。二譬如明净下喻况有三句。三譬如幻师下释伏疑。四若如是下结教诲义。第五获益文有二。初明得益有二句。二犹未能见下结答分齐。六尔时天子下展转修行教轨不绝有四。初以香华等修供养行。二尔时彼香云下自行熟已。复教摄余人有四句。三摩诃萨安住如是下行益成故复转益。四左手持下举喻以况成观境界也。文中有四。初举喻广大。彰法难信有三句。二佛告宝手菩萨如是下法合成其德用深广。三佛告宝手菩萨譬如千亿下广增喻况。四佛告宝手菩萨譬如定光下举喻分齐结法深广。此文难。须思之。且释迦佛为菩萨时。有一相益于一生益一众生。其一众生展转利益一切众生。并一生至离垢三昧。如是一切众生复利一切众生。如是尽穷后际。下至遍傍。化作如意珠亦利益尽穷后际。菩萨一相既如是用。当知佛相德用不可说。佛一小相德既如是。佛大相海准之可识。文意如此。余相可知。

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

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行周法界云普。体顺调善称贤。菩萨是人。行者明因。行体从二义得名。

二来意者。何故来。有二。一疑者云向前因果以何为体。依何以成。为决此疑也此即第二自体因果。此品是因性起是果。此因果与上修成云何取别。若约缘分齐取。即属上。离性泯始终。即属此。问上地中广明离性。此云何也。答前欲摄别行为趣体方便故也。此中所明正是顺理之行性也。而无二体。义不相是耳。以缘尽缘。以性即并性也。问性起绝言离相。云何有因果。有二意。一为经内因中辨性起果中明性起故二也。二性由不住故起。起时离相顺法故有因果也。问起时离与缘修何别。答缘修离缘则不成。性起无缘即不损故别也。其普贤行亦如性起分顺修生也。何故下文云多法所成出现于世也。答此望解知。非约性体也。故下数云若如是知也。问若不知云何辨起。答余观异见故。缘修即不尔也。第二又解。摄前别行成其普德。以发性起故来也。若作此解由属修生。性起已下文入本有也。问普贤行何位成。答实即不依位。就彼解位已去成。为上经文在解已上说故。余准思摄。

三宗者二门分别。约人约法。人体德用修生离始。广大异前耳。二法是普贤行法。亦有体相用。具有理教行果等也。但义异耳。问此二品无定及加集众。云何有体相。答此二品体表在玄。为彰法体极深广故。加集众等如地品初释也。法寄人显。故此人说也。

四释文者。此文有四。初序。次正说。三结会证成。四偈诵。序文有三。初举略显广辨说分齐。二何以故下啧。三答。答文意前对缘故局少也。此体通缘非缘故宽也。亦可前缘修举体从相故局。此起依相入体故宽也。有此品摄本有修生修生本有。又前对一品二品机。此即普也。此总约五义。一位。二根。三事。四病。五行等也。文有四。初总辨上说少意。二愚痴众生下别辨随说意。三为如是下结。四佛子若菩萨下略出迷惑过失。此广文意者前教既大。云何局无一机。答为烦恼功力其大。小成大损。上虽非小所治不轻故。若望普贤法界不名为广也。此约嗔惑功能辨失。若约一切惑体时。唯是皮肉心三惑也。此中有六。一总辨失。二啧。三略答。四广释。五结。六重广。显广有三可知。百障约位有六。初十信。二不乐佛法下十住障三离菩萨行下十行障。四诽谤佛法下障十回向。五不乐菩萨住下初地已上障。六不顺三世佛即佛障。此在十地终也。理并通耳。二正说中有三可知。

第二文有六十句。初五十因行。次十因中果。前中初十十信。二十十解已上。三十初地已上。次二十九地十地也。理即通耳。初十中前七自利法中修信。次三利他中修信也。第二十初六自行。次三利他行净。次第十因位净。第三十智次第配十地也。第四十巧随顺可知。第五十直心前七九地相。于中初二知根。次二知药。次二知顺正证方便。次一除障。后三十地相可知。第六十巧便初四法身果。次四报身果。次二化身果。次是故下结劝修行。有三可知。三证成可知有四。初动地雨华此有二可知。二等通余方。三十方同证。四复总结也。第四颂中有二。初长行举说意以生起。第二正偈诵。偈文有一百二十二行。初二总颂因行所说分齐。次广叹普贤行德。非诵前文。又亦一行一句即是一德不须更科也。此可思之。文云与诸如来等者。因果俱无相。因缘作及无作二发果力等故也。过去即未来二世等者。因此集果义。但三世一相故。十信即诸位也。如是一切但世相入者。即一一世法入现世。不证位成比也。此约三乘别行成。又亦九世自在摄受皆证也。此约普贤自在故尔。因果等法并然。准之。若临时变化相入等不在此限。宜可思之。

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二

四门同上。

一辨名。宝王者摄德自在为王。可贵名宝也。如来者如实道来成正觉。性者体。起者现在心地耳。此即会其起相入实也。

二来意者。前普贤明能起之缘。次辨所起也。

三辨宗体者分别有二。约人约法。人但本有异前。法者如文耳。问性起分齐云何。答此有二义。一始终相对。二阔狭相对明分齐。初始发心至佛性起。终至大菩提大涅槃流通舍利也。阔狭顿悟及三乘始终。出世至声闻缘觉。世间下至地狱等诸位也仍起在大解大行大见闻心中。文义俱在下辨。至当指释。问若声闻等有性起者。何故文云于二处不生根。答言不生者不生菩提心性起芽。不言无果叶。若无者微尘中不应有经卷。准喻可知。若细分别地狱无果叶有体。声闻有体及果叶也。

四释文者。所以性起问普贤说者。显器善胜法旷周也。此文有三。初序。二尔时普贤菩萨答下正说。三尔时十方下结说证成。序文有五。初眉间放光发起有二可知。二尔时一切大众下疑念生起。三尔时如来性起下明对佛欲请。四时如来口中下口中出光。以示说者亦通加耳。五尔时如来性起问下正问发起。初放光中有八业。一请业。二因业三敬业。四觉业。五止业。六降伏业。七示现业。八卷舒业。有一流星身也。第三欲请中有三。初长行示现请仪。二偈陈己意。三结偈有五。初六偈叹佛德。三善学下陈己所谓。三大众皆净下叹根胜妙。四叹所说法。五正觉下成所欲意。第四光示文有三。初辨光同前。二明所归。三尔时普下明益相也。第二正说文有三。初示名总答。即本分也。二尔时如来性起问下重请。即请分耳。三尔时普贤菩萨告下即说分也。初本中有三。初举先事。二结说。三辨益。二请中初长行。次偈请。长行中有四。初总请。二叹众器熟。三仁者下叹说者堪能。四善哉下结请。叹器熟中有三。初举众集。二叹德。三结。集德中初自利德。二大悲下利他德。三说者堪能德中有二。初自利。二于诸佛法下利他德。二偈文有二。初长行生起。二正偈颂偈文有三。初二总叹说听者德以请。二有十三半正别请。三十方下四叹众会希有请。别请中有二。初十半问果。次三问因。果中初七半陈事。次三叹德耳。三说分有三。初总叹。二所以下啧。三非少因缘下广答。答中有二。初由多因成。故不思议总叹。二以十种无量下辨相有二。初酬因问。二佛子云何知见如来身下答上果问。此初即答上因问。此文有二。初总明十门。二别解。初分有四可知。二别解文有二意。一释上十门。二上十门中一门即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二。初辨因体。二佛子菩萨又复应知下辨性起德用。此或在知人或法也。初辨体中有十幡。初有二。初释次结。释有二。初喻后合。余皆同此。初明众缘共起喻。二大机堪受喻。三缘成离作喻。四胜智善达喻五大用现前喻六机感随现喻。七有二喻。初名胜缘先济喻。二随欲所成喻。此释疑耳。八成自大事喻。九体用相依喻。十成益非虚喻。此十中前二第四依缘辨缘。余七约自体辨缘。第二重颂中有二。初长行生后。次偈颂。偈中分九。初二总叹性起无上。次八别叹校量性功德。次十举法以况也。次二结成体用自在。次二示教知者。次二劝听辨说分齐。次二举事许说。次三十五正说。次二教劝也。正说中初五结颂初喻。二四颂第二。次四颂第三。次三颂第四。次三颂第五。次三颂第六。次二颂第七中第二喻。次四颂第七中第一喻。次二颂第八。次二颂第九。次三颂第十耳第二辨身。此次第答上果问有二。初寄起发。二此菩萨知见无量下答。答中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四。一总答。二啧。三略答。四譬如下广释。略中二可知。广内有二。初辨法体。二菩萨具足成就下辨德用。此用或属知人。或摄在法也。余十文相同前。一密身普摄喻。二在缘离无住喻。三辨事利生喻。四中有二。一胜缘先济喻。二机感随现喻。五潜用资成喻。合中有三。一正合前喻。二引光证成。三辨光利益。六随根殊现喻。七一身多感喻。八无思成事喻。九大宝摄德喻。十摄治从愿喻。

第二偈颂。初生起。次正颂偈有四十二。初四颂第一喻。次四颂第二。次四颂第三。次五颂第四。次四颂第五。次四颂第六。次四颂第七。次五颂第八。次四颂第九。次四颂第十。问上来所辨。多与初同义云何也。答由能德显即属初因。今此举能取所依止也。三音声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总。次别。别中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二。初辨法体。二菩萨知见音声十种无量下明德用。亦二通谓能所也。法体有十。初文有五。初法。次如呼响下喻。三知见下合。四譬如世界下重喻示。五如来妙音亦尔下合。前喻无性故顺理。后喻无性故具德。第三合内初叹知见胜。次对法成解以合上喻耳。此名声无本性喻。二声无自质喻。三有用益生喻。四随根开解喻。五随机感见喻。六依缘异现喻。七用无所依喻。亦可大用遍资喻。八审根受药喻。九大音具德喻。十随益非虚喻。第二偈颂有二。初生起。次颂颂有四十偈。四行颂一喻可知。四菩提性起心有二。初寄问。二答。答内初法次喻。问心意识非即佛者何也。此通二故。故文云智无量故心亦无量凡即可知。喻中分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中分二。初辨十心法。二菩萨如是下结知利益。此初喻名智无所依喻。此何故约智辨。答有二意。一为一心体通染净故不约之。二今论性起智即是心约净辨故也。故文云智无依止也。一智无所依喻。二性无增减喻。三兴用益生喻。四智宝摄德喻。五智用殄非喻。六智堪含受喻。问详其文相似言独佛是性起何也。答须知大意。但菩萨从他受教。即是其果佛及菩萨能授他教。所有行德即属其芽也。此思准之。七坚固随益喻。问树生芽时诸树生芽。所况义云何。答此不异。何者但在一心中本有新生异耳。若尔与前众生不了而有性起。异义相违。答此各别门。所以知。为前义中声闻凡夫不知本性亦是性起。今此不知即非性起。得知别是异门。此约性起芽说。故异前耳。又问二处相违。因何不成矛盾。答一切善根有邪有正。但顺菩提者无问人天善根等。并是性起。不顺菩提者即非性起。此约果处分麁细。是以不违耳。八智用遍资喻。九巧不尽有喻。亦可巧便留惑喻。十性通平等喻。此文有三。初法次喻后合。余文可知。第二偈中有二。初长行生后。次颂偈有三十七有二。初一总示识佛心。余结十喻。初三结第一。次三颂第二。次四颂第三。次四颂第四。次三颂第五。次三颂第六。次五颂第七。次三颂第八。次四颂第九。次四颂第十。五境界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颂。初文有二。初辨境体。二饶益众生下辨利益用。初文有三。初法次喻后合。初法说有四。初总举佛境。二非境界下辨佛境分齐。三佛子一切众生无量下辨境深广。四佛子菩萨知心下约法定体以明深义。二喻有三。初佛境分齐喻。第二境起因缘喻。第三境界深广喻也。境界有二。一所缘境。二分齐境。此通二也。第二偈文有二。初生起。次正颂。偈有十分四。初二颂前法说。次三颂初喻。次一颂第二喻次四颂第三喻也。六佛行有二。初寄问。二答。答中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三。初法说。次譬如法界下譬况。三佛子菩萨如是等下结德业用。喻中有五。各有譬合。初一至绝三际喻。二业性无碍喻。三用穷法界喻。四起业济生喻。五无功成事喻。第二颂中有二。初生起。次偈颂。偈有十分五。二偈颂一喻可知。七菩提文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三。初法。次喻。后佛子菩萨以如是下结其业用。初法说有二。初辨体。二知处等下辨用。亦可初自利次利他。二就喻中有二。各有喻合。初名现机定器喻。二至寂离性喻。初合喻文有四。一正合上喻。二佛子一切佛下辨菩提离言。三佛子成菩提时下辨离言相。四佛子如来身中下释离言用事。三辨相文有三。初释相。二佛子随如来下类以成法。三如来具足下结成。四用事中有三。一辨用事。二皆悉一性下释所以耳。三如是下结。第二合喻有二。初辨法。二复次佛子于一毛道下辨依法成解。初文有二。初辨法体。二佛子如来成正觉已下成身业用。此文有二。初辨次结。初法体文有二。初辨次结。初文有二。初正合上喻。二佛子设有下有二。初问答假设类成。二成解文有二。初建万像通体。二复次佛子下解自他无咎有。三结可知。二颂文有二。初长行生后。次偈颂。偈有十二分六。初二结法说。次二颂初喻。次二颂第二喻。次二颂假设类文。次二颂成身用。次二总叹德用也。八转法轮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二。初释次结。释文有三。初总辨体。二譬如下譬况广辨。三佛子若如是下结定损益。初总辨中有六。初辨体。二辨分齐。三明所离。四譬况。五释成。六类释。广辨中有二。初约体辨。二复次佛子下约用辨成。初有二譬各有譬合。初大音无尽喻。二大响遍周喻。第二合文有三。初立。二啧。三答可知。二约用辨成有五可知。二颂文有二。初生后。次颂偈有十分五。初一颂总辨文。次一颂第一喻。次二半颂第二喻。次三半颂约用辨成文。次二总叹也。九涅槃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长行有二。初辨法体。二复次菩萨如是知涅槃下结知业用。初文有二。初法总辨。次喻广释。初文有四。初总约法劝知。二出涅槃体有三可知。三佛子如来下明不说本涅槃体但辨性起。文有五可知。四佛子但如来下明说事相涅槃。文有三可知。二广辨中有二。初约喻以辨。二如来示现涅槃时下显事用随缘分齐相也。文有二。释结可知。前喻有三。各有譬合结三文。初现局体通喻。二化穷尽灭喻。三赴用随机喻。第二偈文有二。初生后。次偈颂。偈有十二分五。初二颂第一喻。次二颂第二喻。次二颂第三喻。次四颂用随缘文。次二总叹耳。十见闻得益文有二。初寄问。二答。答文有二。初长行次偈颂。长行有二。初辨现未见闻流通益。二尔时诸菩萨下问经得名。辨经文义持利仪式。初文有二。初释。次佛子是为下结。前文有三。初总法说。次譬况广说。三于如来下辨见闻功行广大难说。此有三。初立。次责。三答。初法说中有四。初总辨成益不虚。有二句可知。二辨有中殊胜行。三成空中方便智。四明穷其果位具足胜德。譬况广文有二。初辨现在体益。二若有得经下未来住持用也。此有二可知。初现在益文有三喻。初二喻譬所得福慧坚固行德。后一喻性德胜用。前二喻者。初喻行穷坚实难坏喻。二名小智能焚大惑喻。此等各有譬合也。三者性起善巧资成喻。二问经名义及仪式等中有二。初问次答。答文有五。初示经名并经义用。二如是经典下明所为分齐。三是故菩萨下举益劝持。四佛子菩萨虽无量亿下显经要胜。此文有二。初辨损。次明益可知。五佛子菩萨闻此经已下明教修益方仪。二所为分齐中。初法次喻后合。颂中有二。初生起。次颂偈有八分四。初二总。次二颂第一喻。次二颂第二喻。次二颂第三喻。第三尔时十方下结说证成有二。初长行。次偈颂。亦可此偈是广说中第二重颂耳。初文有五。初动地并雨华有二。初辨次结通。二佛现身。亦二可知。三成行益。亦有二可知。四明得力所以。五菩萨云集为证。亦二可知。二偈颂有二。初长行明说意。二正颂。颂文有七分三。初二总辨法深难以喻显。次三叹闻法利益。次二举益劝持有三可知也。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

解行法相动静无碍此会成也。四门同上。

一释名者。离者行体净义也。世间者所离之法。世者时。闻者中。但在时中者名世间也。

二来意者有二。一辨教兴会来由。此下第三依缘修行成德分。所以来者。上既得法。次须依法就缘使修成行德故也。故下二品文中皆有劝辞。故知二品来者。前圣性现前。欲得不与凡共分齐故次来也。

三宗者分别有二。一约人。人有正助。二人各有体相用。问此人与下知识人何异。答此是能宣教人。下知识是教所诠法人也准取之。二约法。法谓行法。即一乘道品也。三乘及小乘名数虽同三十七而意异也。广如诸经。一乘之行学亦有始。若依定学明始分齐者。若约回心人即用非至定及初禅定等为学始。若据直进人。即用光得意言定为初学始。若约一乘不共教。据行即寂静胜三昧为初学始。若约行解即华严定为初学始。若约行位即十行位定为初学始。若约人知识轨则用师子奋迅定为初学始。若约解信等即用净藏定等为初学始。若约正解用性起法门为初学始。若约解位即十解位定为初学始。此等约归向本实为言。顿悟人意言无分别定为初也。余可准知耳。

四释文者此下有二分。初品明託法进修分。二入法界下明依人入证分。问何故对法不明入证。下约人方始入证。答法是所依。善巧由智。若不依善达机仪胜人。虽自有法未可得证也。故经云知识全梵行也。问上来法及此成行并无声闻。下法界知识即通辨声闻何也。答上法是顿。此行亦顿。为此无声闻。下法界中有二意。一为人有胜巧。引小成大。为明人德故说小也。二显法界发心始通二回故。此二品何故分二处说。答祇桓重阁摄化之始。普光堂起行之初故也。故上来明菩萨起行发于普光。下明文殊教化起于重阁也。所以知。此重会别本云乃能重启斯义问故知也。此文有七。初序。次入定。三起。四请。五尔时普贤告下正说。六品末证成。七偈颂。初文有四。初时。二佛。三处。四同闻众。处中有二。初辨处。二依处成佛德。何故于此叹德。以因果淳熟功归化主故也。又行相可责故。德文有三。初总辨。二自分行。三能与一切下利他行。四同闻有二。初总列数叹德此初文有四。初举俱。二略叹德有二。初练始异终。二练新异旧。三具足成就下别叹德。四具足如是下结。三别叹德中有二。初自分德。二于一念中下他分德。自分中初自利。二善摄众生下利他。第二列名叹德中有二。初列名。此略列。所以此文菩萨名同普者。为行体顺理成无异相故也。次叹德中有四初总。二随诸世下摄法为首行。三悉能受持下护持正法行。四随诸下示成大事行。二入定中有三。初入定。二列名。三明定力。所以此名华严定。表行严果故。三明起定同前可知。四请问中所以独普慧为法先问。彰今但以慧导行也。复显机广大故。但慧发于体。故普慧略问二百句。巧行随缘故。普贤广答二千句也。此中已下有十意。故行教兴。一由为与胜人同行故。二佛护念故。三成就不可思议诸善根故。四具足菩萨根故。五生佛家故。六得善知识力故。七一切诸佛神力持故。八卢舍那佛本愿力故。九善根熟故。十堪受普贤菩萨行故也。此文正在善知识义通此品耳。此可思准之。问中有三。初总告。二正问。三善哉下总结请也。所以普贤答表行广故。此文有六。即六位也。初二十句十信位。次何等发普贤心下二十句十住位。三何等为持下三十句十行位。四何等宝住下二十九句十回向位。五何等身业下五十句十地位。六何等观察下五十一句问果位差别。故别本云。愿解说菩萨行。从始至终令无疑也。就尔时普贤告下第五说分广答上六位也。初十信位中有三。初九十句自分行满。二十种入下八十句胜分行。三十不可坏智下三十句利他行。初九十中。初五十自利行。二正希望下二十利他行。三十戒下二十当位因成果满。初依果者汎有四种。一国土等依果。二习气依前果生。三习因习果。四因体相依因果。此中不说前二也。亦可说同第一。此可思准。此文有二。初八自分。后二胜进可知。此等文中十十皆有四。一举数。二列名释。三结。四举利劝学唯除佛地及共法行。更无异果等法学故。因果既立能解非胜。智不成故明十奇特想。此中初八自分。次二他分也。既有大解须起大行。次明十行。修行之来必须依善友。故明十知识。初一安固菩提心。次三依道心成自利行。次四依心成利他行。次一依心成普贤行。次一依大行入法界。若不策勤无由进道。次明十精进。欲明精进合理明十悕望。前八自分。后二胜进。离偏名正耳。依正悕有力故辨十种成就众生。初一布施摄。次二爱语。次二同事。次五利行。由利生故恶无不离。善无不积。故明十戒。既前德成。故明十授记。二有八十。胜分行有三。初二十自行。次四十入利他行。次二十入利他因果中。既自行成次入胜境也。行胜故入十如来境也。初一示成菩提。次八三业利物。次一入涅槃。八中初四口。次二身。次二意。用既入胜用须识器性。故明十入众生心行。既识根次明所安处。故明十入世界。既得依处须识时修短。故辨十入劫。虽时自在。说示不明理亦难可。故辨十说三世。既识时次明时中法。故次辨三世间。文言入世间者。一知三法现时中故。二入语法通义力故。又有施设通情曰道故。三入语义体性故。四入语义随方施设故。五入知识语义想故。六入语言因故。七知语言分齐故。八入言义互转无尽故。九知时中离染。言义亦如是故。十知时中性净故。言义亦如是。既达时中法得法解益故。第八十舍离忧恼。心无厌悔。初四自利。次五利他行。次一自他俱行。第三利他内。初成作事无悔其心坚固。次明十利他智不可坏。初二利他。次八自利。既有智故能持法。次十陀罗尼。前九持因法。次一持果法。以持成就分解果法故。次第三辨说十佛化被于他。初三报佛。次三化。次四法佛。此但一相解耳。若依此经即并通摄也。第二普贤心下答十解位问有三。初五十句明解方便。二十清净下七十句解位正修对治行。三十说法下八十句利他行。初中大心为本故发普贤心。初三护众生心。次三趣果智心。次四厌离有为心。既大心成。次成大行。第二十普贤行。初九自分行法。次一胜进行法。大行既备次辨悲济物。第三十大悲。悲心既具次依悲明发心之具。第四十发菩提心因缘。既大心成已次须依善友令增。第五近善知识。前八起因行。次二起果行。解位第二有七十句为三。初二十明方便修。二随顺觉下三十明解成就。三十明所知法门差别。以近善友故能远诸惑。第一十清净。既离障故。高昇彼岸。第二十波罗蜜。既行体成。于所知中随顺觉达。第三十随顺觉知。既随知已。成知精立。第四十决定知。既决定多有堪能。第五十力。既智力堪能。第六辨十平等。既得理观须起智用。第七辨十方便佛法句。就第三利他八十句复为三。初四十正对缘说法。显辨才德备。次十无着下三十辨无着智成。次十句辨化德备足。初既解已。须起言说。第一辨十说法。既说法已。次须受持故。第二十受持方法。前七持因行。次三持果法。既受持已讽诵。须第三十才由才无滞。德相殊出。第四辨十胜法。前八方便修胜。次二自在用胜。正以德起胜能。于境缘无执。第五辨十无着。以无着故成平等证。第六辨十平等心。前八自分行中平等。次二胜分行中平等。心既得平等。依证起后得智。第七辨十出生智。从后智起用。第八辨十变化。第三十持下三百句答上十行问有三。初六十句胜入佛境障尽清净。二十不思议下九十句辨对治道成行德清净。三十园林下一百五十句当位修成满足也。初中有三。初十辨行体。次二十入佛境界。下三十句行成除障。初持有四。一因持果。如种性持。二果持因。如地持加持等。三住持力益。四心境相持如论。此中通也。既种性持成。于法悕望不厌。第二辨十正悕望。正以悕法智成。心彻无碍。第三辨十深入佛法。初四约器世间明佛法。次二众生世间。次三智正觉。次一总法界为佛法。既入佛法。缘无不实。皆是起行所依。第四辨十依止。既有所凭。于缘无惧故。第五辨十无畏心。正以于缘无惧。自知得决定故。第六辨十无疑心。初三自行。次四利他。次三自他俱成。第二子段九十句。治行成中有三。初三十方便对治行。次十正受三昧下三十行体等无碍。次神通下三十行成作用。正以无疑于深法中智能解达。故辨十不思议。又亦可无疑入深法。故不思议也。既得深智解巧随生。故第二辨十巧方便能说微密语。既得密语复巧知所入。故第三辨十巧方便分别智。初二约器世间明智。次六众生世间。次二智正觉。即常寂静故。第四辨十正受三昧。从定起通慧。无所不达故。第五辨十一切处。正以处无不在。体遍无碍故。第六辨十法门。起用自在故。第七辨十神通。正以神通自在缘无不达故。第八辨十明。以明智起无明缚尽故。第九十解脱。园林下第三行德具足。一百五十句有三。初四十明报相具足。二十不动心下四十辨实解为行本。三十无垢下七十句大用成满。初行用所依。智游境界。故辨十园林。前七方便行。次三果德。既外游已。复须内安故。第二辨十宫殿。以胜妙能出生道利。为物忻乐故。第三辨十乐。乐心成已。德发法身故。第四辨十庄严。前八方便行严。次二淳熟行严。第二四十句中德严身已。行德坚固故。第一明不动心。以行体坚。于胜理中心能穷达故。第二辨十不舍深心。既深至难坏善能得理故。第三明智慧观察。既达无遗。于法善能拣别故。第四辨十分别法。第三七十中有二。初三十明离障净。次四十行德成就。初辨十无垢智故。智行揩定。故第二辨十智印。问文云知如来法是文字智印者约何义说。答菩萨及佛各知法无边。若用二圣相对时菩萨即不及佛。佛即过菩萨。所以者。为法性体上二门具足法尔故。此约一乘解也。既行不坏照用无碍。故第三辨十智光明。智光无碍旨无不契。故第四辨十不可称量住。以行体难胜勇勐无间故。第五明十发无懈怠心。以策成大心决定正向故。第六辨十须弥山王心正直心。以正心于内决定不动于世间中。利他果成。故第七辨十深入大海智慧成三菩提。前八自行。后二利他也。第四十宝住下二百九十句答上十回向有三。初一百一十明十回向行体成就离障。二十自在下一百二十辨行相自在无碍。三十游神通下七十辨行用究竟。初有二。初四十句行成高栖彼岸。二十信下七十对治道成。离障清净。初行称理成。无住名宝住。既行与理合德位坚固。故第二辨十发金刚心。大乘显彰果位圆备。故第三辨十发大事。初三自利。次三利他。次四菩提果满。正以佛事满足众行圆备故。第四辨十究竟大事。但前明发行。后辨究竟。有此异也。前八自分行成。次二他分行熟耳。第二七十句中。初三十明回向行体。次四十能生出世间行。初十不坏信初三三宝所不坏信。次二同行人所。次一众生所。次四于法成不坏。以信成就生在佛家故。第二辨十授记。既道种成就向果必然。故第三辨十善根。初四回向菩提。次四等诸菩萨回向众生。次二回向菩提。回向位成智用自在。故第四辨十智慧。初四自分行自在。次六他分行自在耳。以智用照明旷周法界故。第五辨十无量广心。前七自分因行。次三胜分行。智用普周体包无外。德穷海奥。故第六辨十藏。前七自分行。后三胜分行。既积德备满。刚[麸-夫+广]斯尽。故第七辨十调顺。初四胜分境中调。次六自分行中顺。第二十自在下一百二十句辨行相自在。于中初十总辨自在。二有一百一十句别辨自在。初中初五自分行。后五胜进行。此自在六位通有。但约生信胜劣为异耳。下一百一十中初别立十章门。二依章释。门初中有五。初二就依正以辨自在。次二约人法。次二约境智。第四约智用。第五对力用以显。二别辨释中。初释次结。初一众生。二刹。三法。四身。五愿。六境界。七智。八通。九神力。此唯约色耳。十力自在第三七十句中。初二十行周殊胜下无畏不共等五十明行德究竟。初十游戏神通明善巧转变无碍。以智用游化即体殊妙故。第二辨十胜行。其德殊胜智力有余。故第三辨十力。前七因行。后三果满。智力功强外无所惧。故第四辨十无畏。智断具足二乘不同。故第五辨十不共法。不共异小能与净土为因。故第六辨十业。由德行坚固。第七辨十身。第五十身业下五百句答上十地因位所问相有四。初一百二十句辨正修行体。寄在初地。二十方便下九十句辨造修离障。二地已上。三十离生下九十句辨修淳熟德。四地已上。四十足下二百句辨报相具足。八地已上。初文有三。初二十句辨身业。次四十句辨口业。下六十句辨意业。初身二十句中。初十体。次十别用相。第二口业中。初十辨体。次十辨口业因行。初四自利。次六利他。口业善故得诸神加护。次十守护由护成内德。能外化故。第四辨十大事。第三意业六十句中。初十意业体。下五十辨意业作用。初体中初三利他。次七自利行。既得体已须顺理造修。故第二辨十发心。发心行成终于法界。故第三辨十满心。由正智能生后得信等根。故第四辨十根。既行体立解心当理。故第五辨十直心。既理观开明契穷实际。第六辨十深心。前九自行。次一利他。第二九十句中初三十句明自行。二十入众生下三二十利他后十趣下三十辨自他行成。初因行巧修。故明十方便。以善巧方便而能忻求诸行。故第二辨十乐修。由乐修故障累斯亡。道味渐现故第三辨十解脱。由解脱故深知物性。故第四辨十入性由深入性道味渐细故第五辨十习气。道味渐增成其大用。故第六辨十炽然。即炽盛修也。不动胜进无所不至。皆合圣趣。故第七辨十趣。既依正趣德行外彰。故第八十事具足佛法。既得佛法须识退过。故第九辨十退失佛法。初四利他行不成。次六自利行不成。第三九十句中有三。初三十句明因行体。次十名号下二十句辨行用差别。三十无量道下四十句因德成就。初十离生者方便生死障尽也。以顺无生行成坚固故。第二辨十决定法。初五自分。后五胜分行。以自体坚固故。第三辨十出生佛法。以行成故德彰于时。故第四辨十号。以圆德显彰壅滞斯尽自体虚通故。第五辨十道。此即约增数以明道体。前道自体辨道境无量。故第六辨十无量道。即明分齐。正以所观道境界无量故。能观道法亦无量更无别法。亦可道之数也。道法既成次明能成之因。即第七也。第八十修道者一圆数故也。即辨策修方便。第九十庄严道者由别策修显德故也。又言无量道具者起道因缘。又摄在己能资于道。故名具也。无量修道者摄法在己堪能进达。故名修道。无量庄严道者众行互相庄严故也。此等始末真如所流缘起共成。故一处举。次第明之。此等若从所见则道法之道。若摄在己即道行之道故也。十足下第四二百句中有四。初二十辨八地已上根行淳熟外方便用。二十腹下六十句辨报体差别。三十眼下六十句辨报相差别。四十行已下六十句辨报用差别。八地已上同佛身业等故也。初十足者运报根本。进发之初。造用方便授受自他故。第二辨十手。第二报体六十中。初十腹者总能容摄故。复能蕴积。故第二辨十藏。行用缘起斯从本实而立。故第三辨十心。以德业成就互相严饰营发法身故。第四辨十庄严。行德自严防殄诸过。故第五辨十器仗。降诸魔等也。众行集起德成最胜。故第六辨十头。次十眼下六十句辨报相差别。初行德净胜照了缘起。故名十眼也。初五即五眼。后五作用得名。大论云无常肉眼畏风大故不见他方。此常肉眼自在见他方色也。二天眼见二世法。三慧眼见信等根。四法眼见一切法真实相。五佛眼见十力。此等诸经亦不定。次五可知。既有照用。复能摄诸声教。故第二辨十耳。十德备故行受戒香。故第三辨十鼻。众德聚成能宣示轨。故第四辨十舌。行坚自在形无不现。故第五辨十身。既色相外彰。明心内发。故第六辨十意。前九因行。次一果行。第四报用六十句中。以法身成立德用殊能威仪具足故明四威仪行也。造修方便须进发不住。故第一辨十行法。方便进修则有自分成立。故第二辨十住行。既立安固不动。故第三辨十座。初四自行德。次六利他德进行平等众相永夷。故第四辨十卧。众行既备必有相应之境。故第五辨十住。前能住此明所住法。有所依法其行无不。故第六辨十行法。前行始修。故约闻等此约终成故念等为行也。又名行也。次第六观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六问因圆果满行德圆备义有二。初三百二十句辨因行究竟障尽清净。二十住兜率天下有一百九十句辨果德究竟。此中等觉及妙觉合明也。初文有三。初一百四十明因行成就。二十义下八十句辨方便修顺胜进义。三十魔下一百句辨因行成障尽清净。初一百四十句有三。初四十辨行方便。二六十句六度自利行体。次十慈下四十句辨四等利他行体。初十观察者凡辨行相必须善达通塞故也。初四自分行。次六他分行法。一往不尽。故第二辨十周遍观察。所观周悉行无不建。威宿勇健。故第三辨十奋迅。勇健无畏能决定说。故第四辨十师子吼。既能宣说。若自无德无由利物故。次辨十施下六度自行体次第如摄论。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有三。初四是勤勇。第五是加行。下五不下难坏无足精进。五定。六慧。次十慈下四十句利他行体初十慈与乐意先故。初二平等普摄。次三令离障。后五令行成。次第二十悲。第三十喜。第四十舍。次十义下。第二八十句辨方便胜进有二。初四十自分行成。次四十句胜进修成。初十以义成行也。前七自分。次三胜进。如来义者顺如而来也。第二十法以法成行也。第三十功德具者辨行因缘。后明成智慧因缘故。第四十辨智慧具。次四十句者初十明足解心游履诸法门。既有进趣方便。必于三乘等法无厌。故第二辨十求法行。得法在己善解明达。故第三辨十明了。善法行成趣无上道。故第四辨十回向法。第三辨因行障尽。文有二。初五十句辨见佛行成入佛境也。二十慢下五十句入佛境界为佛加护。初五十中有三。初二十明道障现前。次十对治除障。次二十障尽见佛。初十魔者于道有障故。次第二十魔业。前是体。今此是力用有十一句。前七自行不成。次三利他不立。次一果德不满。然道障交竞。不除而自灭。故第三辨十舍离魔业。前七自分行成。后三胜进行立。体碍既尽。行入佛境。故第四辨十见佛。前信始但解。今行成故见也。既得体相应大用无方。故第五辨十佛业。后五十句佛加被中有三。初二十句对治胜分障方便行成。次三十后障复起摄行在障。三有二十句果德加入佛境界。初慢业者轨道相迷于胜分。故在初也。识障不起敬理重法。故第二辨十智业。若不识道相即随有为。不免羁缚故。第三辨魔所摄持。以正达道相即正觉开明故。第四辨十佛所摄持。以契如实即法被于己故。第五辨十法摄持。次第二佛住兜率天等一百九十句辨果德满足中有四。初四十辨因行胜进与般若法门相应。二十生下五十句明胜行自严建立自在。三十出家下六十句胜治行成障尽清净。四十觉如来力下四十句明果德满足佛事究竟。初住兜率十事业者。自他俱利。后边行满耳。自他行满已。将欲处缘摄化。若不舍无有生死。大果无由得达。故第二辨临命终十示现事。示现已。次十事下降神母胎。就中初五句利他后五句摄因果相应。所现难测旨趣精深。故第四辨十微细趣。无生为生。故第五辨十生。自下五十句第二从母出生现世也。就初十种生中初六自分。次四胜进。德相外彰。故第二辨十庄严。众德备集道超世表。其行旷周功无不建。故第三辨十游行七步。其道始立清净无染。故第四辨十现童子。身若不在染何能显其清高。故第五辨十现中宫。处世不着。缘所非碍。故第六辨十出家。此下六十句明对治行相。以性离相违缘不碍。洮练身心炽然不懈。故第二辨十苦行。舍离二边随顺中道。故第三辨十往诣道场。随顺中道摄果相应。故第四辨十坐道场。摄果在己超昇独绝。故第五辨十奇特。善觉三昧等是后如来力中。令将此欲超群惑显智用圆明力。故第六辨十降魔。有为生灭不断而自息。大智真用不拂而自明。故第四段辨十如来力。下四十句明之。此即解脱道中顿得十力也。此善觉三昧即奇特中九也。真相内。显次正轨彰时故。第二明十转法轮。以教被机无缘不益故。第三辨十白法入众生心。同化既毕。息影归真。故第四辨十涅槃。即初十文耳。亦可涅槃是常。依缘现没。故次明也。即后十句耳。佛子是为大妙法门下第六结证述成有二。初总。次别。别文有三。初结劝修行。二佛子此经出生下辨经名叹经德用。有三可知也。经名有四义。一行。二解。三所离。四利他。如文应知耳。三说此出生下明雨华等证成。初文有三初结法叹德。二佛子若众生下辨修行益。有三可知。三佛子是故下明劝修。三说此出一切下证成有三。初牒经名。二动地。三十方佛同叹。有三可知。同名佛对示普贤者明大行不虚也。第七重颂中有二初长行生后。次偈颂颂。文有二百三十一偈有二。初二总举诫听。第二下广辨广文有三。初一百四十九半总颂普贤二千答意。二常依如来智下四十三正颂二千答。三菩萨修诸行下三十八半颂结叹文。初有三。初有十四叹德深广非言可尽。二持众生下六十七菩萨德深。故广举事况。三一身无边际下六十六偈半正叹因果行相德用自在。二事况中有三。初五十六半举三十余事喻因行差别二菩萨等如来下六偈况讫。总明行相。三菩萨悉成就下四半结德劝听。一身无边际下第三六十半为二。初三十六偈半叹因行摄益。二菩萨一念中下三十叹果德摄益自在。前叹因行有二。初十一半叹自分因行入佛境界。二示现种种下二十五辨因行利用。就二十五偈中。初十八明他行自在。如是众生下七明应机授法。菩萨一念下果摄益三十文有三。初十四自他果德摄化。二观色如聚沫下十一辨菩萨道善达真性。三广入下五结成功行利益。其旨深奥宁可悉宣。聊以一尘之说以况玄趣耳。次半常依如来下第二有四十三。颂上二千答有六。初四颂上十信位。次四颂上十住。次六颂上十行。次六颂上十回向。次清净身业下十颂上十地因位。次观察下十三颂上因圆果满佛事究竟。次菩萨修诸行下第三有三十八半。颂上结文有二。初三十二半结因果德自在。下六偈举以劝修。初文中初六半略结叹行用自在。下二十六广辨行用自在。二十六中初十六叹因行自在。二净身等虚空下十叹果行自在。因行中初二叹意业。次四半叹口业。下十叹身业。果行中初二正叹果德三业成就。次八喻果自在。第二劝修中初二总举因果行德。次喻况难尽。下二劝修同会莫二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卷第四(之下)


上篇:华严游意

下篇:华严经探玄记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疏部目录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教迹义记

锓尊胜陀罗尼经疏叙 曩者佛陀波利三藏远涉流沙。礼谒...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第一上 青龙寺翻经讲论沙门...

胜鬘宝窟

凋胜鬘宝窟叙 原夫。所谓一乘之大车者。则是法王之宝...

观音义疏

观音义疏卷上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记 此文既别...

增壹阿含经

增壹阿含经序 晋沙门释道安撰 《四阿含》义同。《中阿...

佛说十八泥犁经

佛说十八泥犁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言:「人生...

佛说树提伽经

佛说树提伽经 宋于阗国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佛言: 昔有...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品

(根据印光大师校定本校对)...

佛说如幻三昧经

佛说如幻三昧经卷上 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注音版】佛说了本生死经

佛说了本生死经...

【注音版】佛说婆罗门避死经

佛说婆罗门避死经...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

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第一 宋凉州沙门智严译 如是...

万善同归集

万善同归集序 朝奉郎守司农少卿致仕轻车都尉长兴县开...

粗布衣换高贵衣服

过去有一位穷人,为人工作,得到一件粗布衣。有人看见...

蕅益大师: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甲午十二月十有三日,菩萨戒弟子智旭,一心归命极乐世...

爱吵架的夫妻

有对夫妻开了一家糕饼店,因为生活忙碌又欠缺涵养,两...

心律法师:莫以善小而不为

古人曰: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环顾身边,...

【佛学漫画】女子的幸福之道与解脱之法

女子的幸福之道与解脱之法...

生气会带来的8种危害

引导语: 生气会带来什么危害?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

印光大师寿康宝鉴序

【原文】 人未有不欲长寿康宁,子孙蕃衍,功业卓著,吉...

梦参老和尚:华严经梵行品

(梦参老和尚二○○四年讲于五台山普寿寺) 第一讲 我...

宗赜禅师劝参禅人兼修净土

【原文】 夫以念为念,以生为生者,常见之所失也。以无...

为什么你用功没用功,老修行一看就知道

以前我住禅堂的时候,有些老师父,他走一个圈子,你哪...

圣严法师:找不到心

禅宗说:「参禅不在腿。」这是说,参禅不一定要靠打坐...

【推荐】只要问妄想一句话,它就完了

我们如果是从今生开始,那很简单,处理今生的问题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