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

大安法师  2016/10/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持戒念佛才是真念佛

中国大陆净土宗的传承是专一持名,不必再带观想。我们要有自信心,不要以为观想好像更高级,我持名好像更低一点;持名最高级,持名最称阿弥陀佛的本怀;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这个名号就是万德洪名;所以无余无欠哪!持名成佛都有余裕,何况其他?对这一点,持名代表观想。

在唐代有个大行禅师,他早年是修禅的。他有一次就想抉择一下法门,就在很多的经典当中随便来拿,看抓到什么经?他一抓就抓到《阿弥陀经》,就开始念《阿弥陀经》。他念《阿弥陀经》念了21天,就显现境界了:显现琉璃地的境界。古人可能善根深厚,心很清静,也很虔诚,他一修行就很有成效;但是他没有跟别人说。他曾经有过三次见琉璃地的经历,他没有去做观想,就是念《阿弥陀经》,就是念佛。第三次见的时候,他预知时至走的时候把他为什么念《阿弥陀经》的原因,及见到琉璃地等写出来,夹在《阿弥陀经》经本里,他走了,是后人在他往生之后看到的。

这就证明持名念佛就包含观想念佛在里面,不需要你非得定心的面向西方,去观想佛,先从水观,再转为冰观,冰再转为琉璃,他没有作这个程序,直接就见了琉璃地。《观经》讲琉璃地现前,决定往生;因为琉璃地是西方净土真正的依报庄严。所以这一点,我们对持名一法要有决定的信心,不要以为持名好像不够,把持名都放到很一般的程度,这是他不了解法藏菩萨在因地当中,建立以名号度众生的法门。我们净宗十三祖就把佛的本怀非常如实地传下来,而且是以身作则,这就是持名。

第三个传承就是注重戒律。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宗祖师在这样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门教下融合的一点,还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门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会由于靠他力,我自力就不管了,就可以放任了;恰好相反,更要自重、自尊、严守戒律。

慧远大师他的修行背景是般若的,搞般若法门的行人,一般比较洒脱一点,不一定注意到行为的威仪啊!细节,但慧远大师不一样;他一方面有般若的洒脱,另一方面他在比丘法的行为上真的是非常严谨。由于慧远大师的因缘,十诵律,第一部比丘的律是在慧远大师的敦促请求下完成的。十诵律出来后,他就真修实干,他过午不食那是非常严格的;到临终的时候,他示现生病,有人请他喝点米汤,他不答应,因为过了中午;就说搞一点蜂蜜调水,给他吃;因为非是浆是不是可以,他也拿不准,让律师去找律部看是不是允许?因为律藏卷很多啊!还没有找出来,慧远大师就往生了,说明慧远大师对细节都是注重的。

善导大师你看他的持戒。比如有几个细节,他的眼睛从来不看女人的;他走路是单独走的,不跟人在一起共走,在一起共走就说闲话;他单独走,还可以自己念佛啊!看到祖师的行为,我们自己都会惭愧的无地自容啊!我们走路可能还恰好相反,要几个伴啊!要不很寂寞啊!念念都在道上的人,他有与众不同的、特立独行的风范,这样才能成就他一代祖师的德业。善导大师不睡眠,这也不是我们能够学得到的;夜不倒单啊!永明延寿大师,他很注重梵网经菩萨戒,他有一个基本观点:你要求上辈往生,一定要受菩萨戒。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是生活在明末清初,中国的戒律很松驰的时候,甚至戒坛都废弃了很长时间。一般禅宗比较兴旺的时候,比较洒脱一点,对戒律比较松驰。莲池大师重新恢复比丘戒法的授受,三衣一钵啊!从莲池大师开始。然后对比丘戒、对菩萨戒、对沙弥戒都有整理,都有著述。

还有蕅益大师。蕅益大师他对戒律是一往情深,他早年在24岁的时候主要是禅法,径山坐禅,开悟。开悟之后,他就开始深入律藏,三次阅律藏,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著述了一本《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他看到禅宗的弊端,不在于所谓的著相,而是根本就没有戒律之相;不在于教法很多,而根本就没有教法;所以他要用戒律,用天台教来匡正那个时候的狂禅,空腹高心的狂禅。

蕅益大师就自己一边学,一边带一批人学;但是从那个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跟他一起学戒律的人很少。一般常随众十来个人,有时候六、七个人,最后剩下了二、三个人。蕅益大师后来就说:“庶几二三子,慰我平生思。”跟他学戒律的就是二、三个,甚至二、三个人还不幸短命死矣!所以他觉得戒律太难弘扬了。在五十岁那一年,有一次跟他的弟子成时说:“我早年有一个大的志向,就想恢复佛世的芳规,聚合五比丘如法共住。”因为戒律讲,无论在像法、末法,只要有五比丘如法共住,就表明佛法的正法还在这个世间。他找五比丘如法共住,最后搞了二十多年不可得呀!他说现在我不再是那个志向了,我现在是念念求生净土。现在讲点法无非给众生种一点圆顿的种子而已,不再像年轻时候,年轻时候可能志向很大:要把众生一网度尽的这个愿望现在没有了,做不到啊!等自己到西方极乐世界回来以后再说了。可见戒律很难弘扬,但是蕅益大师尽了他最大的努力去弘扬。对持戒和念佛的关系,蕅益大师是非常明确地表明: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念佛人一定要持戒,一个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省庵大师,说是自己行在梵网,志在西方;印光大师对五戒十善也非常地重视,我们看到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是非常重视的。目前有些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末法众生是不能持戒的,是持不了戒的,是不能靠持戒往生的,于是就可以不持戒。有些人接受这些观点,本来原来还吃素,一听这个他素也不吃了,吃肉也没有关系,也照样往生呢!这些都是很偏颇的。

戒律是佛教的幢相,是佛教的寿命,是佛教的生命。我们作为佛弟子怎么不持戒呢?我们的态度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持戒,万一持不到,要生惭愧心、忏悔心,是这样的态度。你再持不到,你五戒在行为上总能做得到吧!先不谈你的念头嘛!念头以后再说,你行为上先做到,必须要有这种态度,这样我们才能够把中国净土宗祖师对戒律重视的这个家风传承下来。

释迦牟尼佛在净业三福里面,第二福就谈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佛也要我们持戒。那就是进行一个精进克期取证的念佛,《无量寿经》也特别提出一个前提:要斋戒清净嘛!斋戒清净,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现在我们为什么昼夜念佛,包括十天百万佛号,我们要受八关斋戒,这都不是我们自己立章程,都是按照经典来说的;

经典要我们斋戒清净嘛!我们要奉行八关斋戒,我们就受,是这样的一个来源。所以不是说戒律就可以放任了,这一放任呢,我们种种的烦恼都现前,也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信愿,甚至影响到我们整个的佛教形象。包括昨天大家提问的,你去预测一些不相干的、灾难性的东西,实际上戒律里面是不许可的。如果你真正持戒,你就不会做这个事情;但你不持戒,你这样做,显异惑众,你就破坏了佛教形象。人家政府怎么看佛教?你们佛教把人搞得人心惶惶,不好啊!这跟戒律是有有关系的。这是持戒问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从「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来深信佛力

从理上相信,这就是要相信三种力量。《般舟三昧经》跋...

念佛是众生出轮回的捷径

净土行人要努力让自己念出的这句阿弥陀佛,如沉舟溺子...

念佛和参禅如何下手

修行人想知道念佛和参禅如何下手,如何成功,那首先必...

蕅益大师:净土十要问答撷录

序 如来圣教,虽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

欲决定往生者,请从持戒念佛真实行去

【原文】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

大安法师:做不到的就全交给阿弥陀佛

我们因无明的烦恼没有断,俱生我执坚固,会有什么清净...

销售行业不免要打妄语,怎么受五戒

问: 我是销售医疗器械的,利润大,有时不免要打妄语...

舍秘诀而耕空言,弃神丹而服狂药,岂不大可哀哉

疏文:有生而悟无生,故云入有得空。生属凡夫,而因生...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八大人觉经...

【注音版】劝发菩提心文

劝发菩提心文...

【注音版】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

何时得与圣贤亲

琼枝瑶草色长新,别有乾坤世外春。红藕华藏金砌鸭,绿...

死尽偷心 宝此一行 当生往生

如果我们不能深知五浊恶世很难出离,就会在心里打妄想...

未成佛前先结人缘

【后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

这种人都是要堕到饿鬼道里去的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者,寄也,所谓人生如寄,寄生在...

【佛教词典】退凡下乘率都婆

(堂塔)在天竺灵鹫山之二基石塔也。频毗娑罗王所建。...

【佛教词典】道者

(术语)修行佛道者之称。释氏要览曰:智度论云:得道...

多学习在逆境中念佛

人说世间的境缘,正是自己修行的助缘。以这个痛来说,...

星云大师《回向之妙》

古德说: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施舍万文收;不信但看梁...

慧律法师: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

迫切需要改变的是自己

同事或者其他人难免会在我们工作中造成羁绊和束缚,这...

刚念佛不久的人没助念,能往生西方吗

念佛是长是久,各人因缘善根有差异。但无论他念佛时间...

星云大师:我要创造人生三百岁

有一则人生三十岁的故事,但贫僧并不相信这样的传说,...

以不生灭心来作你的发心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八种抗癌第一菜

编者按:现代人为了健康,每天花大价钱养生保健,其实...

到底要如何念,观世音菩萨才能听到呢

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

护持正法的功德

什么是护持正法? 世尊。如佛向者作如是言。我于不可...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

佛教徒进寺庙要注意的九个问题

佛教寺院是清净的圣地,所以,非佛教徒进入寺庙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