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反观深究心佛一如

大安法师  2018/04/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反观深究心佛一如

静坐时,当反观深究,佛即我心,是心是佛,不假外求。如心而住,无能无所。如是谛观,更无二念,是名修行三昧。慎勿忘形死心,又落外魔知见。——《西方确指》

觉明妙行菩萨在这里谈到了观心法门,静坐时,当“反观深究”。

你开始念佛,当下这一声佛号即念,即这句佛号当下这一念,你就反观深究,追究它的来源。能念的心是什么?所念的佛是什么?那么,能念之心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也了无所得。就在了无所得当中,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实际上,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都是实相,以空印空,似水投水。佛就是我当下这一念心,“是心是佛”。既然佛就在我的内心完整具足,那一切佛都是我心里显现出来的,不假外求,不需要到外面去求。这就是用一种智慧,叫慧观。

前面,我们在事相上念佛,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信心成就亦能往生。但是,如果我们加上观力成就,观慧的力量成就,可以得到理一心,那你往生的品位就会增高。你在这样的观慧当中,如真如自性而住,住在这里,也没有能所的对待,没有能念之心,没有所念之佛,心佛一如,能所打破。能念的心是始觉之智,所念的佛是我们本觉之理,理和智和合,始本和合,我们清净本然之体朗然现前,“唯一心故”。

你能够“如是谛观”当下这一念心,一境三谛,一心三观,“更无二念”,当下就是清净本然之体现前。那么,你可不就是“修行三昧”吗?

那么,我们看看修行三昧,可以跟大家沿用一下彻悟禅师的一个偈颂,他写过十首《一声佛号一声心》,这十首偈颂写得非常好,看这个“声声心心”。

“一声佛号一声心,直下分明岂外寻,鞭影未劳频举示,白牛运出古黄金。”

我们这句佛号举起来,这句佛号就是我们当下的妙明真心。所以,就在当下能念的这句佛号当中,直下分明就是我们清净本然的心体,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就朗然现前。还要到外面去寻找吗?“直下分明岂外寻”。“鞭影未劳频举示”,对一个良马来说,不需要时时把鞭子举起来,它当下就明白,马上就跑得很快。那么 “鞭影未劳频举示”指的是什么?大白牛,大白牛比喻成摩诃衍、一乘法。你发大菩提心来执持这句名号,就能运出“古黄金”。古黄金就代表我们自性本具的,亘古亘今永恒存在的性德——如来藏。你每一声佛号,以菩提心去念,就运出了我们如来藏的功德——“古黄金”。这是一首,还有一个偈子。

“一声佛号一声心,心佛双忘趣转深,定久不知谁唤醒,满天霜月照幽林”。

你看这个偈颂,我们要一声佛号一声心,心佛两忘,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打成一片,都忘了,泯灭了它们的界限,“转深”,趣入到深心里面去,转到更幽深的心性里面去,这样就得到禅定了。在这个定中,“定久不知谁唤醒”,是这句佛号把我的主人翁唤醒,还是主人翁把佛号唤醒?“不知谁唤醒”,已经是没有主客体的对待了,已经是到了不二的情况,才没有谁和谁的关系,所以才“不知谁唤醒”。在不二的情况下,“满天霜月照幽林”,“满天霜月”代表我们清凉的般若智慧光明,在这里面,它能够照出幽林,幽深的菩提觉林。

你看这些偈颂,都代表彻悟大师确实是证念佛三昧的人,没有这样的境界,他写不出来。我们以它来理解觉明妙行菩萨讲修行三昧是什么境界,可以把这个来作一个注解。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修行念佛三昧当中,切记不要“亡形死心”。认为“我身体都忘记了,我没有念头了,我心死了”就是好境界。恰好相反,这不对!这落到外道和魔的知见里面去了。那些外道修无想定,就是“我什么念头都没有了”,他无非就是无想定而已。禅宗讲,这叫枯木禅,那都是要呵斥的。

谈到枯木禅,有一个公案。在唐宋时期,有很多老婆子,都是很厉害的明眼人,有个婆子烧庵的公案。有一个婆子供养了一个庵主,就是禅和子,修禅的,供养了二十年,供他修行,给他一个修行的屋子,常常让一个年轻的女子给他送饭,后勤工作,让他安心办道。有一天,这个婆子就对送饭的女子说:“你今天送完饭,等他吃完后,就一下子把他抱住,问他‘这个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这个女子还真的就依教奉行,等这个妙龄女郎一下了把他拥抱住:“这时候你感觉怎么样啊?”这个庵主倒是回答了两句话:“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说了这两句话。这个女子就放了手,回去就把这个经过告诉了婆子。这婆子一听,就说:“原来我二十年供养的是一个俗汉。”就走过去把这个庵主赶走了,把这个庵也烧掉了。

大家参一参,为什么?从戒律角度来看,他很讲戒律,但为什么这个婆子说他是个俗汉?你想一想,这里是不是又进入了亡形死心的状态?“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修行到这个程度,对吗?

我们讲阿弥陀佛名号,为什么讲寂和照的统一?寂中有照,照中有寂。你在寂中一点照都没有,这就是枯木禅了,没有一点“暖气”,这就不对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还在心意识里面,他还在对待法里面。所以,他是一个俗汉,他没有得到佛法的精髓。这都要注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从愚痴造业到持戒念佛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接引会不会是魔所现的

请看下面。第三个疑问:宁保非魔疑。就是有人问,临命...

净土法门能得到利益与否,在于有没有信心

再有人就根据这个又提问了。这问题是:只要闻信阿弥陀...

末法时期还能发轮回度众生的愿吗

净土祖师讲愿立则道业可成发愿为先。那我们该发什么样...

《心经》与生活禅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心经》与生活禅。既然是讲...

除了有形的房屋外,身心要住在那里

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你住在那里?为了住的问题,有的人...

有这四种力量,就能容易达到临终的正念

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这个是蕅益...

诵《金刚经》十万遍往生净土

明浚。俗姓孙,齐人(今山东一带)。平日以诵《金刚经...

阿閦佛国经

阿閦佛国经卷上 发意受慧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

【注音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

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序 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

一心念佛就具足六度

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里面说,无量的诸菩萨众,在修...

听自己的念佛声,还要同时返闻自性吗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相貌丑陋庄严的前因后果

一个人长相很丑陋,来自于什么原因?来自于他瞋恨,有...

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说法是谬误吗

问: 现在有人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说法是谬误的。这...

【佛教词典】梵网戒品

(书名)梵网经之异名。今之梵网经为梵网经中菩萨心地...

【佛教词典】涅槃宗

依大乘涅槃经,弘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常住,无...

苦也有五种功德

世界上所有的学问,和一切的科技发明,其实都在解决人...

禅房门外的绊脚石

方丈禅房的门外,是用青石铺设的地面,奇怪的是,正对...

不要以貌取人

回想起我年轻时,从台东要到花莲期间,曾在玉里的一间...

欲火害人(普明法师的故事)

唐朝有一位普明法师,是济川赵氏之子。最初在泰山灵岩...

求地藏菩萨满愿快,是什么原因呢

【善男子。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事物总是相对存在的,所以任何事物都会有它们好的一面...

知苦才能离苦

无论小乘或大乘佛法,都是以苦谛为根本, 如佛经里面讲...

这个「我」最怕你回光返照

蕅益大师指导我们从这念迷惑的妄想转成真心: 试思平日...

阿弥陀佛四十八种德相

兹据净土三经及祖师之释,略明阿弥陀佛四十八种德相。...

把位置放低

有一个青年人,他对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不平衡一直在折...

「悲」的三种含义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

五戒之邪淫戒

除了夫归之间的男女关系,一切不受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