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培植心地的善因

大安法师  2022/01/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培植心地的善因

请看下面的《阴骘文》:“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行”就是修行。下面,就是逐件事情来加以劝勉这些善事。“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这是提纲挈领的两句话,都在阐明着如何培植我们心地的善因。

这个心地,你要培植的话:“时时”就是恒常,一切时不间断;“种种”,就是一切事情,无论是大事、小事,种种的事情。所以“时时”和“种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开。方便和阴功:“方便”,你种种善巧方便;“阴功”就是不要让别人知道——阴德。这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你的方便之行,要想到每时每刻、无有间断地去作;阴德、阴功去作,要种种的功德无有遗漏。

以世间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可能作得到的。但是以佛法的立场来看,你只要发了这样的心,随分随力,就不会有什么困难的事。你要根据自己的力量,力所能及,就得“勇往为之”;力量现在还达不到的,你可以先发大愿,等到“他生后世”,力量充足了再来作,也是有功德的。

这里就提出发愿的重要性。《华严经》有一品叫“净行品”。“净行品”谈到: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则获一切胜妙功德。那菩萨在一切时、一切处,都发出善愿。我们每天念的三皈依,它也是“净行品”里面的语言。所以“发愿”就是我们先把这个心发出来,你发心、发愿的当下就有功德。所以这里讨论“发愿”。

首先我们从“世间”发出“善愿”:如果在朝廷作官,你就发愿,愿国君的恩德周遍海内外;如果在草野作百姓,就愿他人永远享受太平;见到他人父子,愿他们父子父慈子孝;见到他人的兄弟,愿其兄友弟恭;自己得到饮食,祈愿天下所有饥饿者都能吃饱;自己得到衣裳,祈愿天下之寒者都能得到温暖;经过市场的时候,祈愿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够家产富足;经行在田间小道的时候,祈愿年年风调雨顺;见到他人去渡江河的时候,祈愿不要遭受风波之险患;见到人穿越山间险阻的时候,祈愿他不要遭遇蛇虎之伤害;遇到贫穷之人的时候,愿他能够得到富足;闻到他人有疾病痛苦的时候,祈愿他身体康强;见到他人得到了福报的时候,为他高兴,就如同自己得到了福报;见到他人处在逆境、种种失败的时候,自己为他哀伤,就好像自己处在逆境、失败一样。这都是世间的善愿。

你这个善愿能够念念不间断,你的心量就会打开;你心量一打开,你真的感觉到四海为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使宇宙万物都跟自己同体:自他不二,依正不二,心境不二。那你就是这个世间的君子、大贤了。

那这个只是世间法里面善的愿。为什么呢?是由于他只知道有一生,有这一世,还不知道有多生多世。这些世间的善愿,只是忧患世间力量之不及。而不了解他生后世:你只要有今生发了愿的种子,必定要在未来成熟而成就。世间的善愿只是局限在人道,而不能扩大到“天仙、地狱、鬼、畜”里面。你善愿只是念:其他人怎么样,你还没有想到地狱的众生怎么样,畜生道众生怎么样。不仅如此,纵令他的世间善愿事事都如意了,六道都蒙他发愿的恩惠了,那也不过是人天的福报,还没有拔除轮回生死的根本。

所以“大智慧人”,就得进一步发“出世”的大愿——出世间法。那么出世的“宏愿”,是体现在菩萨的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那么四宏誓愿:我们受三皈依,或者其他场合上都会念。

这个“四宏誓愿”,是从声闻教的苦、集、灭、道所升华出来的伟大的菩萨精神。从苦谛的层面来看,观察三界六道一切众生,无量劫以来八苦交煎,无有出离之缘,所以要发愿度尽众生;从集谛的角度来看,观察三界一切众生,遭受痛苦果报的原因是在于有烦恼——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些烦恼无量劫以来如油入面,系缚我们的身心,让我们不得出离,所以要发愿断尽烦恼。

从道谛的角度来看,观察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他从生到死都是为了生计去奔波,没有因缘来听闻佛法的真理和智慧,学点东西也只是学世间的知识技能——应试教育,不能在心性上产生感动和一种菩提力量的生发,所以要传播佛法的真理,我们要发愿勤学法门;第四,从灭谛的层面来看,观察三界一切众生不能相信“即心即佛”,一切众生具有如来的智慧德相,他不相信,既然不相信有佛性,更谈不上修行佛道,永劫以来都沉沦业海,所以要发愿必成佛道。

所以这个菩萨的四宏誓愿,是我们修行佛道巨大的动力机制。每一愿都包含着无量的“妙义”。比如,为什么我们要度众生?众生有人道的众生,有畜生道的众生,有阿鼻地狱的众生,要度尽,凭什么我要度他们?

这要思惟: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是未来佛,我们要帮助他;同时,这些六道众生,生生世世跟我们互为父母、兄弟、师长,为报恩故,为孝道故,我们要度他们;再思惟,一切众生都跟我们同体,有一众生不能得度,我们也不能究竟圆满。一个菩萨,是要把度众生作为头等大事的。成佛倒驾慈航,为报众生恩故,必须要来度众生。

所以这每一个誓愿里面,都包含很多微妙的道理。每个人能够“体会”这四句话,“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念念不绝”,心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菩萨的精神、菩萨的种性,就是菩萨了。也就是菩提心了。

经典所云:“修行佛法如果不发菩提心的话,就好像你耕田不下种子。”你耕田不下种子,最终就没有收获。你修行不发菩提心,最终就成不了佛。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这样,就要从世间的善愿,进到发出世间的善愿。你纵然时时刻刻只是发世间的善愿,经于恒河沙劫那么长的时间,都不如“暂时一发菩提心”的功德来得大。所以我们修行大乘佛法的佛弟子,一定要发菩提心。

具体到我们念佛法门,你能发“念佛往生、成佛度众生”的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念这个名号是为什么?是为成佛的;成佛是为了度众生的。我怎么样成佛?先往生净土,去成佛。所以这个佛号,千万不要把它作为人天福报的手段了。

所以念佛者,一定要把往生净土作为最大的事情去办。一到净土,就一定能成佛。不怕不度众生,就怕不成佛;你成佛,一定会去度众生。因为这时候,你现量亲证到跟众生同体的境界。你这时候去度众生,是法尔自然的。就好像一个母亲要帮助她的子女,是不需要去劝勉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大安法师文章列表

心住在外境的二个过失

古德有一句话说:【福德是安乐之本,智慧是解脱之门】...

看清内心的种种烦恼

人有种种烦恼,烦就是烦闷、烦扰;恼是恼乱、热恼。烦...

精神生活的富足来自独处

假如我们生活在无明中,假如我们沉迷于过去或未来,假...

印光大师心要开示四则

修行应具坚定心 修行之人,须具决烈之心。任彼诮谤,...

自性中的梅香

一个有钱的富人,正在自家的花园里赏梅花。 那是冬日...

世人不知在心上求福田

堪舆家言,何可为准。若如所说,则富贵之人,永远富贵...

【推荐】你有没有想到工作就是修行呢

以前常听到老师讲要放下,我并没有真正地领悟个中意义...

心开路就开 心死路就死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有三个儿子,因为工作的缘故...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极乐世界的四土生因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悉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正...

在家居士可以常替亡者助念吗

问: 在家居士,可以经常替亡者助念吗? 大安法师答:...

五逆罪都能往生,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恶女人、动物、五逆十恶的人都能往生,为什么我们不能...

失去自我立场与观点这样可取吗

问: 我是一位忠实的佛教信仰者,自认为能想开、放下...

【佛教词典】云栖法汇

凡三十四卷。明代王宇春等编。乃明代高僧云栖袾宏之全...

【佛教词典】用识

(一)为九种显识之一。又作正受识。以“三界唯识”为主...

舍身护戒之旃陀罗

佛陀开示大众:修行宁愿舍身命终,也要勤修四不坏净,...

如何正确看待「烧高香」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星云大师自己受用很大的「十句话」

我这一生,尤其是在佛教学院就读时,有很多人的话影响...

远离挠乱道业的魔处,则往生净土指日可待

《莫到老来方修道》,我们讲《西方合论》的第八,净处...

地狱众生尚能拯救,何况人道众生

阿弥陀佛的大愿是他因地发的,大力是他果地上的展示。...

闻此极难信法能生信解,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原文】 又,舍利子!于此杂染堪忍界中,五浊恶时,若...

表扬能激发一个人最大的潜能

从孩子的成长过程看,婴儿必须经过足够的触摸,才能够...

惟贤长老:如何做人

2005年6月16日至6月22日,惟贤长老应邀到北京进行为期...

往生的心态比念佛数目更重要

我们从一个业障凡夫来说,佛陀施设的教导是先有法门再...

受持八关斋戒,转现世贫穷

释迦牟尼佛在罗阅祇竹林精舍弘化时,当时有无数已证得...

普贤十忍

在《华严经、十忍品》里,普贤为菩萨摩诃萨提出十忍,...

解读「生命的第一课」

2014年2月17日,成都各中小学正式开学。值得一提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