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一种文化或体系,想永恒,想众生信服,必定有它核心的底层逻辑。请问,净土文化永恒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修学净土法门的方法论又是什么?
大安法师答:一看你这个概念、术语,可能都是做学问的。首先,可能你做学问还得要有点智慧。在这个世间没有哪种文化体系是永恒的,一切法无常。一切法无常是贯穿所有的一切法,包括涅槃,也不要认为涅槃是一个真实的,或者客体不变的。所以,第一个概念给它解构掉,现在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我们要解构一些东西。
确实,黄叶止啼,又要建立一切法。《金刚经》讲: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法”是怎么用的呢?是渡河需要一个工具,需要一个船筏。这条船把你从此岸渡到彼岸去了,这个法就可以不要了。不能再执著这个法——我要往前走,我还要扛着这个船走。正法都可以舍掉,何况不是正法的非法呢?所以在真如层面一切法都是无常的,都是空的,都是接引众生的方便。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不要执著它是永恒。
谈逻辑就更谈不上了。逻辑是我们的第六意识的东西,心意识的东西,属于理性主义思维——逻格斯。这些东西在世间法——科学当中还是有必要的,它要归纳、演绎,分析、建构,它都是这种逻辑思维的范畴,所以就容易说要建立一个体系。我们在学术界建体系已经成了一个情结了,搞一个学问非得要搞一个体系出来。搞个体系,它肯定要建立……,这个体系以什么样的为核心建构呢?就会谈底层逻辑问题、核心价值问题,等等这些都来了。一谈哲学就是本体论、方法论,这些都来了。
权且我们先解构你这些世间的名相概念。同时我们再来说,勉强来说,净土法门有底层逻辑,就是它的原点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它是建立在众生一念本具的无量光寿的心性上,乃是法藏比丘无量劫以来,他思惟五大劫,这个四十八大愿的建构,以及六字洪名的建构,都是深入地考察了十方世界无量的依正庄严,以及一切众生的根机、心性来建构的。
所以正因为众生有无量光寿的心性,才会建立无量光寿的名号。如果离开众生本有的这个心性,这个名号是无处建立。反过来说,这个名号的建立也就能彰显众生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所以这个名号跟众生的心性产生了一个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用我们中国文化《周易》讲,一阴一阳谓之道。无量光就是阳性的力量,相当于乾卦;无量寿,相当于坤卦,阴柔的力量。这个无量光寿的阴阳的这个宇宙法界的两种力量,都同时在这个六字洪名里面。数学讲二进位——0和1的关系。阿弥陀佛建立这个无量光寿,也暗合着《周易》的数字的神秘。
无量寿就是那个0,无量光就是那个1;无量寿就是空,无量光就是有,真空妙有。所以,如果要追究净土文化的这种底层逻辑,它是非常的深邃的,但是,不是在体系的语言文字说,一定要回归到我们的自性去说。
那修习净土法门的方法论是什么?方法论就是信愿行——信愿持名。首先要相信,这相信会有事相上的信,有理上的信。那展开也是非常深广,在大乘佛法当中“信”可以称为信藏的——信是一个大宝藏。把这个信心的宝藏完全开启出来,可能到成佛的境界才能说,信藏的全部地展现。所以,一切的宗教,特别净土法门,信心是摆在第一的,没有信心就没办法进入的。那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每一个科目展开都是一篇大文章。然后由这个信心,信根、信力,信藏、信慧,信还是属于般若智慧的范围。在《华严经》当中十信位是用文殊师利菩萨来表达的,文殊师利表根本智的,是落实在十信位的。
由这个信产生“愿”。这个愿就不是一般的愿,不是我们考大学填个志愿了。实际上填志愿也很重要,但这个愿属于生命本体上的解脱的愿。“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就构成了愿的内涵。这八个字不要小看,这不是容易出得来的。
比如“厌离娑婆”,首先“厌”这是一种情绪化的东西,讨厌、可恶、不快乐、不安稳,有一种厌的心理才会想离开它。所以“厌离”两个字,在那种情绪和行为上是非常贴切的。那厌什么?厌娑婆世界的一切,离开娑婆世界的一切。试问,容易吗?无量劫以来我们在娑婆世界不断地轮回,不断地打滚,你说,想厌就能厌得了的吗?想离就能够下定决心能离开吗?我们从《法华经》来看,三界火宅,三界已经燃起大火,但是火宅里面的人是不想出来的,他在火宅里面活得很滋润,他意识不到苦,意识不到危险。
比如厌离娑婆,大的概念你可能很难把握,厌离娑婆从哪厌?厌离自己的身体开始,这是我们最能认知的。但是我们多少人对这个身体爱得不得了,贪恋、执著、打扮、滋养,你能认识到这个身体的污秽吗?无常吗?苦难吗?人之大患就在于有这个身,你这个身都产生不了厌离心,怎么能厌离其他的呢?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没有甚深的般若智慧,是产生不了这个厌离心的。
所以维摩诘居士为什么要示疾——示现生病?示现生病,现在就装作生病的样子,这样就诱引那些国王、大臣、婆罗门那些人来探疾,来探望他。他用这个探疾的机缘来说自己身体的无常、污秽、不净、如泡、如沫,终究要无常,如枯井,他说这些。说这些,实际上维摩诘居士,这是一个大乘大菩萨,甚至古佛再来,他就是深知众生很难对这个身体产生厌离,通过他的说法,让一切来探病的人产生厌离。
厌离什么?厌离污秽的业报身,是生起他一种如来身的向往。因为我们业报身的当下有清净庄严的如来身,但我们忘记了这个,这是法身。于是,厌离业报身,去欣慕如来身。怎么才能获得这种华丽的转换呢?就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品经文很有意思。
所以我们说,净土法门的这个愿其实是不容易的。厌离娑婆,娑婆世界虽然很苦,但是待久了,麻木了,甚至以苦为乐,很难产生厌离。极乐世界,虽然佛说得很富丽辉煌,穷微极妙,但是我们还是觉得很生疏,很生疏的东西,怎么在内心生起由衷的神往、欣慕呢?而且把一切放下来做这个事情呢?这在业力凡夫分上都是不容易的。信愿两个字就很难建立,那念佛就是枯燥无味。不念佛,搓麻将还浑身是劲,一念佛就要打瞌睡,都是这样,所以不容易。所以净土法门的方法论“信愿行”,每一个科目都是要我们全身命地去注入才有可能得点消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