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知生,焉知死

2013/08/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知生,焉知死

人死后到底有没有生命的延续呢?如果有,是怎样延续的呢?如果没有,能否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呢?如今,很多人对这个问题都感到很迷茫,都希望得到一个确切的说法。曾经有一个人对我说:“万一人没有来世,我学佛不是白学了吗?善事不也白做了吗?如果有人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证明人死后生命确实是继续下去的,那我就死心塌地地去学佛行善。”

无独有偶,孔子的学生子路也曾向孔子请教过这个问题,他非常恭敬地问孔子说:“敢问死?”意思是说,能不能请教一下老师,人死后到底变成了什么呢?是变成了鬼之类的其它生命形式了呢?还是像有些人所说的“人死如灯灭”,死后人的生命就烟飞灰灭、归于虚无了呢?孔子并没有直接明确地将答案告诉子路,而是启发子路说“不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活着是怎么一回事,那么这个人怎么能够知道死后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不愧为圣人,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确实极其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在很多时候,帮助和启发别人去按照正确的思路寻找问题的答案,比直接告诉别人问题的答案要明智得多。孔子深知,对死的迷茫源于对生的无知,要明白死首先必须要知道生。因此,孔子并不急于告诉子路明确的答案,而是首先帮助子路消除认识答案的障碍——对生的无知。

确实,活着却不知道活着是怎么回事,是世间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写照。每天,在我们的心里有数不清的念头泛起,可是有几个人曾经看清楚过这里念头的来龙去脉呢?有几个人清楚地知道这些念头的“庐山真面目”呢?谁能说出,此时此刻自己心中的念头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在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呢?想来人真是很可悲!我们整天用念头去思考评判一切,却不知道念头是怎么回事!大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可见大多数人将能思惟的思想当作了真正的自我,但人们对这个所谓的自我却从来没有去观察过,以致于至今对这个自我尚处于一种愚昧无知的状态。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人的一生中,往往会遭遇不计其数的酸甜苦辣,可是又有几个人能够清楚地知道这些酸甜苦辣的感受是从何而来的呢?每天,我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着形形色色的事物,可是到底是谁在看呢?当我们的耳朵在听着声音时,能听声音的是谁呢?当我们用鼻子去嗅、用舌头去尝、乃至用身体去接触时,能够感受外在“色、声、香、味、触”的到底是什么呢?

有些人说,是“我”在活着,是“我”在看、在听、在见闻觉知,是“我”在思考,这个问题还用问吗?当我们仔细审视凡夫人心中所谓的“我”,其本质只不过是自心在自己的身心五蕴之上添加的一个妄想执著而已,这个“我”是意识抽象出来的一个概念,而在我们的身心之上根本不可能存在我们心里所执著的那个“我”。所以,谁在活着?谁在见闻觉知?这个问题怎一个“我”字了得?“我”只是对这个问题的一种自我欺骗式的搪塞而已。

有人说,我们的见闻觉知能力来源于自己的肉体,所以当我们的肉体死亡时,人的见闻觉知的能力也就完全消失了,生命就彻底断灭了。持这种观点的人,其智力水平简直如同没有任何思考和观察能力的笨猪一般。试想,无论在什么时候,肉体的本质只是一堆无知无觉的原子而已,从无知无觉的原子中怎能产生灵性的知觉呢?这无论如何也说不通!为什么呢?首先,世间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

“因”就是产生“果”的直接的原因,而“缘”是产生“果”的间接原因。例如,“昨天的我”依赖空气和食物成为“今天的我”,那么“昨天的我”就是“今天的我”的“因”,空气和食物只是“缘”;又如,植物种子和空气、温度以及水聚合就会变成植物的苗芽,此时种子是苗芽的“因”,空气、温度和水是苗芽的“缘”;再如,我们的心对外境产生一个态度就会进一步产生心灵的苦乐或不苦不乐,此时心对外境的态度是心灵苦乐及不苦不乐感受的“因”,而外境则是“缘”。

观察上面这些例子就会发现,“因”和“果”必定是“同类”存在,并且“果”是“因”的等流——也即直接演化和相续,而“缘”和“果”则不是同类,并且“果”不是“缘”的等流。例如,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是同类等流,种子和苗芽是同类等流,心的态度和心的苦乐觉受是同类等流;而空气与食物和今天的我不是同类等流,空气、温度、水和苗芽不是同类等流,外境和心的苦乐觉受也不是同类等流。

因缘聚合而生果是世间一切现象产生的普适规律,人的知觉这个现象也概莫能外。观察和分析一下知觉和无知觉的物质性肉体,这两者根本就不是同类,所以肉体不可能是知觉的等流“因”,而只能是知觉的“缘”。

那么什么是产生知觉的等流“因”呢?佛经里说,是存在于人的肉体之内的心!心是一切见闻觉知的真正原因,肉质的身体只不过是心这个主人翁所居住的房屋而已,身体只能是见闻觉知的助缘而已。当心从肉体中分离出去之后,肉体只是一堆没有任何知觉的尸体而已。而凡夫却不了解生命的真相,错将没有任何知觉能力的物质性的肉体当作生命的主体。凡夫之人如果不将存在于心相续中的这个错误认知消除,则很难知道死之后生命到底何去何从。所以,孔子建议大家先从了解生命的真相开始。

《楞严经》中记载,年迈的波斯匿王受外道思想的影响,也错误地认为人的见闻觉知能力源于肉体,所以自然就认为人的肉体死亡之后自己的生命将归于断灭,每每想到不久的将来,自己将彻底消失,波斯匿王的内心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波斯匿王将他的苦恼告诉佛陀,佛陀启发他说:“你幼年时看恒河水的那个能力和你现在看恒河水的那个能力,有变化吗?”波斯匿王说:“虽然我的肉体在衰老,但是能见恒河水的能力从我的幼年到现在并无变化。”佛陀说:“变化的自然会不断变化,不变的将永远不会变化;肉体既然在变化着,说明肉体终将死亡,而觉性既然从幼年到现在都没有变过,说明觉性将永远不会变化。”听了佛陀的开导之后,波斯匿王顿时明白了自己身体内存在着一个能知能觉的心灵,这个心灵的觉知能力不会随肉体的衰老而衰老、死亡而死亡,所以心灵在肉体死亡之后将会一直地持续存在下去。

“不知生,焉知死?”确实,当我们对生命的真相进行不断观察和思考,并断除种种错误的认识之后,我们自然就会渐渐明白生命的来处和去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念佛人不可以有求取福报之心

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祗以念佛之人,无...

唯了生脱死才是生命里的大事

活一百岁跟你活七十岁又有什么差别呢?你财富的多少,...

他的身业全都倒向了世间的事情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言自...

不要被六根骗进了六道

眼 我们的眼睛太累了,每天警觉地注视着这个世界,有...

走在五欲六尘的客途上,满面尘埃身心憔悴

你自己精进,就会舍这个轮回、这个南阎浮提的尘途。 尘...

两个念头,酬偿两次生死

为什么要无住呢?它的理由是说,我们一念的清净的本性...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

生死甚难厌,佛法复难欣。这两句话对我们现在人来说,...

六道轮回里,每个人都在进行这种比赛

某居士世代笃信佛法,早年常亲近虚云老和尚,这次来台...

佛说食施获五福报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告诸比丘:...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卷第一 大智度论卷第二 大智度论卷第三 大智...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禅秘要法经

禅秘要法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永嘉玄觉禅师在《奢摩他颂》开头就说:恰恰用心时,恰...

宝箧塔是什么意思

问: 师父,咱们读诵《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

修行务必去除执着

我们所用的任何方法,无非使我们本具的心性凸显出来,...

【推荐】唯识学从第六意识下手

我们要了解唯识的概念是这样,唯识学它不直接从第七意...

【佛教词典】耳根

【耳根】 p0634   集论一卷三页云:何等耳根?谓四大...

【佛教词典】饮食供养

(术语)五种供养之一。真言观行要览曰:苏悉经二(献...

一位疯婆婆念佛痊愈的故事

佛号光明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通过念佛真的能治...

外境永远没有所谓的对错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我们前面讲...

圣严法师《不可能让人人都满意》

在做事的过程中,常会面对很多的批评与指责。 想要让...

法供养虽胜,仍不废财施,诸物若能观空不著,便属法供养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因诸佛皆尊重法的缘故。所谓诸佛从...

造业容易,等要忏悔灭障,就要付出百千倍

在马鸣菩萨造的《大乘起信论》,一念不觉生三细,三细...

在家居士怎样正确称呼出家人

关于居士对出家师父的称谓 所谓佛法于恭敬中求,身为一...

一毛不拔

惨淡阴冷的阎罗殿里,阎罗王寒着一张紫绛色的黑脸,坐...

放弃主宰权,你才可能往生净土

诸位,你知道我们佛法里面的修行,这个善根有什么好处...

能把娑婆空掉了,才有资格谈极乐是空

这个实有到底是什么实有呢?上个月有一批居士到东林寺...

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昔日六祖遇卧轮禅师,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

为什么癌症很少光顾素食者

2006年11月召开的中国肿瘤学术大会上有专家指出,中国...

【推荐】这是佛祖给我们的考验

末学以前在医院,看了一位十七岁的男孩子,他是埔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