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人的四类朋友

2014/01/07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念佛人的四类朋友

每个人,依过去世的种种因缘,总会认识一些朋友。念佛人,这个特别的群体,周围的朋友,大略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同门行人。这类朋友最可贵。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这种同门念佛善友,今世虽然不一定是兄弟,可是来世确同是阿弥陀佛正觉莲华化生,所以毕竟亲如手足。一个念佛人在世间,普通朋友,甚至家人都有可能抛弃他,但是阿弥陀佛绝对不会抛弃,阿弥陀佛身边的人也不会,念佛人便是阿弥陀佛身边之人。善导大师五部九卷中多处劝说念佛人要亲近同门。因为凡夫修学,难免受外界影响,而同门之间,每日思惟同一法义,向往同一净土,仰瞻同一尊佛,践行同一行法。

如同好友去同一宝地,相约同行,一路相互照应,相互鼓励,相互扶助,这对于每位行者最终达到目的地,大有裨益。特别是这个法门,处在这个杂缘甚多的时代,行人几乎每天都面对别解别行异学异见的干扰破坏,心志稍不坚者,即有可能下船,所以从古至今就有很多结社念佛,组织念佛会、念佛林、念佛点等,现今网络发达,又有了网络念佛群等等。一根筷子很容易折断,但是一捆筷子就很难折断了。一个念佛者孤单一人,其信念还没扎根时,可能对方说几句劝动的话很容易就动摇了,可是如果周围都是同门行人,别人的动摇就会变得无济于事,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集体的力量。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一个人处在专修念佛的环境之中,不自觉就感受到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不自觉就变得念佛专一了,这是靠环境熏染的力量,这种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古人云,人能亲附善友,如在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此之谓也。

这种朋友,能够遇到是一种福报,要珍惜。真正的善友是亦友亦师的,真正的老师是亦师亦友的。阿弥陀佛因地时候,“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真正善友,未生信时,使我生信;已生信时,使我信坚;懈怠之时,劝我精进;欲动摇时,破外邪说,使我安稳;烦恼之时,倾听抚慰;遭遇世难,挺身相助;临寿终时,为我助念……此类全是善友之功。可不珍惜珍重?善导大师言:普劝同生知识等,同行相亲莫相离。父母妻儿百千万,非是菩提增上缘。大师认为这样的善友实在比父母妻儿还应珍重。因为父母妻儿往往是念念相缠入恶道之缘,而同行善友则能促成解脱生极乐之缘。

第二类,学佛非同门朋友。每个学佛人几乎都会有这样的缘,当然,有些本来的念佛同门也可以变成此类朋友,有些这类朋友也可以增进变成念佛的同门。这类朋友,没有同一法义作为纽带相连,自然显得没那么亲近,但是比较起世间那么多没有学佛之人,彼此之间还是颇有亲切之感的,在内心感到由衷的随喜。与其相处,应该要像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但是随喜尊重之中也要提高警惕,因为个人缘法不同,由于对方不了解净土,执著心重,不免有时会用其所学教法来相妨难,劝学彼法。

面对如此别解别行,异学异见,此时应像善导大师说的,内心作如是思惟:汝何以乃将非有缘之要行障惑于我?然我之所爱即是我有缘之行,即非汝所求;汝之所爱即是汝有缘之行,亦非我所求。是故各随所乐而修其行者,必疾得解脱也。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所以,对这一类朋友,既应尊重随喜,也要提高警惕。善导大师二河白道喻之中,行人走上白道,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之时,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众无恶心相向。恰是这类朋友往往会充当这些东岸群贼的角色,这类人确实也无恶心相向,甚至是一片慈悲之心,但是往往会使人从白道上退回,失莫大焉!此时应如大师所言: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

第三类,世间善友。这类朋友没有信佛,但是因为世间某种缘分,成为了世间朋友,这样的朋友对一般人来讲并不占少数。依佛眼来看,他们是可怜悯者,盲盲从从,还将在六道中打转,不知因果,不晓地狱,故有机缘者一定要使之信佛念佛,方不辜作为一世朋友之义。实在无此佛缘者,与之相处,给其安心,给其欢喜,给其希望,给其利益;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此外,与其交往亦应平淡,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淡才能持久,浓情蜜意往往都不会长久。平淡相处,既不相互牵扯,也免得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人情世故上。蕅益大师云:“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如果只是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很多念佛的光阴就浪费掉了。

第四类,世间恶友。这类人很难缠,甚至很无赖,有时不小心惹上了,好像踩到了牛屎,甩也甩不掉,擦它还脏了衣服和手,可是因为宿世某些恶因缘就是被你碰见了,这时候应该毫不犹豫地远离之。圣道门可以借境炼心,可是我们这个法门既然承认自己没有力量,也不是圣人根机,就应当安住于凡夫位置,自保在先。

很多人学佛觉得应该慈悲他,怜悯他,这想法本身没有错,可是我们也应该掂量下自己有几斤几两。我们不是佛菩萨,没有菩萨的智慧和忍力来调服摄受之,也没有那么多精力同他周旋,我们不要做超越自己凡夫本分之事,那样不但事情不成,反而伤害到自己。所以还不如敬而远之,等到我们往生西方回来再帮助他也不迟。到那一天,哪怕他在我们面前舞刀弄枪都不怕,身如金刚,生死一如,善缘恶缘皆成得度因缘。

以上全是个人鄙见,总结来说,对同门佛友,当亲近,当依附;对非同门佛友,当敬当和,当警惕,守护己心;对世间善友,当和爱,当尊敬,见机引导,平淡处之;对世间恶友,当敬当远,以防与之牵扯不息。

佛说:“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古人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好朋友,同一志趣,心心相通,有时候对成就一个人比家亲眷属来的还要重要。世间如是,出世也是如此。擦亮选择朋友的眼光,明确交友的原则方法,是很值得念佛人深思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集体创作

在过去,有一群画家,每个人在绘画创作方面各有所长,...

念一佛就等于念十方佛

念一尊佛就等于念十方三世一切佛,何以故呢?一切诸佛...

净土居士楷模--刘遗民

刘遗民是东晋时期,庐山东林寺白莲社十八高贤之一。他...

一辈子造罪业,为何临终十念就能往生

那有人也许看到这个经文就问了,他一辈子造了这么大的...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这...

张玉琴老居士往生记

慈母张玉琴老居士是辽宁省鞍山市人,于2020年8月14日(...

念佛必须持戒

不管修什么法门,都必须持戒,当然念佛也不例外。 戒律...

这样的人心特别狡诈和阴险,而且城府很深

随烦恼二十:谄者。 谓罔他故,矫设异仪,谄曲为性。能...

【注音版】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

【注音版】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大乘入楞伽经断食肉品...

华严经·净行品

(据《华严经疏钞》分段) 尔时智首菩萨问文殊师利菩...

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

五阴的本质,到底是真还是妄

丙二、迷真起妄 真本无阴 佛告阿难:精真妙明,本觉圆...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今天是母亲节,是儿女孝敬母亲的日子,令我想起了佛教...

惟觉老和尚:修善培福

人如果没有福报,生活上就会经常遭遇困难与挫折;相反...

【佛教词典】摩头

(植物)Madhuka,果名。译曰美果。玄应音义二十四曰:...

【佛教词典】六法不异

(杂语)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

生命中的五颗球

几年前,在一所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可口可乐的首席执行...

砍树取果

在一座宫庭中,有一棵非常高大且茂盛的树,结出的果实...

人生要淡泊名利,才能活得自在

生活中,人们的烦恼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

现代众生的十种业障缠缚

我们这个时代的众生有十种业障缠缚。具体讲就是:无惭...

傲慢,是对命运最大的挫折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很善良,也没有做坏事,但命运总是...

众生易度人难度,宁度众生不度人

遥指海东新月上,后世的禅宗,把祖师悟道的故事编集为...

跺脚念佛与念「弥陀佛」如法吗

问: 有许多居士以腿不弯曲、类似蹦的形式来几天几夜地...

被烦恼贼掠夺

从前,有两个人结伴同行,希望在旅途中彼此有个照应。...

苦的定义就是逼迫,它来自三个方向

我们先看第一个示相。什么是苦呢?我们先知道,这个苦...

如何解决人到中年的困惑

问: 弟子的丈夫在国内一所大学某机关任职中层干部多...

现在好好享受,临终时靠助念可以往生吗

问: 每每逢缘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了脱生死,但常有一...

真正的拥有

佛陀成道前是释迦族王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年满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