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2013/12/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从医学角度谈临终三要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中,接触最多的莫过于生死别离,阴阳相隔的痛苦。在监护室里的病人只能靠输液和呼吸机苟延残喘,可以说是朝不保夕,命若悬丝。面对至亲的离去,家属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于是便苦苦哀求医生,不管用什么办法,哪怕是动用“十八般武艺”,也要对死者进行抢救。主治医生明知抢救无望,因为病人的心跳已停,心电图呈直线,脑电图平直,瞳孔固定,无对光反射,无自主呼吸,总之可确认为死亡。但由于家属强烈要求,同时也为了避免医疗上的纷争,于是便在形式上做一些无用功的抢救,来安慰家属。但一切都是徒然。

家属悲痛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此时更重要的是理性地对待。

死者就这样被无谓的抢救折腾,这种濒死前的抢救,一方面耗费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有违医学伦理。最让人痛心的是病人不能善终,令人扼腕叹息。于是,基于临终关怀的考虑,我们将从医学伦理的角度来探讨“临终三要”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让逝者安详往生,让生者理性对待生命的无常。

生死事大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一位哲学家写道:“生就意味着死。”这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就开始了向死的转化。孔子也说:“未知生,焉知死。”古代思想家李翱也认为,死的问题不必研究,人应该“原其始而反其终,则可以尽其生之道。生之道既尽,则死之说不学自通矣”。可见古往今来,生死问题都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浩瀚宇宙,芸芸众生,生老病死,每个人都在所难免,“但愿人长久”只是人的一种希冀和祝愿。

四大分离

《饬终津梁》有句话,说:“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力。”地水火风,四大假合分裂,就如活龟脱壳,其临床表现为脉搏微弱甚至测不到,呼吸困难呈浅快或深慢的所谓“潮式呼吸”,喉部出现哮吼声。以循环障碍为主的表现状态为:面色苍白,角膜失去光泽,鼻翼扇动,喉间有痰鸣音,神志不清,出冷汗,四肢厥冷无力。最后肌肉松弛,大小便失禁,血压测不到,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进入临床死亡阶段。

寿暖识共

在医院病终的病人,医护人员首先会对其做好尸体料理的准备工作,他们会说服死者家属不要在病房大声啼哭,以免影响其他人的情绪;然后撤去盖被,给死者穿好衣服;再用被单包裹尸体。包裹尸体时,以被单两端盖好头脚,两边整齐地包紧,用绷带束紧肩、腰、小腿部分,然后送至太平间。一般人在死后3~6小时之后,腐败菌在尸体内大量繁殖,使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产生腐败气体,使肠管胀气。由于人的死亡是个过程,临床死亡期可延长至一小时或更久,从呼吸、心跳停止,发展到脑、心、肺的细胞组织死亡,尚需经过一定的时间。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差,约5~6分钟,首先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其他系统组织对缺氧耐受性较中枢系统强,有时可维持数小时,有的可维持数天。如临床死亡后数小时心房肌仍有收缩功能,胃肠仍可见到蠕动等。

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和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临终舟楫》中提到:“夫人之生也,惟此第八识其来最先,七、六、五识次第后来。及其死也,亦此八识其去最后,余此次第先去。”并说:“至人死气断之后,彼(阿赖耶识)不即去,必待至通身冷透无一点暖气,彼识方去,识去则此身毫无知觉矣。若有一处稍暖,彼此尚未曾去,动著触著仍知痛苦,此时切忌穿衣盘腿搬动等事。若有一处稍触著,则即其痛苦最为难忍,不过口不能言身不能动而已。”考经云:“寿暖识三者,常不相离。如人生有暖,则有识在,识在则寿尚未终。”

正因为人的死亡是个缓慢的过程,故印光法师在《临终三要》苦口婆心地告诫说:“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因为“病人终亡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

善巧开导

在实际生活中,家庭的不幸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家庭成员身上。家庭中如有任何一人即将面临死亡,对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不幸的事,因此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都应该尽自己的努力,给予临终的安慰和关怀。如少年临终病人情绪极不稳定,一旦病情加重面临死亡的时候就容易发生焦虑、恐惧、绝望的心里感受,因为很多青少年认为死亡离自己很远,但“黄泉路上无老少”。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一旦患病病情发展易趋向严重,并且复杂多变。当患者进入临终期,身心日益衰竭,恢复健康已毫无希望,精神和肉体上忍受着双重折磨,心里感受以忧郁、绝望为主要特征,并且往往有自杀的念头出现。

在此时佛法却能给予极大的帮助和安慰。《临终三要》提到要“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生一念系恋之心。”因为“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所以对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信佛念佛的人是庆幸的,因为佛法让我们能坦然面对生命的无常,能让我们生无愧于人,死往生极乐。但愿不信的人幡然醒悟,不再沉沦,乘佛愿力,恳切念佛,离娑婆登极乐,岂不美事幸事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在净土中还有身体的显示吗

问: 在净土中还有身体的显示吗? 宏海法师答: 这是个...

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国

上品上生者: 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

念佛能改变因果规律吗

问: 请师父慈悲开示。比如一个人癌症本来该受报的,诚...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念佛法语

1.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截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

念佛放光明的道昂法师

念佛放光明 道昂法师,唐朝魏郡人。法师风神清沏,对佛...

念佛能得到命中没有的福报

现在年轻人面临着很多的诱惑,是很容易走向歧途的。生...

圣严法师《有聚有散才能成长》

俗话说:「天若有情天亦老」,可见爱情、友情、亲情虽...

忆佛念佛就是真如熏无明

这个忆佛就是忆念佛的功德,忆念佛的慈悲,忆念佛的光...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略说佛法大意

佛法以大菩提心为主,菩提者:即是利益众生之心,故信...

闲人念佛正优游,莫把光阴空里投

闲人念佛正优游,莫把光阴空里投。老有音书头渐白,死...

守培法师:念佛四十八韵

一 念佛最高古,能离生死苦; 托生宝莲华,安居极乐土...

对错好坏嘴不要乱说,肚里明白就好

寺里某某师到客堂来,吐诉一些人事烦恼,人去后,老和...

【佛教词典】随义行及不随义行

【随义行及不随义行】 p1371 大毗婆沙论十六卷五页云:...

【佛教词典】法有我无宗

(术语)华严家所判十宗之第二。小乘之萨婆多宗等也。...

早晚课要怎么做才能更有效果

在家做定课的你,也许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坚持。在家如...

佛自酬恩孝养父母,何况凡夫而不孝养

一言孝养父母者。此明一切凡夫皆藉缘而生。云何藉缘。...

【推荐】佛法让我找到利益家人的最好方式

凌晨12点刚过,老公把我叫醒。他说接到姐姐的电话,说...

禅定对修福也是非常重要

禅定的功夫对修福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自性具足着一...

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

自古以来,古来的贤圣告诉我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

念佛时妄想很多如何解决

问: 念佛的时候妄想很多,难以控制,有什么解决办法...

刚出家时最好不要独住

问: 法师慈悲!弟子的常住是男女共住的道场,那么弟子...

佛教基本理论

1. 四圣谛 谛(satya)的含义是实在、真理。四圣谛即苦...

「理悟」是眼目,「事修」则是两条腿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只有眼睛没有腿。这样的人,...

星云大师《佛教的主观与客观》

第一篇 十八界--心物结合的世间 壹前言 佛陀将宇宙万...

念六字大明咒之功德

《莲花藏经》云:若持圣观音之明咒,能获得财富、粮食...

看开生死,没你想得那么难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来时欢喜去时悲,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