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因果定律是不变的法则

惟觉法师  2014/02/1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因果定律是不变的法则

修学佛法,除了建立正确的知见,更进一步要身体力行。如果把佛法当做学术来研究,不用在日常生活上,必然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有些人听到佛法讲“因果”,认为是消极、迷信。事实上,“因果”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定律、法则,违背了这个法则,处处都会不如意;有了正确的因果观念,能将正见落实于生活中,世间的乱象自然能够减少。社会上窃盗、勒索的案件为什么层出不穷?正是为非作歹的人缺乏因果观念所致。行窃者不了解别人的成功与财富是经过一番努力所得,不知道自已也要从“因”上去努力,妄想一夕致富,甚至不择手段去巧取豪夺,最终必然落得锒铛入狱、终身桎梏的果报。

在学校里,有些学生平时上课不专心听讲,成绩不好。不少家长为孩子到寺庙烧香、拜拜,祈求佛、菩萨或神明加被,希望孩子的学业突飞猛进。家长认为佛、菩萨慈悲,可以满他们的愿,这种想法不能说完全没道理。佛、菩萨确实慈悲,但是佛、菩萨也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理,即凡事要从“因”上努力。勤学用功,学业才会进步;若是平常上课不用心,回家后又沉迷于电视、电玩,不温习功课,中下懈怠、放逸的“因”,怎会有好成绩的“果”报呢?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的定律,是不变的法则。

因果通三世

有些不信因果的人会质疑:“假如真的有因果,为什么有些人从来没做过善事,却能平步青云?有些人做了许多善事,却没有善报?”殊不知因果的规律贯通于三世。三世指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过去世,也并非仅指过去的上一世,现在世之前的都属于过去世。未来,也并非仅指下辈子。今日相对于昨日,今日就是未来;明年相对于今年,明年就是未来。生命是由无数个过去、现在、未来所组成。

在佛陀的时代,弗加沙王听闻十二因缘的道理,反复思惟而有所领悟,后来将国事交付给太子,自行出家。佛陀知道弗加沙由于过去世的恶业缘故,第二天将被牛触死,因此特地为他开示法义,弗加沙在思惟妙法的当下,摄心入定,证阿那含果。次日,弗加沙果然被一头母牛触死。牛主因为心生恐惧,就把牛给卖了。奇怪的是,买主牵牛去喝水时,又被这头牛从背后触死。买主的儿子很生气,把牛杀了,将牛肉拿到市场卖。有位买了牛头的人,在回家的途中,把牛头挂于树枝上,坐在树下休息,不一会儿,树枝断了,牛头掉下来,牛角正好刺中这个人,此人立刻命终。

有人请问佛陀,为什么这一头牛竟然在短短的时间内让三个人丧命?佛陀回答:“恶缘业报必定有其原因,不能只用现世所见来解释。此因久远前,有三个商人,旅途中寄宿在一位老妇家里,他们见老妇孤苦无依,就联手抵赖房租和伙食费用。老妇为此愤恨不平,心想:你们三个无赖,欺负我年老力衰,现在虽奈何不了你们,但我发誓来生若和你们相遇,一定要报复,要杀掉你们才甘心!那时的老妇就是今世的牛;那三个商人就是被牛触死的三个人。”

祸福如影随形,因果的轨迹有短、有长,有现世受报、有未来受报,凡夫的肉眼看不清楚真相。例如:一名年轻时吃苦耐劳、拚命赚钱的人,中年迁居他处,由于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变得只知挥霍享受、吃喝玩乐,不再勤奋做事,没多久就山穷水尽、负债累累;到了老年,又迁居到另一处所,辛苦地赚钱还债,日子过得艰困坎坷。将这个人的一生分为青年、中年、老年三阶段来看,就好比一个人的三世,外人所能见到的都只是不同的片段,没办法得知他一生的全部历程,因为他每一阶段都住在不同的地方。所以,从眼前所见,怎能知道他的过去和将来呢?

种善因好比在银行里存钱,我们这一世所享用的一切,是以前的存款;如果不再继续培福、修福,毫无节制地耗费,总有一天福报会用完。有些富贵人家不了解三世因果,以为这一生的成功、富贵都是自己挣来的,是自己应得的成果。于是恣意挥霍,不知道惜福、修福,就如前例所说的中年阶段,浪费、奢侈,极尽吃喝嫖赌之能事及追求物质的享乐,乃至造作恶业。有朝一日,过去的福报挥霍完了,事业就开始走下坡,或是身体出毛病、家庭闹纠纷等,这类事情在社会上屡见不鲜。

人的一生,成功、失败,富贵、贫贱,绝非偶然,“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切事物的成立,必定遵循着因果法则。

如是因 如是果

有人说:“因果的道理,既没有根据,也看不到;即使今生做善事,死了以后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来生的事,又有谁能看到呢?”这种缺乏因果的人生观,易导致思想行为上的偏颇。当生活贫困或事业不顺利时,就会怨天尤人,觉得社会现实、不公平,只讲究权力、手段,哪有什么因果可言?有了这种思想,人生观就会变得消极、冷漠,对于未来更会感到绝望。

佛法告诉我们要建立正知正见,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有了正确的观念,人生就充满光明和希望。当事业或生活不如意时,一般人总认为“运气不好”而哀声叹气;有正确知见的人,不会埋怨、烦恼,因为他深信因果,知道这是自己过去没有种善因所招致的果报,所以不管运气好坏、路途再怎么不顺遂,都能积极努力地从现在开始种善因。

一个人想要改变事业上的不如意,必须努力增进自己的工作技能,提升道德、智慧,脚踏实地的做事;想要家庭和睦,也要不断种下和言爱语,关爱家人的种子,除此之外,应广修善法,净化心灵。只要我们坚持修习善法,善因缘会慢慢成就,一切境遇会变得越来越顺利,人生的前途也将愈来愈光明。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惟觉法师文章列表

好心真的能有好报吗

我们都知道,慈悲是佛教的根本,而因果律则是佛教理论...

邪淫如同桶底洞,有多少福都会漏完的

印光大师曾经开示说:人生世间,父母,寿命,相貌,学...

杀青蛙得蛙眼报—现实中的因果报应

09年佛欢喜日前夕,云门佛学院界定法师一行在湖南益阳...

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 这...

雷阳公问地府官吏

族叔祖雷阳公说,从前有个人遇见阴曹地府的官吏,便乘...

舍利弗尊者得聪明利智的因缘

昔日,佛陀的弟子舍利弗出家不久,就漏尽烦恼,证得阿...

真诚忏悔 消除恶业(图)

一、贫家之子,勤劳孝亲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隆...

我们真的了解因果,懂因果吗?

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了解因果吗?懂因果吗?很多居士...

【注音版】往生论注

...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佛说疗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疮、青春痘等等) 佛说疗痔病咒: 怛(dan...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从节约一滴水一张纸开始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是真人真事。在报纸上看到,有一...

念佛诵经有什么好处

我们每个人有眼睛、耳朵、舌头、鼻子、身体、意想等感...

弘一法师的弥陀净土思想初探

弘一大师毕生钻研、探索、整理、流通南山律典籍,处处...

净界法师:什么是临终正念

不是说临终不打妄想,不是这个意思;是说临终妄想生起...

【佛教词典】调伏藏

(术语)三藏之一,毗奈耶藏也。义林章二本曰:毗奈耶...

【佛教词典】水观

(术语)一心观想水,观法成就,则在水得自然,于身之...

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

我们讲慈悲,有三种慈:众生缘慈、法缘慈和无缘慈。 众...

印顺法师:念佛法门三特征

念佛(称念阿弥陀佛)法门,有三种特征:一、他增上,二...

比丘尼的八敬法

八敬法,八敬法又名八敬戒、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

莫被邪见和狂慧所误

有一种人,虽然他有一点智慧,但不是真正的智慧。或者...

学佛信佛需具备哪几种心

修行者的发心可谓千差万别,每一个人的学佛目的不同,...

天人果报的缺点和优点

天人的身心果报,我们从经典上跟祖师的传记,得到两个...

佛学常见辞汇(五画)

【去执】 去掉对一切事物、理论、思想以及意见等的固...

不气歌

不气歌(一) 夫妻相伴不生气,气急败坏家风气。为了...

出家人的三衣

三衣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谓之...

忏云法师:打佛七的宗旨与方法

我们打佛七,宗旨在了生脱死,了生脱死的方法在一心不...

讲经说法的重大意义

一、讲经说法,是出家僧伽的天职,即本职工作。依佛为...

佛教寺院是否可以供养修炼成精的动物

问: 关于信佛,现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家里都有供仙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