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菩提心中的佛号

2015/07/1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菩提心中的佛号

心为修持之主

《华严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诸佛菩萨恒以菩提心为利生前导,于生死苦海普度众生,不疲不厌。

通途法门所言之菩提心以四弘誓愿为修持准则。“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时值末法,众生障重,信愿念佛,如顺风行船。《观经》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及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为净业正因。印光大师判言:“此十一事,有其一种,以深信愿,回向往生,皆得如愿。”

由此可知,念佛法门,菩提为要。欲生净土,当发大心。与通途菩提心相比,净宗菩提心有其特别义蕴。蕅益大师开示:“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信愿行三资粮:信者,慧心安住西方净土。愿者,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者,一向专念弥陀名号。

发菩提心念佛,用佛号护念菩提种。如是交融,道业可成。正如省庵大师所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又言:“既不求利养名闻,又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生死可怖,轮回路险。不出三界,头出头没。净宗十六字纲领:“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彻悟大师将“真为生死”放在句首,可见其重要性。念生死苦,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互为父母、亲爱、侍使。“当年恩爱,今作冤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为母而今为妇,旧是翁而新作夫,宿命知之,则可羞可耻;天眼视之,则可笑可怜。”(《劝发菩提心文》)

今人念佛为何不得力?大多数人都对世间的人情看不透、放不下。见小而不见大,见近而不见远,乃众生之通病。我们所牵挂的家亲眷属其实只是一个缘,未知宿命,哪知是善缘还是还债?不学佛之亲属,多为障道因缘。一为软魔,相亲相爱,互相缠缚,难以了生死;一为硬魔,终日争吵,各自逼恼,难得清净。《净土圣贤录》百不管老媪初念佛时,仍挂念家业子孙,后经法师指点后,豁然大悟,诸事交与后人,凡有境起,即念“百不管”,遂能专心念佛,净业乃成。

少壮之人固不能诸事不理,还应敦伦尽分。凡所应为之事,皆视之为出苦之慈航。为人子女,孝养父母。分内之事,全力以赴。空闲时间,当通身放下,精进办道。不贪名位不求利,喜得自在无是非。谨遵印祖教诫:未生净土之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一念冀慕之想。

随心起行

既发大心,当专心持念佛号。省庵大师开示:“虽发菩提心,不专念佛,亦不往生。”“故必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缘,而后期生净土。”

专心者,若念佛时当至诚恳切。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每一愿皆是佛之真诚心的流现。念佛人,若心不至诚,决难感通佛力。心若至诚,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恳切心,即痛念生死。一气不来,则成下世。不生净土,则出入胞胎,可不怖哉?故祖师常云:“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又云:“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念佛行人,每日回向应发心普利四恩三有乃至法界众生。若欲偷安懒散,当念父母之恩难报。再者,三途众生皆是我生生世世的父母,何忍知其受苦而不奋力救拔?信愿念佛,往生极乐,不仅可救度自己这一世的父母,还能救度累生累世的父母。这也是佛门之孝与世间之孝的本质区别。

自信教人信,真成报佛恩。发菩提心,作如来使。每一个念佛人都是阿弥陀如来的使者。劝人念佛,生品最高,所谓“自他不二”。《净土圣贤录》里记载的宋荆王夫人堪为女众典范,以身弘道,教化一家,报终感得金台来迎。

发菩提心,当将心思放在大众事上,利益有缘亲友。由于不在己身上花心思,则烦恼渐轻,身心安稳。以愿导行,孜孜不倦。劝他人学佛,己须先勤行。每日定课,持戒念佛。

修行之人,若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无执著,不起憎爱。道心强,则一切皆轻。何妨安忍静默,栖心净土。“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佛说无量寿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一念弥陀,头上便放光

明朝万历年间的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祖。莲池大师还...

念佛的心不能带条件

诸位,我们要注意你带条件,这个条件这个因缘就是外境...

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问: 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以杂毒之善求生净土,是不可能实现的

原文: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欣往西方 厌离娑婆

阿弥陀经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

五种因缘加持往生者不退转

有人就问,我们都是业力凡夫,具足见惑思惑了,常常起...

不期无常到,君向何处去

二〇一三年旧历新年之后,我先后遇上三位有缘老人去世...

大安法师:只拜西方三圣就行吗

问: 我的佛堂供有西方三圣外,还有药师佛和地藏菩萨...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注音版】朝时课诵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悲华经

悲华经卷第一 转法轮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普贤行愿品...

六道众生皆是父母

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拜《药师忏》可以替代别人忏悔

在《《药师忏》法特点四》的日记中讲了《药师忏》第四...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问: 如何是在家信徒的布施之道? 了幻法师答: 学佛...

如此行去,何不得力之有

疑情不得力者。此用心人之大病,不易疗治也。何以故?...

【佛教词典】我语取

(术语)执着种种我见之言语,谓之我语取。取者执着之...

【佛教词典】一个棺材两个死汉

禅林用语。一个棺材同装两个死人;丛林中用以形容见解...

自我激励,思惟暇满难得

第一个,人道的暇满。 就是说,我们无量劫来在三界当中...

一个人生命的结果是看临终心念

从佛法的角度,一个人生命的结果是看临终心念的,最后...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

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

不要把自己的痛苦加在别人身上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如郁头蓝弗...

大安法师:生命就在呼吸间

一个修行人的出离心和对世间的贪恋心,两者是此长彼消...

「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如何理解

问: 《坛经》中说: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如何...

俗人入寺作出家因缘

原文: 且初入寺,背僧取异,云何得作出家因缘?经云:...

舌头的妙用

广慧元琏禅师初学道的时候,依止在真觉禅师的座下参禅...

在末法时期,佛菩萨是如何示现的

现在我们听到某某大德、某某老修行、某某善知识,也是...

五蕴活动越炽盛,你的业力就越重

众生追求五欲,他是用什么方式来追求?他就是用五蕴,...

凡夫性情不定,遇正则正遇邪则邪

不定性者,除正邪外所余有情,遇圣入圣遇邪入邪,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