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念佛不出声心里默念可以吗

净界法师  2016/11/0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问:请问师父,我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先去想厌离娑婆,然后欣求极乐,最后回归于一声佛号。那回归这一声佛号的时候,我们坐下来念佛号,像我们年纪大,念念就没声了,那我也就默念了。可是我现在有一个问题,有的时候念佛机它念,我可以跟着它念,就是心里面我念不出来;有的时候我自己念,在静坐的时候,我可不可以心里头什么也没想,我就是念那一声佛号,还是怎么样?这一段我就不大知道。谢谢!

净界法师答:首先我们要知道:诸位!你们认为念佛的所缘境是什么?一定有所缘境,对不对?“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但是你要把所缘境现出来,善取所缘境的相貌,然后“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那么你怎么取到所缘境?所缘境在哪里?念佛的时候所缘境是什么?它是音声,是六尘里面色声香味触法中的声,它是耳根所缘。那么你如果都没有出声,它就不是音声,它变成法尘,变成第六意根所缘,那就不一样。

意根在缘法尘的时候,困难度比较高,因为第六意识它会变动,变来变去;音声是稳定相。所以,念佛法门的最低标准,最好是金刚持,嘴巴震动,因为你嘴巴不震动就列入法尘。你要捕捉法尘非常困难,因为它变来变去,你第一句佛号跟第二句佛号不会一样。你创造的所缘境都不一样,你怎么得到禅定,得到三昧?你在法尘的时候,你念的第一句佛号的声相,那个法尘的声相是大一点的,是明了的,是怎么样的……,它会变来变去。

所以,音声有个好处,它稳定,它保证每一句佛号是稳定的。那么你所缘境稳定,你的心也容易稳定。所以最好是嘴巴轻微地震动,叫作金刚念。第一个它不会耗气,养神,因为你出声耗气,但是你完全不出声又没办法摄心,所以这个平衡点最好就是稍微出一点声。

祖师为了在有声跟无声之间找一个平衡点,他创立一个金刚持。黄念祖老居士很强调金刚念,这个方法很好。因为你经常出声,会耗神伤气;但是你不出声,你心摄不住,它跑掉了。你第六意识的法尘跑掉,你都不知道,你可能打很久妄想才发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大安法师:净业行人的行持方法

如何行持,单刀直入就是信愿持名,你每天能念三万声佛...

是否应该用「执着」的精神来实现目标

问: 《金刚经》的中心道理是要人破除执着。可是,生...

宏海法师:净土十疑论

(第一讲) 各位同修,请大家随着我合掌。 南无本师释...

不同答案回答相同的问题

某个清晨,当佛陀正与弟子齐聚一堂时,一名男子前来请...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和「至心信乐乃至十念」有冲突吗

问: 《佛说阿弥陀经》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

不要高估了自己,你不是六祖大师

问: 师父慈悲!弟子有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个锅漏匠...

修行的重点和方式有哪些

问: 您认为修行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方式? 慧律法师...

念佛的四种方法

一、称名念佛, 谓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于昼夜间,一心...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梵网经

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

【注音版】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在世间,唯一有意义的事便是修行

江南的冬忽然来临,干燥而寒冷,人们纷纷口鼻上火,这...

聪明的父母只需教孩子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我们的心,被这些前尘缘影障碍了、埋没了、迷失了,我...

痛苦不是我们的全部

生命中充满痛苦,但它同时也充满了很多奇迹,像蓝天、...

【佛教词典】募化

(杂语)又云募缘,亦曰化缘。募集与劝化之义。...

【佛教词典】普度

(杂语)广行剃度也。宋史,尝劝上于征战地修寺。及普...

升迁如何避免被嫉妒

被上司赏识、升迁,本来是件好事,却惹得同事眼红、流...

用什么心态来修学,才会比较圆满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阿难尊者发了愿以后...

对治烦恼有两种选择

我们要对治烦恼时,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时时勤拂拭,...

世之好高务胜者,每每皆成弄巧成拙

【原文】 须知净土法门,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宗旨。世...

因为知道会死所以要珍惜每一天

人的生命在呼吸间,但我们不能只是知道会死,我们要好...

生活处处是佛法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按照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方式去做...

古镜未磨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

法华譬珠喻

佛陀于《妙法莲华经》举髻珠为喻,为大众开示佛法,有...

德山棒、临济喝、云门饼、赵州茶

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禅法一脉传至达摩祖师...

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凉方为道,退...

何谓「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是大乘不共之教理。《大智度论》云:三世诸佛...

改一字即可避免「十后悔」

某天,有一位学僧前去请教云居道膺禅师,他问道: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