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阿弥陀佛今天就来接引,我们会作何反应

2018/01/1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阿弥陀佛今天就来接引,我们会作何反应

一、一个设问

如果阿弥陀佛今天就现身来接我们往生极乐国土,我们将会作何反应?是心无旁骛、一无挂碍地随阿弥陀佛乘莲西归,还是想要跟阿弥陀佛申请推迟一段时间,好安排种种未了事宜,又或者叶公好龙,完全手足无措,根本不想走了呢?

当这个问题第一次出现在我面前,我在几秒钟的欣喜过后,脑海中马上闪现出很多很多问题:父母、亲人会不会伤心,能否接受;工作如果停下来,需要跟很多人交接;还有自己的存款、房子车子怎么处理等等,一瞬间连很多早已淡忘的事都清晰浮现了。这时才发现,还有一件心事没有了,还有一个人想要再见一面,心中有种种眷恋陡然而生……不知道想了多久,这才一下子回过神来,不禁对自己会有这些想法非常失望。

作为一个多年修学净业、发愿求生净土的行人来说,我知道自己这样的反应显然非常愚痴,才知道自己还是如此地留恋娑婆世界五欲六尘,才知道自己欣求极乐的心悠悠忽忽毫不迫切。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样一个自问自答的过程,让我及早认识到自己还有种种的分别执著没有放下,这些都是以后往生的障碍。《念佛镜序》中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我们要提前为往生做好准备才行,千万不能被这些牵绊住我们西归的脚步。

二、学习放下

我们的一生,就好像是蝜蝂这种昆虫一样,从生到老,一路上不断地拣起那些我们以为珍贵的东西放在心上。亲情、爱情、友情;财富、名声、权势,我们想要的总是很多,在追逐这些的同时,又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恩怨、是非,出演着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剧。而我们所捡起的每一样东西,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反而都将成为我们心灵的桎梏,染污着我们的真心。它们其实是世间所有痛苦的来源。

《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本)云:“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善恶变化,殃福异处。宿豫严待,当独趣入。远到他所,莫能见者。善恶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别离久长。道路不同,会见无期。甚难甚难,复得相值。”这才是世间的真相,我们割舍不下的种种,在临命终时终究还是无法留住。我们追求终生的成功和金钱买不到感情和健康,而感情和健康也会变质、会失去。得不到的偏偏最在乎,拥有的往往不珍惜。人生无常,快乐总是短暂的,而痛苦经久常存。眼前的安逸不是永远,就算眼下事事如意,也逃避不了死亡。死亡后,我们还能保证得人身、闻佛法吗?我们现在身处末法,浊恶充满,一念一行,无不在造作恶业。造作恶因,必感恶果。

这一生我们能遇到净土法门,是无比殊胜的因缘,是累劫的善根成熟,所以要珍惜,要在今生成就净业。同时,我们必须要学习放下,看破世情唯虚妄,一句弥陀作大舟。将身心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名号当中,将世间狭隘的情感转换为智慧和慈悲,在声声佛号中恢复自性的清净无染、建立自性的依正庄严。

三、真信切愿

回过头来重新思考,我之所以还有那么多的放不下,舍不得,根源还在于对阿弥陀佛的信愿不够真切,包括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确实信,也确实愿,但就是惰性大,不精进。其实这问题的根源就在信愿上,没能真正认识到娑婆世界的众苦交煎,生不起迫切的出离之心。信愿之心是我们往生的根本,说起来很简单,但真能做到真信切愿的人,少之又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依现代最前沿的心理学,一个人的意识的能力,据保守估量,只占他的潜意识(与佛教中的末那识及阿赖耶识相对应)的三万分之一。如果我们只是在意识中相信阿弥陀佛,发起了了信愿,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观想,把信愿打进自己的潜意识,变成金刚种子,这样,才能挖掘出那三万倍的能力,助成我们的道业。

按《要解》中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这六信的标准,我们还差的很远。蕅祖云:“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深愿切,必然促使我们勇猛精进。从哪里坚固我们的信心愿心?要多研读《净土五经一论》,多听法师讲经,多看祖师大德的注疏著作,真正去认识娑婆之苦,苦在哪里,阿弥陀佛用五劫思惟建立起来的极乐世界又乐在何处。认清了我们这个世界充满了短暂、无常、失去、痛苦的真相,还能不努力、不精进吗,还会留恋一时一地的舒适吗?

印祖云:“人生世间,具足八苦。纵生天上,难免五衰。唯西方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畏惧。人命无常,速如电光。大限到来,各不相顾。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于此犹不惺悟,力修净业,则与木石无情,同一生长于天地之间矣。有血性汉子,岂肯生作走肉行尸,死与草木同腐。高推圣境,自处凡愚。遇大警策而不愤发,闻圣贤佛祖之道而不肯行。是天负人耶?抑人负天耶?”以此愿与所有净业同修共勉。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善导大师因机施教的故事

一、度化屠户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妇孺皆知,但多...

专修净业,自得心开

念佛之人,不可涉于禅家参究一路。以参究者,均不注重...

圆瑛法师:多念几声佛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

念了好几十年的佛,临终动了一念怀疑就去不了

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不要想得很遥远了,不要生很多妄想...

这样念佛才能得到真实利益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以入道,念阿弥陀佛当然可以往生...

净界法师:禅观与净土(破障篇)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一...

慧远大师画传

一、出生书香,聪颖博学 中国净土宗初祖庐山东林寺开山...

【推荐】观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为何念他的名号不能往生

问: 请法师慈悲开示,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辅佐阿弥...

佛说月光菩萨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与大苾刍众,而...

佛说法灭尽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槃与诸比丘...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以正面的心去回应痛苦

现在很多人会需要面对很多的痛苦。而大多数人在面对痛...

给自己心灵的25个安慰

第一个安慰:最重要的是今天的心;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

从妄想躁动归回于平静

人常常有一种冲动:我一定要到什么地方去看看!实际去...

达观法师:无常观偈语

一切法相,梦幻泡影,似露似电,应起正观。 身心世界,...

【佛教词典】安阇那

(植物)Ajana,又作安膳那,花名。见翻梵语九。【又】...

【佛教词典】共不定过

因明用语。共,梵语 sādhārana;不定,梵语 anaikā...

你的贪嗔痴多久能平复

你忽然遇上很大的刺激,心中很烦很气,你看看这个气多...

迦旃延尊者为婆罗门除瞋

昔日,摩诃迦旃延尊者住在古印度阿磐提国的湿摩陀江边...

若能心自在,虽住生死界,实同出生死

很少人能够在面对生离死别时若无其事,以我自己来说,...

食肉一事,关系治乱升沈

手书备悉。食肉一事,关系治乱升沈。欲了生死出轮回者...

为什么只靠佛号,就能把弥陀功德转到我的功德

此则与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

秋季养生该注意什么

秋季我们应该注意养生,尤其是注重身体健康好保养的人...

天台八教丨顿教

天台教法,主要有化法、化仪两大类的教化方式。藏、通...

提升道德水平,离不开因果

弘扬佛法,提升我们民族的素质,提升我们中国人的道德...

【推荐】不在烦恼摄受范围的执着是贪吗

问: 我们做事情,如果所执着的事情,不在烦恼的摄受...

如何看破美女的诱惑

可以先用不净观作心理锻炼,观察美女或引起你淫欲的人...

【推荐】不彰别人的短处,不炫自己的长处

不要彰扬别人的短处,应该要为他极力的隐瞒;不要炫耀...

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

原文: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