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有两种恶行,其果报之快能令人速堕地狱

如瑞法师  2018/04/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有两种恶行,其果报之快能令人速堕地狱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

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这首偈颂的大意是说,奉侍孝养自己的父母亲,爱护妻子和儿女,远离杀生害命的行业,这是最吉祥的。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偈的第一句:“奉养父母亲。”在《论语》里,子游请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的意思是说,现在人们常把赡养父母给父母吃饱当成孝。要知道,对于犬马也会有人喂养的,如果对父母仅仅是养,而没有恭敬心和孝顺心,那和喂养犬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杂宝藏经》中记载,过去佛在王舍城说法的时候告诸比丘,有两种恶行,其果报之快如拍球反弹,能令人速堕地狱。是哪两种恶行呢?

第一,不知道奉养孝敬父母;第二,于父母边造种种不善。

佛说世间也有两种正行,能令人迅速地生天享福:

第一,能奉养孝敬父母;第二,于父母边广修善法。

接着世尊又告诸比丘,在久远劫前雪山有一只鹦鹉,它的父母眼睛失明不能外出觅食,所以它每天都会采集好的果实回来供养双亲。当时有一位农夫,他发愿将来自己的稻谷成熟后,要与一切众生共享。鹦鹉知道了农夫的誓愿,便经常到田地里采集谷子供养父母。

一天农夫到田里巡视农作物的时候,发现很多稻穗被鸟啄断了,于是起了懊恼的心,在田里设下捕鸟的网。鹦鹉再度来采食的时候,正好被网给缠住了动弹不得。它见农夫从田埂走来,便说:“地主啊!您先前发愿要将稻谷布施给大家,所以我才敢到这里觅食的,现在你怎么反悔了呢?而且,田地就像母亲般孕育着万物,稻种就如父亲一样养育着他的孩子,实语就像孩子般天真无邪,农夫就像国王那样爱护子民。作为子民的我,心存感恩地拥护着您。”

农夫听了这番话心生欢喜地问鹦鹉:“你采这些稻谷要给谁用呢?”

鹦鹉回答说:“要奉养我的父母。”

农夫于是告诉鹦鹉:“从今以后,你可以自由自在地到我的田地里来采谷,我愿意布施给你。”鹦鹉听了这话,内心充满了感恩和欢喜。

根据经中记载,故事里的鹦鹉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农夫是舍利弗,盲父盲母分别是净饭王与摩耶夫人的前生。

自古以来,羊羔有跪着接受母乳的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孝行,动物尚且能念报父母的恩德,为人子女的更应当对自己的父母加倍地奉养和孝敬。

《五分律》当中佛说道:“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父母对子女从出生怀抱到养育成人,这中间所付出的辛苦,为人子女的即使一肩担父亲,一个肩担母亲,让父母在自己身上大小便利,乃至用世上最珍贵的奇珍异宝、衣服美味供养,如是经历多时乃至百年,仍然没有办法报答父母养育自己的须臾之恩。须臾,就是说的很短的时间。

“父母生养教,悲流恒无尽,随子生忧喜,慈爱过己身。观今思既往,恩念正等齐,纵使两肩负,何能报万一?”这些话都是来告诉我们,要念父母的恩。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教我们,对我们的慈悲就像河水一样流也流不完。父母爱儿女胜过爱自己,因此说“慈爱过己身”。今生的父母这样爱我们,可想而知,过去生中的父母何尝不是这样爱我们呢?所以说“观今思既往,恩念正等齐”。

为什么会把父亲比作天,把母亲比作地呢?因为天地有覆盖、承载之义,这说明父母对我们的恩是无法报答的,一定要好好地奉养才可以。

子女对父母的孝,可以归纳为三种:赡养父母是小孝,为父母扬名是中孝,劝导父母信佛,知因识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大孝。我们现在只要能劝父母归依三宝,对父母的恩就能报得了,这一点可以引佛语为证明。

我们知道,佛陀出生后的第七天他的生母就往生了,佛陀是由他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也就是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抚养长大的,可见他的姨母对佛的恩非常大。一次阿难对佛说:“姨母对您的恩那么大,您应该报答才是呀!”佛说:“若闻三宝名字,已是报恩。”这是说佛度大爱道比丘尼,让她听闻到三宝的名字,便是报答了她的重恩。

“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佛说这首偈是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寿命即使有一百年之久,如果不能明了缘起法,还不如寿命仅有一天却能够通达缘起法的人,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孔子也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由此可知,在众多的孝行当中,引导父母了解佛法,长养父母的法身慧命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孝顺父母,不仅要从身体上关照他们,还应当帮助他们归信三宝,直至解脱成佛。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如瑞法师文章列表

报答父母恩

各位善知识:《孝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

目犍连救母

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打坐时,突然想起...

五欲对我们的伤害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

业是自己造作,也是被自心所保存

一个内心邪见的暴恶众生,心随境转,内心随着虚妄的情...

佛世乐音老母

隋大业年间,佛陀在维耶罗国(在今日中印度)时,其所...

造业容易,等要忏悔灭障,就要付出百千倍

在马鸣菩萨造的《大乘起信论》,一念不觉生三细,三细...

对治恶性比丘的方法

佛临涅槃时,阿难请问佛:佛在世以佛为师,佛不在世以...

父亲的恩惠

一个经营书报亭的人因为生意越来越差而万分沮丧。他不...

【注音版】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疗痔病经...

佛说当来变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俱...

大宝积经之无量寿如来会

大宝积经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诏译 无量寿如...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现代社会应如何教育子女

佛陀在《善生经》里,规定父母当以五事养育子女。 父母...

在家也可以修行,为什么还要出家

每听人说大家学佛,世界上的人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大...

十念念佛以及回向之法

念佛的方法,比较常用的有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观像念...

把微笑留给伤害你的人

把微笑留给伤害你的人!多么洒脱的一句话,多么豁达的...

【佛教词典】三世俗

指三俗谛。(一)法相宗依遍、依、圆三性所立。三种为:...

【佛教词典】欢喜行

【欢喜行】 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一位。此位菩...

健康身体头脑,节欲保身是首要

印光大师在《寿康宝鉴》的序中说:世人十分之中,四分...

念诵行持《普贤行愿品》的功德利益与殊胜果报

首先是校量闻经的功德。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

极乐世界是报土还是化土呢

问: 极乐世界是报土还是化土?三辈九品是真实说还是方...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

古人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时着魔。 我是一个生死凡...

贻误今生净土机缘,未知何世再得人身

我们知道这娑婆世界的剧苦,因因果果的冤家对头碰面,...

素食准妈妈的饮食建议

素食主义的准妈妈增多,但为了满足孕期所需,光靠素食...

西天第一代祖师迦叶尊者

(一)精通一切知识 摩诃迦叶波,汉译饮光,谓古仙人...

绝不能把佛舍利当成商品买卖

近来各地颇多贩卖佛舍利者,等同商品,漫天开价,闻之...

十行位的「行」指的是什么呢

十行位言行者,进趣义。谓菩萨初心,虽具二利,然前信...

佛与提婆达多过去的因缘

过去,佛陀在罗阅祇耆阇崛山弘法时,身患风疾,医王祇...

一堂一千八百万元的课

一位朋友谈到了他的遭遇,约在十多年前,他因为信任,...

【推荐】要有能接受批评的雅量

在职场上,难免遇到因为行事风格不同、立场有异,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