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诚长老《无杂相》:大德行持 总在寻常

2018/04/2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诚长老《无杂相》:大德行持 总在寻常

01、菩萨呀

虚公喜与和尚说话,见有人来时便不说了。某日和尚陪虚公到海会塔,虚公说:“菩萨呀,注意呀!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心头坐。要站稳脚跟,向无皮树上去。”

02、直下承担

和尚示:佛法高深不易明了,若不直下承担,只可因名会义。大凡佛说、祖说、僧说,无非权巧方便,故应如是知。境外无心,心外无境,即心即境,即境即心,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证如是,此无上道。

03、佛法这里也有

和尚有一个弟子,有一天要离开云居山真如寺,和尚挽留他一而再。两三天后,他又到和尚那里辞行。

和尚开示道:唐朝鸟窠禅师有一个侍者,侍奉鸟窠禅师三年,整天除了日常事务、吃饭睡觉,没有学到东西,就要离开鸟窠禅师到外面去学习佛法。

鸟窠禅师告诉侍者,要学佛法我这里也有一点。

侍者问:“您的佛法是什么样了呢?”

禅师拿起挂在身边的一根布毛,轻轻一吹,侍者因此豁然大悟,后被人称为布毛禅师。

真要参学的话,这里就很好。和尚的弟子还是坚持要走。和尚说:“你瞧不起人啦。”

04、狮子吼

一日,云居山,两个僧人犯规矩,在客堂里吵得没完没了。和尚来了还是不依不饶,和尚随手拿起香板拍桌大啸:“吼——”,屋宇震动,楼板尘飞,香板碎了,事也没了。

05、坚持禅七

云居山真如寺每年有七个禅七。有一年的七期维那、班首相续病倒了,常住的师父们就给和尚建议,干脆就结七算了,和尚回答:“不行,就算剩我一个人也要打下去!”其音如雷。等七期结束时才发现和尚累得吐血了。

06、以戒为师

一日,法源寺。侍者被蚊子咬了一口,不自觉地拍了一下。和尚斥道:“以戒为师,不能拍,一巴掌就没道风了,就不慈悲了。”

07、妄想

某师在佑民寺当僧值,没几天就跑回宝峰寺,跟和尚说那里的男男女女太多,搅得心神不宁,并请和尚加持。

和尚:“靠自己。”

某师:“自己的力量不够。”

和尚:“妄想。”

08、有为法

和尚示:光讲不行,讲的那是假的,是空的,要靠实际功夫。

有为之法,用之可以,但不可执着,比如电器工具、电子工具,看了用了就放下,不可执着。特别是男女相,当下一念:“女人”,也只是一个女人而已,一念之间有如过眼云烟。

09、看戏

某日,侍者摇开电视,问和尚:“看哪个频道?”和尚冷然道:“看戏。”侍者惶然。

10、何处不是佛法

和尚示:今诸戒子合和,请山僧上堂说法。

善男子谛听,汝看何处不是佛法?

纵目四观,天清地宁,山遥水远,寒来暑往,不紊其序。顺个自然,不可挑肥拣瘦,常常念觉、念正、念净,时时澹泊,事事澹泊,平平常常,直直行去,随处触着撞着,无非本来面目,参得这个话头么?

11、平等慈悲

某日,广济寺。

有居士来问:她的属下们在工作中形成了亲密关系,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家庭,用她的话叫“不能看着他们往火坑里跳”,要救他们于水火,很着急得不知怎么办。

和尚:“管自己,不管别人,他非我不非,自非却成左。只要他们把本份工作做好了,其它的个人生活与你没关系,那是个人的自由。至于他做的好事自然有好报,坏事自然有恶报,自己作的自己受与别人没关系。随缘帮助,佛不度无缘之人。”

12、忏悔念佛

某日,广济寺。有居士问:“一个月之内,总有一两次特别的因缘,吃肉了,犯戒了。怎么办?”

和尚:“学孔子,见到杀的就不要吃,也就是吃三净肉。做事就有应酬,在家居士能严格最好,不能的话就随缘一些。心里放不下,就忏悔、念佛。”

13、以戒为师

和尚示:《梵纲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己,真是诸佛子。虚公亦云,佛教世人持净戒,戒净庄严清净身,了知舍那心地印,生佛无殊一体真。戒能止恶防非,戒能转凡成圣,汝等佛子,应信受奉持,以戒为师,慎勿放逸。

14、三余之功

某师问及和尚家风,和尚回答:农禅并重,三余之功。看大家没懂,接着解释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晴者雨之余、冬天雪之余、忙者闲之余”。有事时发心做事,在做事中参究,稍有闲暇一定要加功用行,不可放逸。

15、把住话头

和尚示:参禅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话头,要发大愿心,修持这个法门三生不退,如此成佛决定可期。今日参谁无力,明日再参;这个月无力,下个月再参;一年没力,两年再来,这就是一法。万法归一,三生不退必定成佛。

16、供养认得的

一九九九年到台湾省,有一个居士已经联系好了要供养宝峰寺一笔资金。见面后,居士问和尚:“大和尚还认得我吗?”

和尚:“不认得。”居士当下心性大变,所答应供养的款项也泡汤了。

后,随行弟子问和尚:“和尚,您怎么会不认得她啊?”

和尚说:“认得。”

“那您怎么说不认得?”

“她供养的是‘我认得她’,而不是常住。”

17、不当饭吃

宝峰寺,某天午斋毕。僧问:“饭好不好吃?”

和尚答:“吃饭是滋养色身的,要作五观想。而且吃饭不要当饭吃,穿衣不要当衣穿。古德云:终日吃饭未曾嚼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穿着一根纱。《心经》中说:无色声香味触法。无分别心,无分别心是道。”

18、歇即菩提

和尚示: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他讲一个歇字,所谓歇即菩提。妄想一歇,就是菩提心,就是佛,就是祖师。

19、心多心少

广济寺,大众围绕。和尚:“多心好。”

某师问:“和尚以前不是说多心不好吗?”

和尚:“心多不乱就好。”

20、佛心清净

和尚示:佛心清净,不清净是妄想心,是非心、人我心、你不好,我好,都是妄想,都要除了,妄想心除了就是佛心。

21、愿海大施主

某师问:“方丈是一寺之主,在愿海中是什么角色?”

和尚:“愿海大施主。”

某师:“怎么说?”

和尚:“要用智慧来庄严道场;要用慈悲来培养僧格。”

22、无杂相

某师问:“和尚佛事做得特别庄严,摄人心魄。如何做到?”

和尚:“无杂相。”

23、放下

和尚示:学佛之后要懂得改造自己,把自己的烦恼心彻底改掉,万缘放下。

佛在世的时候,有位梵志拿花供佛,佛要他放下,梵志就把左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又喊放下,他又把右手的花插在地上;佛再讲放下。

他说,世尊啊,左手的花我放下了,右手的花我也放下了,还要我放下个什么呢?

佛言:放下妄想心吧。大众要发大誓愿,把妄想心放下,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把妄想放下,才能证菩提,才能教化众生,弘扬佛法,作大善知识去。

24、有相的

某日,侍者拿了一串手珠跟和尚说:“这是檀香手珠”。和尚闻了闻。

侍者说:“给您念佛。”

和尚:“有相的。”

25、妄想是垃圾

和尚示:凡夫众生被六尘所染污,若是破了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执着,六根就能清净。六根清净了,就没有妄想,就是常寂光净土。

这个土,不是山上的土,而是心地土,若是心地中到处都是垃圾,就是秽土,种种妄想就是垃圾。

26、心在哪里

某居士到广济寺请和尚开示。

开示完毕,和尚说:“菩萨呀,要记住啊。”

居士:“记在这里”,并用手指指心脏。

“人在有心,人死了心在哪里?”

“您说到哪?”

“打香板。”

27、认识宾主

和尚示:参话头最要紧的认识宾主。很难用功像桥陈如尊者。他就是因客尘二字悟道的。不住是客意。住名主人。动是尘义。空名主人。

虚空是不动不摇的。客尘皆是妄想。如果没有了妄想。就是常住真心。就是主人。就是清净法身。就是佛。

28、吃茶去

和尚与众师在洗心禅寺方丈室。某师问:“话头怎么参?”

和尚:“吃茶去,在去字上;念佛是谁,在谁字上,这是落脚点。”

29、参这个谁

和尚示:赵州茶,云门饼,在禅宗公案里是一个很著名的佳言,所以叫吃茶去。

我们今天以这种机缘在这里吃茶、吃饼,会得这意思不呢?会得就好!会不得,就得参这吃茶的是谁?吃饼的是谁?就这样参下去。

就如吃花生来说,如你知道香味,那个是凡夫,如不知道,那个是木人、木石,要在知道不知道这两个极端的中心点,这是我们出家人的本份事,就了了!

所以我们这吃茶就是这个原因,要了道,古人念念在道,句句无生,所以他一点就破了,我们这一点怎么点亦不破,那怎么办呢?那么就是要不离开这个参,要参这个是谁,到底吃饼的是谁,要参这个话头,不要随季节转!

30、无分别

和尚示:不分别,不妄想,不执着,佛法就在这个地方,心即是佛。

所谓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忍辱是最大的道行。譬如人家讲你的坏话,要忍得住,不能和他吵,一吵就没有工夫了。

修行要这样下手,不能说我就是这个样子,不能改,这样修行有什么用?所谓修行,修就是改,行就是实行。出家求戒就是要修改,改就是改过,成佛不随便成的,改过必生智慧,把错的改过来就能产生智慧。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禅宗丛林的修行律仪

禅宗丛林中有各种不同的修行仪轨,这些律仪不仅是禅门...

父母未生之前你是谁

障碍我们见到本有佛性的就是我们的分别心。其实分别心...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

修行禅定,保持呼吸的畅通是关键

我每次讲呼吸的时候都讲到,呼吸就是我们生命的源泉。...

蕅益大师法语

示法源 念佛工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

以死亡和衰败做为禅修对象

如果在家生活是最适合修行的话,佛陀就不会叫我们出家...

佛经精华摘要

华严经 ☆ 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 离菩提心。一切...

古代禅师教化弟子的方法

古代的禅师在教化弟子时,当弟子产生妄想,失去正念的...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临终前身体四大的变化

说到人的死亡,其实人天天随时在死,不只一年一月的衰...

弘一大师《改过实验谈》

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

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长命报

佛说有十种善行能使众生得到长寿的福报,其中五条都围...

如何判断这个人是否合乎善知识的标准

当然我们没有生长在正法时代,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就...

【佛教词典】禅林宝训

(书名)四卷,宋妙喜竹庵共集,东吴净善重集。凡三百...

【佛教词典】印契

(术语)本尊之印契名千眼印,出千臂经中,先以二小指...

主人公在哪里

一日,祖钦禅师问原妙禅师:日间清醒时,还作得主么?...

前六识的明了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呢

先看阿难尊者他执着中间的相貌。我们看经文: 阿难言:...

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

四海波涛,孰计别离之泪。 在每一次这样迁徙的生命过程...

善良不仅是美德,而且是护身符

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中...

供灯的功德利益与仪轨

供灯之功德利益 在《大藏经》中,对供灯的功德介绍得很...

开悟很困难,往生很容易

我常说:开悟很困难,往生很容易。修行人要大彻大悟,...

平实的人生有何利益

米实了,煮出来的饭,才会香美可口;木实了,做出来的...

合掌的十六种含义

合掌的礼仪,我们几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圣像前要合掌...

梁启超谈治学与做人

诸君!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的...

放下的感觉真好

有一个师父跟一个徒弟,在路上走,刚好有一棵大树倒下...

印光大师嘉言录--谕在家善信

甲、示伦常大教 ● 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

佛灵和心灵是两码事吗

我们正式讲净土要义。净土三要就是信愿行,也是往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