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宏海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宏海法师  2019/01/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宏海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一讲)

好。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各位同修,各位道友,各位有缘人。

今日因缘殊胜,我们在此再以此因缘,做一个法供养。跟大家讲讲,在佛的遗教教法中,有一部部头比较小的经典,但是非常实用的经典,叫做《佛说八大人觉经》,这部经典很朴素,但是这次之所以选择来讲这部经典,也是我们有一点点的针对性,就是前期几个缘起,跟大家做一个说明。第一个讲这部经典,就是说我们现在学修佛法,那么往往有时候在原地盘旋绕步,不能够行进于这种,很好的利益之中,佛法的法意之中,乃至有时候,这种对法的相应度跟不上,主要的原因出自于哪里,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出离心比较淡,现今人总是在世间法里边比较投入的多,那么在出离心上他使不上力。

所以在此,不能够支撑着有足够的这个原动力来修法,所以这是这次讲这个《八大人觉经》第一点,希望能够在这个上面有所小补和改观,对每一个修学者来说。第二点就是说,也许我们有时候有一些相应,或者感觉还不错,似乎有一些法喜的感觉,但是由于你的心力度的不够,那么平常,平淡日子里面,还可能感觉可以,一旦稍微有一些顺逆境界,那么马上就开始,稍有不慎就打失了这个道心了,这就是说明我们平时的觉照力不够,没有相续,似乎有一念相应的时候,但是他没有相续执持过来。

所以,就是进进退退,上上下下,摇摆不定,这还是我们平常觉的功夫不太够为此。我们再讲《八大人觉经》。第三点,因为长期以来也一直是在讲法,那么我们号称大乘佛法,说的是谈玄说妙,那么谈玄说妙当然可以开发我们的甚深见地,到佛法之尤微难至之处。但是,如果谈玄说妙多了以后,往往就是,也要接地气,你这个地气接不上,你再怎么讲得说得痛快,引人入胜,听得是闻所未闻,耳目一新,但是,太高太广了你用不上,就第一步都迈不出去,所以其他的法意就更谈不上受用了,这是我们来讲《佛说八大人觉经》。

当然最后一点就是,因为我们现在,始终我们在坚持弘扬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法门,那么大家都知道,净土法门的信愿行三资粮的核心就是愿力,愿力的内涵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那么我们就要用这个微细的,微密关观照上,来正确地领悟,这个世间的苦空无常,这也是这个《八大人觉经》里边,给我们非常到位的展现出来,佛称性宣说的这么一个法位味。

这样容易让我们修净土的行人,激荡一个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把我们的三资粮核心的愿力,给他进行一个更好地充满。所以,为此几种种种因缘相聚,我们今天在此录制一部《佛说八大人觉经》,希望能够生起这样的功德,因缘殊胜,也希望诸位能够闻思功德,法喜充满。

大家都知道佛法的弘传,基本还是赖僧而传,那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印度灭度的时候,所有的弟子都围绕在榻前,佛的一生都在讲法,涅槃终时亦不例外,所以在佛门里边最有名的,在佛涅槃之际,说了三次开示,我们通常称之为“遗教三经”。一般除了《佛说八大人觉经》之外,另外一部就是《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有时候我们也把这部经,格外称之为《佛遗教经》,还有一部叫《佛说四十二章经》,这三部经典合起来,我们称之为佛的遗教三经。

其实每一场的开示,都是释迦牟尼佛临舍报圆寂涅槃这样的一种,要色身融入法界的时候,给他在场的弟子一个谆谆的教诲和嘱托。所以他是非常的感人,也很朴素,而且在我们修行的下手处,他已经讲得非常的面面俱到了。当然我们在理解佛遗教遗教,我们说这好像是说一般人走了死了,对于我们的释迦牟尼佛来讲,你看为什么佛还有一个名号叫做善逝,逝世的逝,我们说世间的伟人走了都是说逝世了,善逝就是说可以善超诸有,就是说他的这个很妙,我们说不但可以很自在地走,还必然能够再应化的来。

所以这才叫善逝。可能这一场度化众生的法缘,暂时告一段落,因缘到头了,那么叮咛一下门下的弟子,我不在以后将来怎样怎样怎样。其实佛陀的这种智慧,他的这种佛身周遍于法界的功德,是转头又来的,所以才称之为善逝。那我们在正确认知和理解佛的遗教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做如是的领悟。其实佛的法身,是永不灭的,在常寂光法界。

为什么说有这样的一个遗教,就是说,首先大众觉得佛如果法身常住,我们常以得见的话,对佛法生不起稀有难遇之想,再一个随顺着我们这一个世界的情形人寿百岁,那么一次又一次地度化圆满,而去灭度,这也是十方三世诸佛的常法,所以这里称之为遗教经。

其中《佛说八大人觉经》是遗教经里面的一部,这个我们明了一下。

《佛说八大人觉经》是我们一般初入佛门,初机学佛的必读经典,流传得非常广泛,而且这三部经典,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典,最早的流入东土经典中的代表。那么其中字数最少的就是这部我们今天讲的《佛说八大人觉经》了,一共只有三百七十二个字。但是虽然他的经文短,内容特别丰富,面面俱到。用这八个层次列出了菩萨所觉悟的八项真理,八个法门,那么对我们现实的人生,也有一条指导修行的大路,特别是他不但我们常说具足了原始佛教的精髓,也包含了我们大乘菩萨道的度世精神。

所以可以说这个《八大人觉经》,他是融合了大小乘佛法全部的经意,是这么一部经典《佛说八大人觉经》。那么希望,在我们能够现前听法的诸位同修,在听法之前,能够手里先请到一本法本,不管通过什么因缘途径,哪怕说在网上下载的打印张,这个纸上,那么在听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明了,把经法的内容,法本拿在手里,对照起来听,这样的话,不会听到哪里也不晓得。

好,首先我们常说讲一部经典一定要从这个经题开始讲起,基本上所有的经典,他有一个范式就是整个的内容都含藏在经典里边,把他浓缩的先做一个代表性的陈述。所以,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佛说八大人觉经》这个经题,我们来做一个贯解。常说的提纲挈领,那么这部经题的主要的内涵,是一个字,就是“觉”,修行的方法,目的,成就,从始至终都贯穿着这个“觉”的力,觉力。

你看这部经典里边,也分成八个部分,进行了一个讲解,《佛说八大人觉经》。那么首先,他说第一个是“无常无我觉”,第二个是“常修少欲觉”,第三点是“知足守道觉”,第四点呢是常“行精进觉”,第五点“多闻智慧觉”,第六点“布施平等觉”,第七点“出家梵行觉”,第八点“大心普济觉”,这就是整个我们,这部经典的一个大致内容版块。

那么,首先从这个觉的内涵来讲,我们就要先讲一下这个佛了,因为在其他的法会里边,或者讲解中,我们都已经讲过佛也是一个觉的内涵,那么我们今天绕开我们常规的专业术语的表达,很朴素地了解一下,什么是佛,其实就是智慧,真理,圣者。释迦牟尼佛是一个梵文,翻译成汉语的话就是,释迦叫做能仁,牟尼叫做寂默,能仁就是代表慈悲,寂默就是代表智慧,悲智圆满,觉行圆满,这么样的一个圣人,我们称之为佛。

所以说,对于佛,当然印度话,他是称之为佛陀,中国人好简,称之为佛,佛的我们对于觉悟的理解,首先我们要认为一点,就是我们凡夫跟佛的距离就在于觉和不觉之间来划分。那么,如果说我们的觉悟之路,他是佛陀成就了以后,回首过来给我们进行的指点,从不知不觉在红尘之中,那么我们开始有可能机缘现形了,听闻佛法,生起了反观的能力,那么激荡出对世间的出离心,不断地支撑着我们去寻求真理,并且去掌握从低级生死重复的这个轮回中出离的方法,操之有效的方法,进而在这种烦恼海中,渐渐地让不知不觉越来越少,让觉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一种漫长的过程中,最后终于使得完全进化成究竟觉悟,我们常说的这就是成为了一尊佛圣者。

那么最彻底地觉悟以后,所有的这一切修行之路,都是佛作为一个先行者,得到这种智慧的大圆满中,回过头来的伸手接引,这是我们在凡夫本位上面所对于佛的,佛陀的一个认知,和他对我们的这个功德作用,这是我们常说的佛陀。所以我们在理解佛的这种智慧,首先要知道说我们的这个觉,是一种错误的,是一种幻觉,妄想的,是自我不能够了知和正确定位的。

那么佛的这种觉悟,他是在佛的知觉中,他一切的所谓的物质世界,精神层面,是尽情尽理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这样的一种,尽情打开的一种圆满智慧。那么相对于我们来讲,因为我们始终有世界的未知的部分,而佛陀是尽情了知了一切世界的真理,所以在此情况下,我们从这个未知不到的部分,来去承担,我们去未知那部分去了知的时候,就必须用佛法来进行对接。

而体现的入门就是需要信仰,因为我们现在到不了,有未知世界,佛已经全盘的知道,在他的视野中,没有未知世界,这就是一个觉者。再一个,除了知道这个世界一切的情形,规律外,但是你还得总结出最合理的到达方法,这是佛觉悟的又一层意义,因为你自己觉悟彻见以后,还要带领着大家一起觉,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种合理的方法,来进行接引,这又是佛陀慈悲智慧的另一层次的表达。

那么这种真理乃至到达方法,你是否能够精准正确的生出来,衍生出来,称性发挥出来,让所有的众生,依照自己的,每个人的习气,习性,性格,好乐不一样,体现的烦恼层面不一样,然后还能够纳入这个体系,成功的最后也同步进行走入这个觉悟之路,有没有这个,是否能够成功,表达是否正确,这是佛的慈悲智慧的第三层可贵之处,这一层是更加的可贵。

所有佛陀的觉悟,慈悲,智慧,圣者的表达,就是从这些层面来体现。所以我们说,佛陀是一个觉者,智者,圣者,这种圆满的,人生最圆满的一个境界,我们称之为佛。很简单,很明了,但是,非常高尚,这就是我们的佛陀。那么这里讲到的,佛说刚才我们就讲到就是他的这个度生体系里面,开始要显发他的功能了。

那一般我们讲到佛,就是这个遗教经,谆谆教诲,临涅槃之际给大家的开示,我们常说的开示,请讲法,讲经说法,弘法利生,都离不开我们这个世间的一个方便一个现象,就是必须要用语言来表达,用思维来接受,离不开一个说,要说,用话来表达,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那么这个说,显得非常的重要,你比如说《金刚经》里面说,不要说我有说法,有说法的话就等于谤法。

可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所有他的生命内容,就是在讲经说法,这样理解我们就是,说无言之教,说的是离说之法,这称之为说法。所以在佛陀的说法的视野范畴内,我们是不妨这样理解,第一层叫做“圣默然”而说,就是以无言来表达他的这个说的这个法,大家如果有修学过佛法,甚至读诵过经典的话,最典型的大家去看看《金刚经》,《金刚经》里边,一部《金刚经》也是用言说来表达,但是他的序分里边是最核心的表达,就是无言之教。

你看释迦牟尼佛,跟弟子一起入舍卫大城,还是挨家挨户的去乞食,完了以后把钵吃光完了以后把钵洗好,把这个都洗干净,在那儿里铺开卧具,敷座而坐,如如不动的,看不出他们有任何的说玄妙,这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教言出来,开示没有,就是这个最平铺直叙或日常生活的表达,就是最真实的真理,所以这种说法叫做圣默然,不说之说。

你看大家我们在特别是在后来流传到中国教法之类八大宗派里面,唯一最代表圣默然的就是禅宗,无言之教,教外别传直指人心,就这个语言,都是苍白的,就这个动作,也只不过是为了点拨,一切就是让你心心相印,心照不宣,这叫做圣默然之说。那么还有另外一种就是圣说法,那么就要尽情的去说,哪里有疑问,有小疑情必须赶紧去破疑,哪里有这个生不起来信,赶紧去劝信,哪里有时候修行的方法如何,那么赶紧去有条有理的去说行,怎样去修行,必须面面俱到地去说,认认真真地去说。

所以在这个层面来讲,你看就是有说顿法,有说渐法。那么如果从理解的层面来讲,就说的是教法,如果说无言之教来讲,就说到是宗法,宗门的宗,当然我们也有净土中说的是易行法,那么其他的相对而言就成了难行法,有时候说的是化教法,就是劝大家怎么走,怎么走,在前面引化着走。还有一种说的是一制教法,就是设立出来一个条条框框,戒律后来的清规,你守着这个,这样的修行之法等等等等,这就叫做圣说法。

那么,所有的一切之法,一切行门,一切法门,全部是为了什么,必然之路,就是说我们迈步之始听法,首先生的是出离心,觉悟心。今天我们讲的佛说八大人觉经里面,最契机就是让我们生出离心,有这个观照,这就是佛和佛说,我们如是理解。那么,八呢,大家都知道,这是个数目,是一个概念,名词里面表达数的,在《百法门论》中里面不是有这个数吗,也讲到数是一法,经中讲到这八条道理的法门,是以这个数来楷定的,这很好理解。

后面再两个字叫做大人,佛说八大,什么是大人,大人是有学问的,我们一般觉得说人世间也不是说你年龄活的老了,长大了叫做大人,或者你个儿长的高,这个有时候也叫大人,当官的位显,古人不是称当官为某某大人,这些是世俗的一种理论。我们这里什么叫做为大,首先要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里两重来论,你比如说从世间法里面常说的,当然相对于大人有小人,心藏这个常奸,这个不合伦德等等,这些人那么我们常说他是小人呀,有君子有小人,或者我们说一个这个豪气,肝胆,这个人很仗义,讲豪情的,这我没也说,丈夫,这个人有本事,有能力,有胆量,觉得这是人中的比较大量,大度的人,这是一层表达。

但是我们要知道,这都属于世间的所谓的大人,不能在此称之为圆满的大人,纵然他有一些本事,你比如说,你看我们讲起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不就是文天祥,或者有一些这个,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说的是项羽,这都属于英雄豪杰,甚至不怕死,这也可以称之为世间的大人,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我记得小学课本上那会儿常讲。

可是,这些人他不畏生死,可以说值得尊敬,但是,他不知道这个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不知道生死可了,称之为可悲,从这一点层面来讲,就不能称为大人,因为没有这个出世之见,哪怕说在人世间里面,你已经财宝富可敌国了,那你还是在世间,那怕你的福德在古时间已经到了皇帝了,九五至尊了,住在皇城里边,号称万里山河独具,九重殿阁高居人中第一了,还不是称之为大人,何以故,就是因为这些都是属于世间,那大家讲,如果世间的大人来讲的话,人里边你是一个佼佼者,往上面还有天人,天人也可称之为大人,天人比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大,为什么,他叫做六道大人,六道里面的大人,是可以的。

但是没有办法,他还在三界,这都不是说我们这里说的大人。那再往开了讲,出世间里面,我们就可以较量,有大有小,为什么确实有大人,小人,比如我们常描绘的小乘,阿罗汉,乃至辟支佛,缘觉,这些都属于说小乘法里面他修学佛法,只是走到一定的地步,已经到了一个稍微安全的地方,但是还没有到头,出世间法里面还不能称之为我们这里面的大。这里的八大人觉,所谓的八大人的大人就是指的菩提萨埵他的慈悲智慧,自觉觉都具了,圆满,尚未在说,有没有具足,行进在这个路上,才可以称之为大人。

所以你看在大家有了解过佛法的教理,我们常不是说有大乘与小乘吗,乘就是运载的意思。那么,如果你发的心比较小只想自了,或者用的时间也短,想证阿罗汉果的话,最快是按三生就可以证,慢一点的六十劫,辟支佛最快的四生,最慢一点儿的一百劫。那么你修的法也比较是小,阿罗汉修的是四谛法,缘觉修的是十二因缘等等,反正都是属于说是自了之法,先自了,那么证得果位来讲话,阿罗汉只是了了分段生死,我们常讲这个概念,就是出了三界但是没有圆满成佛,特别是阿罗汉修的住到这个空性里,你出不来的话,就成了定性阿罗汉,那就更加麻烦。

那么所以我们这里先讲到的大人,就是指的大乘的行菩萨道的真正的大修行者,自利利他,发心就大,成的是佛果,用的时间要三大阿僧衹劫,修的法门是六度万行等等,这都是一个大的内涵,由此我们才叫做,大道行众生,菩萨成为觉有情,菩提萨埵。所以说这里我们讲到的大,大人是有这样的义趣在里面,大家明了一下。

当然,就我们现在修行而言,只要具足一颗出离心,真正跟佛法相应,能够发愿,离开这个染着,爱见,不被红尘所动,渐行渐远,超然于物欲横流之上的时候,我们也可称之为,一切境界动不了他,那也是个大人,确实已经很难能可贵了。这是我们从这个怎么说呢,接地气开始,从起修上而言,这就出世间的丈夫,这是真正的大人,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所以今天我们来讲八大人。那么这个大人,这个人后面后缀的这个人,其实就是指的有情,凡夫众生,人的概念什么?我们常说多思多虑叫做人,在佛陀经论里面讲到,多思多虑那就是说你的分别多,染着重,贪心多,这个烦恼时时刻刻包裹着你,所以才叫做有情,情就是所有这类情感的表达,一味的情绪都是具足了贪嗔痴的,那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凡情,菩萨称之为觉有情,就是觉的这个情,让我们觉这些凡情,转染为净,转凡情为圣情,转染为净怎么转,就是要认识到,本能的未必是合理的,所有人的这些本能的,这些情见它都是不合理的。

转凡为圣,超越了人的功能,我们的生命太有局限性了,就是这样一个色身,就是这样一个生活状态,一旦真正超越以后,我们常常可以说圣人可以得三明,六通等等这些功能,全体就显现出来,所以叫转凡情为圣情,转迷为悟,就是念念常在觉道,大家反观一下,我们凡夫的时候总是全身心都投入到里面去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了,那么如果说一念升起来佛法,智慧的这种觉照,只要一反观,当下就是觉的状态,你看这个《圆觉经》,《楞严经》都讲到觉即菩提,知幻即离,明幻即觉,知道这一切都是幻相,一念觉悟生起来,定下来,这就叫觉悟。

所以说八大人,这个大人就是其实是大人菩萨来觉有情,有情就是我们人,如是理解。当然最后从这个凡情到圣情,迷情到悟情,最后到智情,就是完全圆满了,悲智双运,只以度生为事业,度天下之众生,以众生之情为情,无情之情叫圆满圣情,圣人的圣,是这么一个道义。所以八大人觉,刚才我们讲到了佛称之为觉者,那一般我们在觉的路上都基本都不离此三步骤,一个是本来就是觉,这大家都知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但是这个佛性,这个成佛的可能性,如果你没有一个点燃的机遇,机缘,没有一个能触发它发挥作用的这个机会,那么这个可能性就会永远可能不了,虽然你有佛性,你永远是以凡夫之性而覆盖这个佛性,所以这个时候,就是你的本觉常在,没有始觉,什么叫做始觉,灵动,善根显发,学佛的那一刹那,有机缘了,走进三宝,走入佛门,皈依持戒等等这个修学三十七道品,这些这就是我们觉悟之路,始觉的进行中。

最后觉觉觉的,觉心圆满了,叫究竟觉,这就是佛的觉。当然我们一定要对这个觉行圆满要有个认知,就是说觉的话,一旦你只要开始亲近三宝,听闻佛法,他就有觉的这个内容了,那么你这个觉再觉的高,你的行得跟得上,这是我们现在觉和行,觉行,觉行,觉和行它是不离不弃的,可是现在我们有时候很多时候讲道理多,这个觉在,也在道理上,行没有跟的上,觉也是走偏了,有欠缺的。

所以为什么觉行圆满觉行圆满,就是佛才称之为觉行圆满,他说到这了,理解到这了,还做到这了,你的任务,你的愿力,你因地的这个功德,所当时发的这个誓力,你有一点点的行没有填充满,那么你的这个觉行就圆满不了,所以大家都知道,真的,有时候我们,我自己也弘法,自己也再有用点功,都觉得是特别是你的这个行门没有跟上,这有时讲到这里,你身为法师讲经,有一场法没有讲满,你行就满不了,你有一声佛没念到位,你往生不了,确确实实这在你的觉知范畴内,一定要从行来满,这才叫做究竟觉。

所以八大人觉大家看看,就是这八大菩萨修的这八大法门,就是一个填满的过程,要让它觉满,还要让它行满,那么大人的行不但要自己要行,还要让一切众生行,这也是他的行,所以你看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正觉,就是说,他一定得行满了,地狱才空,如是理解,这叫做觉。所以说心佛众生,本性是平等的,但是差别就在一个有没有觉,这个觉呢不在于理论,要用你的行来表达,这就是我们说的八大人觉。

那我们来看一下经,经在佛法里面常叫做这个修多罗,修多罗也就是经论律三藏之首,一般我们称之为佛讲的圣典,当然我们怎么样理解这个经。首先,经的内容的特色,就是它有真实性,完全于真实的真理来解释世界,这个世界是怎么构成的,众生的种类差别有多少种,整个万事万物是怎么样的运作规律,所有的内容都体现在经的这个解释中,所以叫做真实性,这是经的第一个功德。

第二个经的功德是超越性,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所有佛法都在经书里面,他给你设置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超越生死,超越烦恼,你看我们讲的一切行门,一切法门都是经文里面流露出来的,所以我们理解经第二个就是它的超越性,这是经的内容。第三个是什么,开发性,在此我们讲到说佛的世界是全知的,那我们的世界还有未知世界,有已知世界还是一种错误的觉知,怎么样真正心性的开发,才能够达到这种觉行的圆满,那么所有的经典里面一切的智慧,一切的法门,都是围绕着一个目标,就是我们心性的终极开发,这就是经的功德,所以我们讲它有开发性。

再一个就是传承性,在佛门下面,是非常注重经文保持它的完整和不动的相续的,你看每一部经典最后是都有,此经当何名,如何流通等等,就是佛在讲的时候就已经注重,关注到这个现象了,如果你一旦没有一个法脉,没有一个传承,没有一个保护,那么这个道理就会散失,就会稀释,就会掺假。所以我们在这个理解这个经的时候,就要知道它的流传性,原汁原味的法脉,从这几点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就是经,佛说八大人觉经。

好,那么,时间关系,我们这一讲呢,先把经题贯一下。

请大家合掌。

闻法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华为父母,

华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南无阿弥陀佛。

0:00 / 0:00
佛说八大人觉经1
佛说八大人觉经2
佛说八大人觉经3
佛说八大人觉经4
佛说八大人觉经5
佛说八大人觉经6
佛说八大人觉经7
佛说八大人觉经8
隐藏音频列表
播放音频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宏海法师文章列表

平常养成这个习惯,梦中遇到恶事也能不犯戒

用功办道要对自己的色身,色壳子要有所了解。就是我这...

修悟的六原则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肯做工夫,事障易除,理障...

和黑王的醒悟

《大乘方便经》上卷中,载有一则和黑王因母亲生病而受...

善良需要觉悟

生长在北极圈附近的猎人靠猎杀动物为生,动物的肉用来...

你们是最快乐的人

至於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

未悟的人,犹如瞎子一般

没有悟的人,与大悟以后的人,前途各有不同。大略替你...

有没有生死是你自己决定的

这五蕴当中,我们每一个人的重点会不一样。我们可以把...

觉悟的三个层次

觉悟既然是一个根本问题,就要知道觉悟的层次和内容是...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卷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

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风、寒、热病,为患轻微。心有三病,患祸深...

【注音版】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

佛陀看病比丘的因缘

问:在戒律中,佛陀说:你们若不互相看视病人,那么谁...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今天和大家谈一谈清代画家郑板桥的《竹石》。诗中写道...

警惕「卧室杀手」

卧室是我们修养生息、放松身心的地方,因此很多人在装...

念药师佛圣号,灭无量劫生死重罪

药师琉璃光如来,过去因地发了很多愿,主要是十二大愿...

【佛教词典】一趣道

【一趣道】 p0004   大毗婆沙论一百八十八卷八页云:...

【佛教词典】福德藏

(术语)观无量寿经所说定散之诸行也。此净土要门之方...

保持正念去面对一切

佛在世的时候,印度的西面有一个偏僻的民族叫卢舍那,...

全球十大垃圾食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十大垃圾食物: 一、...

佛法中的「勤俭宽和」

我书房墙壁上挂着一副勤俭宽和,是一位出家法师的墨宝...

刚念佛不久的人没助念,能往生西方吗

念佛是长是久,各人因缘善根有差异。但无论他念佛时间...

婚姻的美满之法

有一个女众结婚十年,她觉得生活一向挺安逸,挺好的,...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念头不受控制要怎么办

问: 我学佛很久了,可是还常常有各种各样的不好的念...

不说最后一句话

有位高傲的富婆,在一家非常昂贵的餐厅里,一直抱怨这...

无药可救的心梗病人为何奇迹生还

当内科住院医师第一年,有一夜,在加护病房值班时,急...

倓虚大师的出家因缘

一九一七年,我四十三岁,在营口开药铺,每天除看经外...

舍身济众的猕猴王

从前有一弥猴王,常与五百只猕猴一起游戏。当时正逢旱...

应该如何看待佛菩萨的感应

问: 在五戒的大妄语中,佛陀严禁弟子宣说过人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