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

容通法师  2020/05/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

随烦恼二十:不正知者,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

正知,在《广论》讲“时存正知”,就是说在吃饭的时候就知道在吃饭,托钵的时候就知道在托钵,念经就知道在念经,参禅就是在参禅,即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就是正知。

不正知则相反,吃饭的时候你在打妄想,托钵的时候你在看阳焰,这就是不正知,不正知就会毁犯。“于所观境,谬解为性”搞错了所观的境界就是不正知,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认认真真地做一件事情,把所有的心都放在这个上面,认真、正确地观察就是一种正确的人生。

如果你观察不住,或者观察错误了就属于不正知,那么就会障碍正知,就会犯那些轨则。

“毁犯业者,不正知者多毁犯故”因为认识的错误,比如对因果认识的错误,本来做了这个事情会有不好的后果,但是因为你不正知,你认为做了这个事情,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后果,甚至认为做了坏事可能还有好的后果,还会有更大的利益,人生观也好,世界观也好,伦理观也好,都出现错误。因为有错误的观念,他的行为必然会做错误的事情,障碍了正知,不正知者会毁犯很多事情。

“此法或云慧一分摄,是烦恼相应慧故。”有人说不正知是慧,但是这个慧不是正念的慧,而是与烦恼相应的染污的慧,因为你染污的慧来了,把正慧挤掉了。就像我们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个聪明也是一种慧,但是这个慧是染污的,邪恶的慧。

就像现在这些贪官谁的脑子笨啊?比我们一般人都聪明多了,转的又快心又黑,知道的东西又多,关键他的心用错了地方,这个慧是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的,离正路就更远,是与烦恼相应的慧。

“或云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知道的都是不正确的东西,痴心来了以后,痴心覆盖智慧,那么不正知就自然而然地来了,这就叫做不正知。

“有云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也就是说不正知是慧的一部分,又是痴的一部分,前二文只是各有侧重,忽略了其他的一方面,实际上两个都具有。我个人认为从根本上来讲是痴这方面更多一点,当然从慧的方面也存在。别境心所里有欲、胜解、念、定、慧,不要认为念就是好的,有可能是正念,也有可能是邪念,邪欲、邪胜解、邪定,有正也有邪,从这方面去分析慧心所也摄一部分。

我们还要说一说就是有些人看到别人修行,会认为这些人真傻,自己苦着自己,他对善法不能产生正确的认同,反而认为人生活在世间及时行乐,任由自己的性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就是最好的了。这就是什么呢?谬解为性,错误的见解产生错误的行为。

当然错误与不错误都是相对性的,善与恶,正与邪都是相对的概念,我们目前也要这么去理解,我们连相对的正和善都做不起来,怎么能最终超越达到绝待和绝对性的善和正呢?这是不可能的。

绝待是圣人的状态,我们不要去想,我们就从相对的善和正开始做起,不要去说什么应该不应该,什么不究竟,什么不圆满,基本的事情我们都做不好,不要去妄谈什么其他的事情。

所以说顿悟,但也要渐修,哪怕是六祖惠能大师也是一样的,顿悟了也要渐修。惠能大师悟道后也没有立刻去弘法,而是隐居在猎人堆里继续修行。

我们中国人喜欢简单,喜欢速成,有的时候又缺乏信心,所以就要有些鼓励的话:“佛离我们并不远,佛是觉悟的人而已,我们是不觉悟的佛而已,我们是迷中的佛,佛是觉悟的人。”

换个概念,好像我们跟佛的距离就拉近了。这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缺乏信心的表现。实际上我们跟佛差得很远很远,哪有这么容易的?大家一看这么不容易也懒得去修了,菩萨道那么漫长,没办法去修长远的菩提心,这就是缺乏堪能性。

好在还有净土法门,靠佛的力量让我们不再堕入轮回,在这里我们是度日如年,到了西方极乐净土就是度劫如日,那边的快乐和我们这边是日劫相倍。

现在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已经觉得很漫长了,和那边比起来一滴水的长度都没有。对于我们这些小蚂蚁来说一滴水都会淹死我们,但是对于巨龙、金翅鸟来说一展翅八万四千由旬,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可怜。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容通法师文章列表

僧人可以顶礼讲经的居士吗

问: 请问师父,现在有不少居士在讲经说法,其实大部分...

如何劝人改错

问: 团体里有人习气重,恐将影响新发意的菩提种子退...

一口十方饭,七世宰相福,一点都不吹牛

我给大家读一段,虚云长老说的话,跟大家共勉。说今生...

不原谅别人就是不原谅自己

一天,艾子乘船在海上漫游。天渐渐黑下来了,艾子将船...

印顺法师:由于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

不了解佛教的人,到寺里去看见礼佛、念经、拜忏、早晚...

学佛人必须远离这五种不正见

经典里面所开示的五种不正见,这五种不正见就是凡夫和...

给自己留些余地

《韩非子说林》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叫桓赫的雕...

【推荐】学佛第一要知见正

学佛第一要知见正,我们学佛为的什么?先把目标订正,...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犯邪淫而找不到工作

任何疾病,包括你的事业,找不着工作都是有因果的。...

以此三心而念,感应必至也

你现在要专心在一个上面,专心之后,力量就非常大。多...

一念的回光返照,就能够改变命运

为什么说,知道常住能够远离三恶道,我们举一个例子来...

如何获得佛法正见

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见作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

【佛教词典】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异名五字咒法。说五字文殊之...

【佛教词典】法琳(572—640)

法琳,俗姓陈,原籍颖川。他的远祖曾到襄阳做官,因之...

为什么大家见面都说「阿弥陀佛」

问: 为什么大家见面都说阿弥陀佛? 正如法师答: 阿...

站着被烧焦的鸟

1996年3月,一则极为感人的有关动物的新闻在全美播放:...

禅宗参话头法门疑情解析

参话头是千年来禅宗门下最重要法门,但随着禅宗的没落...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

佛为病比丘洗浴

佛陀时代,有一个国家名为贤提,当时有位年老比丘因长...

念佛为什么要兼修禅观

为什么念佛要兼修禅观?就是为了改变你的心态!因为你...

大安法师:如何拜《无量寿经》

问: 您在讲经当中,提到过做钝功夫,如拜《无量寿经...

对明天,我们永远没有安全感

我们凡夫呢?是生灭变化,虚伪无主。变化不可怕哦,生...

卅年精修 预知往生

上海何王氏者,本一无知无识之妇女耳。自二十九岁,得...

忆佛念佛必定见佛

若众心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体会生死,契合生死,利用生死

凡夫之心总是不断生灭,只是自己不曾察觉,也不会去注...

《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第三个结构段是谈《阿弥陀经》三种注疏的特点。 古圣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