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戒法是否允许重受

良因法师  2020/05/0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戒法是否允许重受

关于“重受”的问题:

▲《业疏》云:“若准《多论》,不得重受。”

在《萨婆多论》中,规定是不能重受的。如南传、藏传的系统,就认为不能重受,他们觉得这样没有意义,因为戒是定死的。

▲《业疏》云:“依《成实》、《四分》,俱开重受。故末利夫人第二第三重受五戒,即其证也。”

依假名宗的《成实论》;以及更重要的,由佛陀亲口宣说的《四分律》,都是开许重受的。

我们思维一个道理:前面所说戒体的概念。戒体是我们在登坛受戒时,因为心境相合,在阿赖耶识里面,所熏下的一个善种子。既然是阿赖耶识的种子,那么反复熏习,自然是没问题,甚至应该会更好。

就像我们的烦恼种子,为什么不去对治,它就会越来越厉害?因为不断地熏习嘛!既然种子会受熏习,戒体本身就是一个种子,它自然也是可以受熏习的。

那怎么熏习呢?

第一是护持这个戒体。当面对染污境界时,戒体会发挥出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我们就随顺它,不去造恶业。于是我们护戒的善行,就会反熏戒体的种子,使它的力量更强大,这是一种熏习的方法。

第二个熏习的方法,就是重新受戒。例如过去受戒不如法,或者受戒之后,没有好好护持,因此再也感觉不到身心中,有任何戒体的力量。这时就应当再次受戒,把戒体补强一下。

所以重受是允许的,而且是很好的。如果有因缘的话,我们可以再次于佛前重新发心受戒,来熏戒体的种子,增强它的力量。

后面接着引《四分律藏》的实例,来证明重受是可以开许的。在《四分律藏》中记载,佛陀为末利夫人作种种开示后,末利夫人听了很欢喜,就在佛前宣誓:“弟子从今以后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尽形寿受持五戒,为五戒优婆夷”,佛陀默许了。

佛陀又再为她说种种开示,末利夫人因为感动,所以又第二次、第三次在佛前宣誓:“我弟子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为五戒优婆夷,尽形寿受持。”佛陀也都默许了。

这就证明,五戒或者八关斋戒,乃至菩萨戒等,都一样是允许重受的。

弘一大师将上述内容,总结为下图。

戒法是否允许重受

《南山律在家备览-宗体篇》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良因法师文章列表

万里求戒的见月律师

读体律师(1601-1679年),号见月,世称见月律师,是明...

非时食戒十大益论

客问杜多子曰:吾闻杀、盗、淫、妄,名为性罪;饮酒昏...

大妄语的过失

大妄语跟小妄语的差别:同样是妄语,但是小妄语只是一...

五戒的精神与实质

一、五戒的精神与实质 从培养慈悲心的观点出发,佛陀希...

在寺院当义工,接受物品是否会犯戒

问: 道场分给师父们的水果、饮料等,师父们可以给居士...

在家居士持戒要持到什么程度

问: 请问我们在家居士持戒要到什么程度? 大安法师答...

如何做好临命终时的准备

从唯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我们知道唯识的整个生命的因...

佛教的五条基本戒律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不管出家在家都要遵守。菩萨戒...

【注音版】佛说四十二章经

(龙藏本)...

【注音版】僧伽吒经

僧伽吒经...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既然佛法能治病,为何法师还要求医问药

最近脚部做了个小手术,做完随手发了个朋友圈,一是告...

送接灶神的意义和仪规

一、送接灶神来历 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三日,是...

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人生的需求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二者必须兼顾...

在生命当中,每一件事情都有意义

破妄显真─妄想是很抽象的,我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大...

【佛教词典】有为界

【有为界】 p0542   法蕴足论九卷二十四页云:云何有...

【佛教词典】碱水喻经

(经名)佛说碱水喻经一卷。失译人名。举没于海水人乃...

净土法门是一条捷径,所证之果又非常胜妙

修行通途佛法,一定要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

【推荐】洪应明《菜根谭》下集

一、乐者不言  言者不乐 谈山林之乐者,未心真得山...

禅门公案:谁是知音

宋州(今湖北襄樊)广德周禅师,承继青原行思法系,是...

发财重要还是修学圣道重要呢

问: 现代人生活忙碌,有时觉得想要修持佛法,心有余而...

求地藏菩萨满愿的方法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现在未来...

散步有八大好处

1、散步能增强心脏功能,使心跳慢而有力。 2、散步能...

为何作恶多端,却仍能安享天年

人生的祸福善恶因果之间,没有另外一个做主的,就是所...

十恶五逆,都是因为这个贪心

我们要断除贪心,祖师大德作了一个偈子说:贪多业亦多...

感恩无需等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古话渐渐成了时...

如何用佛法来提高生活质量

第一个方法:以慈悲心来开启快乐的源泉。 很多时候,我...

佛最后一次教诲

在萨罗国的娑罗树林,佛对他的弟子,作了最后一次教诲...

如何观心呢

刚开始观心时,我们要在佛堂里把心静下来,你不能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