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出家需要有大福报吗

2020/05/2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出家需要有大福报吗

《明史 · 太祖本纪》里记载:“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大饥荒时出家为僧的事,在历史上那些战乱和灾疫时期,佛寺的确承担过一些救济功能,接纳一些孤苦无依之人出家,但这也是特殊时期的慈悲方便,在社会秩序正常的年代里,例如在唐朝佛教繁荣的时期里,并不是谁想出家都能行的,出家,是需要很大福报的。

在古代,出家为僧也有很多详细的要求。尤其是接收十方善信供养的十方丛林,具备坚定的信仰、相适应的修行能力,需要自身能精进修行甚至对外弘法,所以对于想要出家的人,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常见有如下这些:

一、年纪适当,能生活自理

这是指接受剃度时的年龄,太小则心性和信仰未定,还看不出是否堪为僧材,年龄太大很难适应佛门长时间的修行和劳作,寺院里医疗条件有限,身体上的障碍比较多。毕竟,出家绝不是养老,而是要精进修行,誓愿出离轮回的。

二、意志坚强,能吃苦耐劳

欲新出家者,先说苦事:谓一食、一住、一眠、少饮食、多学问,言能不?答:可者。方得受之。

三、父母允许

若有来求出家者,应先问父母许已,方与出家。若不先问与出家者,得越法罪。

四、没有犯边罪

曾受佛戒已(含白衣五戒八戒在内),于淫杀盗妄四重戒中,随犯一戒,即漂弃佛海边外,故名边罪。在现代社会里,还需要开具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等。

五、出家的动机纯正

为衣食利养混入僧团,盗听大僧说戒、羯磨、同僧法事,受人恭敬利养礼拜,名为贼住。

六、志向明确,信仰坚定

曾为外道来受具戒,后复入外道,今又重来出家受戒,此人志性不定,名为破内外道。非佛法器,佛不许度。

七、没有债务缠身

既然要出家,就应该先解决掉债务等经济上的纠葛,出家不能是对他人不负责任。作为出家人,更要敬畏因果,为逃避债主而出家,今生的欠账会变成未来世更大的”负债“。

八、不是承担社会重任的公职人员

不应度大臣出家,见来求请应须诘问,汝非王臣不,若不诘问与出家者,越法。

九、身体健康

身患严重疾病或是传染病的,服药依然不愈的,一般不接受剃度出家,可以去一些佛教安养院。

毕竟十方丛林里的出家人是受十方供养的,内修外弘为本分,否则更加虚耗自己的福报。若因重病而无法参与早晚课诵、出坡坐禅等必要功课,也要麻烦同修在病床前汤药伺候,耽误同修的修行。但若是出家后患病的,则不应驱出。

十、四肢健全,五官端正

出家人需具备威仪,言行举止都是世间人的榜样,所以有这一条要求。

其实,这些硬性规定到现在依然是适用的,同时还会设一个考察期,同时找到愿意接受出家的寺院和依止师。能够全部符合上面这些条件,已经需要很大的福报了。

父母同意  最难得的福报

出家最难过的大概就是“父母关”。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悉达多太子想要出家求道,他的父亲净饭王也是想尽各种方法阻拦,亲情最难舍,作为父母希望孩子按世俗标准工作、成家、生子,作为父母放下不对子女承欢膝下的执着,这些也是人之常情。

在现代普遍少子化甚至独生子女的社会中,如果能有缘投生在佛化家庭,如果能够拥有开明的父母,能够同意子女出家,那真的是几世修来的因缘和福报。

唐宣宗时有位宰相裴休,也是当时有名望的佛教居士,精通《华严》教旨与禅宗心要。他的儿子裴文德年纪轻轻就科举高中,被封为翰林学士。但当时有位皇子重病,按当时皇族的规矩,可以请人代皇子出家以培植福报。裴休便提出,由其子裴文德出家,既尽臣子之责,也可以籍此契机让儿子有修行佛法、解脱轮回的机缘,同时也了却他自己无法入佛门修行的遗憾。

裴休亲自送子入了沩山密印寺,并写下一篇《警策箴》送给儿子。裴休当然也有不舍,但他更了解出家修行的意义,所以在《警策箴》中谆谆嘱托,告诫儿子在佛门中要适应粗茶淡饭、粗布麻衣日子,看破“紫罗袍”与“黄金贵”这些世间荣华的虚浮,不要因自己的出身显贵而自大,“莫在空头争闲气”。

用心修道,精勤用功,礼拜如来,求得智慧,这也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若能如此,天龙护法都会欢喜赞叹。

这位裴文德出家后,法号“法海”,即是后来金山寺的开山祖师,但完全不是民间戏剧《白蛇传》中所描述的那样。

《警策箴》

汝及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莫容易。

烧香换水要殷勒,佛殿僧堂勤扫拭。

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明说处去。

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

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争闲气。

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

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

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

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

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

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

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

点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

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

除了福报 还需要智慧

就算上述条件都具备,想要成为合格的僧材,还要过佛学修养这一关。

首先,在正式出家前的考察期里,对言行举止、接人接物有一定的考察。同时,每天的早晚课诵、五堂功课也要用心学习,背诵五堂功课是出家之路的第一关。早晚上殿用功是否深入,梵呗学习是否用心,背诵经文还需要有相当高的专注力和古文阅读能力,这都是基本功(五堂功课包括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阿弥陀经、八十八佛大忏悔文、蒙山施食)。

如果报考佛学院,那更是需要苦读。且不说报考时的录取率,即使有幸进入了佛学院 ,一个学年就要学十几门课,除了最重要的那些佛教经典和禅修训练,也包括古汉语、历史、外语、书法等综合课程。还要准时参加早晚课诵,晚上要自修……佛学院的学僧都很少请假,即使生病也常常是坚持上课,因为落下几节,很可能就真的就跟不上了。

学僧功课

来体会一下学僧们的日常测验吧:

* 问答题 *

一、请简述惠能大师所说的佛性不二、定慧不二思想。

二、请分析唯识中阿赖耶识与《起信论》阿黎耶识的同异?

三、理解“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的道理。

四、请依《起信论》来分析自己的信心。

……

一方面,满足上面这些条件不容易,出家真的需要有很大的福报。

另一方面,既然出家,接受十方供养,更要做好内修外弘的佛弟子本分,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如果道心不坚、虚度时光,那就是对福报最大的浪费,对于所有想要出家的人来说,都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慧律法师《知足则幸福常存》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

五福的意义

一、五福的意义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

都说出家好,怎么个好法

佛说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鹄(鸿鹄)能远飞。 白衣虽...

出家人的袈裟为何如此殊胜

时值酷暑,不少居士来到寺院礼佛,稍一走动就会满头大...

布施

一个人听了因果布施的道理,对禅师说:等我有钱以后,...

千两黄金的福报

有一个青年,二十岁的时候,就因为没有饭吃而饿死了。...

福报大的人怎么厌离娑婆

有些人厌离娑婆有困难,为什么他对于厌离娑婆有困难?...

在十月怀胎中,为胎儿增福改业

胎教是非常重要的,而往往被忽视。从佛教的观点来看,...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注音版】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方广佛华严经(80卷)

大周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序 天册金轮圣神皇帝製 盖闻:...

大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槃经者,盖是法身之...

攀缘善法,本身也是一种轮回性

大乘佛法的修学,有两个重点:首先,我们刚开始是成就...

莲池大师论出家利益

【原文】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

《观无量寿佛经》大意

净土三经的高下 一提到声震东方佛土的净土宗,我们马...

感应道交的先决条件

在大乘佛法的内涵当中,讲到宇宙间有两种力量是特别的...

【佛教词典】近住律仪

【近住律仪】 p0819   杂集论八卷一页云:依止何等补...

【佛教词典】渐写

(杂语)为法施书法华经,有顿写渐写之式。以数日书之...

饱满的稻穗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经智慧圆融,更应含蓄谦虚,...

临命终恶业起现行的情况

「若行不善业者,当于尔时,受先所作诸不善业,所得不...

法门没有高下,成败只看你的发心

在佛门当中,蕅益大师提出了三个修学法门,你是持戒,...

莫让泥沙迷住眼

近日网上一则有趣而又发人深思的帖子,引起了网友的极...

星云大师《日常修行》

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里。修行离...

和尚与法师有什么异同

和尚在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

自己的一座佛堂

在路上遇到一位陌生人, 自称是我的读者, 他说: 听说林...

星云大师《临终祈愿文》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病了,病得很久,病得很重,我请...

五欲不能给人真正的快乐

五欲就是前面讲的财、色、名、食、睡,或者是色、声、...

劝人合作布施比单独布施功德大

《优婆塞戒经》摘录: 1、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

是否要祈求阿弥陀佛帮助驱除贪嗔痴

问: 是否能够在念佛号之前祈求阿弥陀佛佛光加持,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