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观照力是任何修行的一个根本法门

净界法师  2023/09/3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观照力是任何修行的一个根本法门

在大乘佛法当中把修行人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偏重心力的修学。有些人他平常修行不念佛的,他完全依靠自己的戒定慧来修学,这种情况——入道多辛苦,因为你要用你短暂的一生的修学来抗拒你多生多劫所留下的烦恼障和业障,你是很辛苦的。

第二个、偏重佛力的修学。净土宗很多人是完全仰仗他力,自己的妄想完全不加以调伏——修道多障碍。我们要很诚实地面对自己,这是很重要的。比方说,我们这个房间有一堆垃圾,如果我们不去扫它,这个垃圾是永远存在的,即便我们不想去看它,它还是存在,它不会自动消失掉。我们的颠倒妄想亦复如是。我们从无始劫打妄想打到现在,我们都不加以处理,它不会自己消失掉。

它也可能只是一时的缘缺不生,因为没有因缘的刺激,它暂时在一种种子位,但临命终的时候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们不对治烦恼、不对治我们的妄想,那它肯定是不断增长。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们没有创造一个让妄想消失的因缘,它就永远不会消失掉。世界上没有一个东西是没有因缘生起,也不可能有一个东西它自动会消失掉,不可能。生起跟消失都是有因缘的。

所以说我们一个人假设你只是念佛、不对治妄想,那表示你心中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念佛的力量,一个是对娑婆世界颠倒妄想的力量。你的心中一定两种力量都有,除非你是圣人转世。只要你是一个凡夫,你两种力量一定有。临终的时候真妄交攻,到底是谁出现就不知道了,你的生命充满了不确定。所以,完全仰仗他力的人你要好好地想一想,什么叫做“诸法因缘生”,这个你要想一想。我们一定要很务实地面对自己内心的世界,要很务实地面对。

第三个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这是最好的。我们一方面能够以心中的正念的理性的观照、空假中三观来调伏心中的颠倒想,一方面我们生起强烈的皈依的心、忆佛念佛,这样是事半功倍。末法时代,心力跟佛力的结合是最稳当的方法。提出这个观念的人包括宋朝永明大师、明朝的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他们都提出这样的概念:以圣道门做基础、以净土门为究竟,持戒为本、净土为归。

蕅益大师更提出了正助双行,以念佛为正行,以波罗蜜、戒定慧为助行,强调心力跟佛力的结合。净土宗它的作意力就是忆佛、念佛。忆佛,忆佛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要以《楞严经》的思想,我们在忆念佛应该是三种忆念:第一个忆念你的真如佛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必须修空观,你才能够跟妄想产生一种脱离的作用,所以忆念真如、破妄;第二个忆念弥陀;第三个忆念净土。忆念弥陀产生信心,忆念净土产生愿力。

念佛。念佛就是称念佛名,以音声为所缘境,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是偏重在专注力。但是净土宗的修行是以观照力引导专注力。没有一个法门是可以没有智慧观照的,没有一个,只要是大乘佛法。佛法根本思想跟外道差在哪里?外道也拜佛,也礼拜他们的神明,外道也做慈善事业,那么为什么外道的慈善事业不能称为波罗蜜,只有佛教的善法、我们的布施持戒才能叫波罗蜜?因为我们在修善法的心态跟他们的心态不一样。我们在佛堂扫地跟外道在扫地产生的功德是不同的。

在民国初年有一个文学大师叫林语堂,他带一个大学部的时候,他上英文的第一堂课,他拿了一个很大的手提包进去。大家以为今天上课要发很多资料,结果不是。他拿一大包带壳的花生。他说我们今天第一堂课不上课,大家吃花生。一个人发十几颗,大家坐在那儿吃花生。他说,我们很多人都吃过花生,但是我们不一定知道花生真实的味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缺乏吃花生的过程。他说你想把这种花生的味道吃出来,你要吃带壳的,剥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所以带大家慢慢把这个壳剥掉,然后一颗一颗地吃。诶,果然味道不一样。他讲完这个花生的道理以后,他说,学英文亦复如是,过程是很重要,你那一副用心、那一份虔诚的心是很重要。他又说,我不期望你们英文考试有多高,但是我们希望你们尽量能够来上课,过程是很重要。结果他上课,学生很少缺席,也带出很多的人才。

其实他这种过程的思想正合乎佛法的概念。佛法也是强调诸法因缘生。你看佛教讲因、缘、果、报,因缘是过程,果报是最后的结果。你们知道佛教是重视果报还是重视因缘?因缘,佛教是重视过程。同样一件事情,你用不同的因缘、用不同的心态,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同样一句佛号,你用颠倒妄想的心去念,跟你用空假中三观的智慧的观照来念,它所产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同一句佛号进入到不同的心中,它产生无量的差别,因为每一个人他心态准备不一样。所以,我们自己的理观会决定到底阿弥陀佛给你多少东西。

阿弥陀佛本身是一个平等的法性,他是一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但是他赐给众生的功德,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他可能给你一分的功德,他也可以释放出三分的功德,它也可能给你十分的功德。有些人念佛只有消消业障,有些人念佛除了消业障还增福报,有些人念佛的时候可以往生净土、成就佛道。这个跟阿弥陀佛没有关系,阿弥陀佛的心是平等的,是因为我们内心的准备不同,我们心中产生的观照力不同,所以产生的感应的力量是不一样的。我们要知道,观照力是任何修行的一个根本法门。

念佛,这个音声,其实它是枝末,所以蕅益大师很清楚地讲出来: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你念佛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坚定的愿力,那个佛号是个空壳子,那只是消你的业障、增长你的福报,如此而已。所以,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浅深。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教什么是根本法门、什么是枝末法门。事相的修学,只要是事相的,外在的因缘都是事相的、都是枝末的,你内心的状态、你的菩提心、你内心的观照力,这个永远是根本法门,这个是关键。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净界法师文章列表

慧律法师《做一个最没有用的人》

记得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组团去参访广钦...

自己救自己

有一个叫通一的比丘,禅修多年,不得要领,就去请示心...

胜利之道

从前,有一个青年在家人的帮助下开了一家客栈。由于青...

无论昼与夜,应常念佛陀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 无论昼与夜,彼常念佛陀。 ...

若说不能行,不名为智者

在法供养里面,如说修行这是根本,也可以说七种法供的...

许多人学佛很多年,连正知正见都搞不清楚

现在信佛的人这么多,出家人也不少。但是真正修持正道...

星云大师:为何要学习

学无止境!人生该学习的事情太多了,所以,生命本身即...

妙莲老和尚《出世间名利》

我们佛弟子要不要名利呢?当然要!不过世俗人是求世间...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佛说十善业道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娑竭罗龙宫,与八千大比丘众、三万...

【注音版】暮时课诵--单日

根据《灵岩山寺专修净土道场念诵仪规》(印光法师鉴定...

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重宗旨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须以三量...

戒为无上菩提本,修行应一门深入

佛教弟子,不消谈得。就是佛教徒,但因为善根浅薄的原...

没有吃素可以念咒吗

问: 我没有吃净口素,但念咒的时候,念净口业真言可以...

如何得到佛法的正见

佛教各乘各宗都把得到正见作为修行最重要的前提。如《...

【佛教词典】五千上慢

(杂语)有五千比丘怀增上慢之心,释迦将说法华经,彼...

【佛教词典】信分

信者,信受。一切佛法,起原于信。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

蹲下去是为了跳得更高

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一步海阔天空。 当身处逆缘时,我们...

圣严法师《慈悲是为了保护自己》

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抗拒诱惑。但...

谦虚十要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外貌。外貌乃内心之窗;心有所思,...

佛法的藏、通、别、圆四教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佛法的内容分成藏、通、别、圆四教...

西方路遥如何能至

问: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凡夫劣弱,云何可到。 答:为...

为什么要求生净土

为什么要求生净土?第一,人身难得,要求究竟的解脱。...

素食,就是不做饿死他人的帮凶

哈佛营养学家梅尔指出:如果美国肉类生产降低百分之十...

答非所问

世间各行各业,各人有各人的智识和经验,智识有累代传...

对善人你要亲近,对恶人要远避

对善人你要亲近,对恶人要远避。善人、恶人就是吉、凶...

昌臻法师《以戒为师》

结夏安居是佛陀传下来的,利用夏季三个月时间,不外出...

好人天照应!但行好事,自有前程

大约十年前,父母开始信佛,他们不是那种只知道烧香求...

净界法师:五浊恶世

娑婆国土的特色,这个地方讲出一个相貌叫五浊恶世,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