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行菩萨道的条件

妙境法师  2024/12/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行菩萨道的条件

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

“无隐慈”,隐是隐伏,隐藏在里边,没有显现出来,那叫做隐。什么是隐藏的呢?譬如说《妙法莲华经》,说这个莲华。莲华原来是从莲藕慢慢生出来,从水面上长出来,它原来在淤泥里边隐藏着,后来长出来了,就是不隐了。

在佛法本身上说,不管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法性的真理都是有的──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色声香味触法不可得,阿罗汉不可得、乃至佛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的毕竟空的法性,在我们凡夫的地位来说,就是没有显现出来,我们不认识这个不可得的境界;我们用嘴说──从经论上学习来了,“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空、这是空──其实这都不是的,这用嘴说的都不是!非要成就根本的无分别智,这个法性的真理才显现出来!我们用嘴说这都不是的,这是个方便而已,就是“隐”。

所以在凡夫的时代,法性的真理隐藏在色受想行识里面、隐藏在眼耳鼻舌身意里面,简单的说,就隐藏在我们这一念分别心里边、没有显现出来。“行无隐慈”,就是我们要用功修行,把这个莲华在淤泥里面生出来了、微妙香洁的境界;就是要观察这一念心(观察这色受想行识、观察眼耳鼻舌身意,观一切法──主要就是观察这一念心),从这一念心里面显现出来毕竟空的真理──诸法如。“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这个诸法如就是法性的真理,把它显现出来,显现出来就叫“无隐”。显现出来以后,这是圣人的境界,这时候由清净的如的境界去利益众生,叫做“行无隐慈”。当然这一定要是圣人才可以。

“行无隐慈”,怎么样才叫“行无隐慈”呢?“直心清净故”。“直心”就是无分别智慧,无分别智慧契合了法性的真理,心是清净的;不与法性真理相应,就不能清净。所以“行无隐慈,直心清净故”。这样说,这一定是要入圣位以后、到佛的境界才可以。

或者不这样解释,那么怎么解释呢?就说我们修行人,我们在凡位的人当然没有断烦恼,烦恼有时候就会动,心就不清净,内心里面有垢。这个垢,在我们肉眼的凡夫来说,看不见,别人看不见你心里面的事情,这就是“隐”;但是发菩提心的菩萨,不可以隐,“我心里面有垢,我马上要用清净的智慧把它弄清净”,要发心忏悔,要清净它。不可以隐、保留在那里、隐藏在那里──你们都不知道嘛,我心里面有贪瞋痴,你们不知道,还保留在那里,不解决它、不把它排除出去,这是不对的。

所以这个“隐”这样讲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隐藏在那里,一个是保留在那里,就是隐。“行无隐慈”,不可以隐,我心里面有垢的时候,不要说是身口上有垢,就是心里面有垢也不可以隐藏,赶快要把它忏悔清净,或者用止观的办法对治它、叫它清净。“直心清净故”,就是实实在在的,“直心”在这里也可以说是实心,没有谄曲,真实不虚,要把内心的垢清除,使令心清净,要这样子行慈悲、慈爱众生。这样讲也可以。

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前面说“行无隐慈”是约法性理说,现在“行深心慈”是约心说,所以这里面有三样事,我们简单的说有三样事:一个是法性理;一个是心,有明了性的心;第三个就是无分别的智慧。这无分别的智慧与法性理相应了,智慧是心所,有心所一定是有心王的,所以这个地方是约心说。

“行深心慈”:如果你没能够见到法性理的时候,这个心就是很浮浅的,就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虽然也可以发好心肠、慈念众生,但是那是不理想的。所以要“行深心慈”,心能够深入法性理。“无杂行故”,深入法性理的时候,就没有垢杂染在心里面、掺杂在心里面了,没有垢。

前面说“直心清净”是对“爱”染说;这个地方“无杂行故”可以对那个“我”。有爱烦恼,还有一个见烦恼,见烦恼就是我,执著有我。譬如说我们也没有贪心、也没有瞋心,也是发好心度化众生,但是里边有我见,夹杂我见在里边,就是:“我能做这件事,这个人是我度化的”,你有这样的想法就是“杂”,叫做“杂行”。你这个功德行有我见的夹杂,就变成有漏的善法,就不是无漏的,那也就不是“深”心。“无杂行故”,没有那个我的间杂的时候──无我,那就叫做“深心慈”。你能无我,就见到无我的真理了,所以“行深心慈,无杂行故”。

行无诳慈,不虚假故;

不要虚诳,不要欺诳人,那就是没有虚假。我们凡夫的佛教/徒发菩提心,努力地去弘扬佛法、教化众生,也可以勉强地做到不要欺诳人、和人说真实话。若是真实的来说这件事,还是要入圣位,圣人没有烦恼,他是真实不欺诳,“不虚假故”。

行安乐慈,令得佛乐故;

前边说这个慈、那个慈,这最后这一句是约目的来说──不管是怎么样行慈,目的都是令一切众生得无上菩提、得佛的法乐,令一切众生得佛乐的。我头几天也说过,我们用佛法来教化众生,目的要使令众生得佛乐,或者是用其他的行为去利益众生,目的也是令得佛乐,这是约目的来说;如果说我们没有这样的回向,不回向无上菩提的话,那就不符合菩萨道的条件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如何帮助更多的众生离苦得乐

问: 弟子目前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也想尽自己所能为佛教...

一切众生皆得度脱之道

靠自力修行,我们解决不了见惑思惑的问题。没有遇到出...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的

你没有发菩提心,悟不了,为什么? 你连这个娑婆世界的...

【佛学漫画】佛陀本生故事——舍身饲虎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的修...

佛度六师现神通

昔日佛在王舍国竹林精舍,广受君民尊敬供养,因此引起...

世间荣华富贵,哪比得上菩提大道

原文: 昔人有言。虽有驷马以先拱璧。不如坐进此道。予...

念佛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啊?诸位可以想一个问题:如果你...

把这两个放进去,这个佛号就不可思议

你不修空观,除非你保证:我临终的时候,没有太多相状...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摩伽陀国波沙山(孤绝山也)过去诸...

【注音版】楞严经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佛说出家功德经

佛说出家功德经...

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

学佛先克己慎独

慎独出于《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

通过什么表现才知自己在修行上走对路了

问: 师父,通过什么表现能知道自己在修行上走对路了...

黄豆的十种保健功效

黄豆享有豆中之王的美称,每天吃点黄豆、豆制品或喝杯...

放生条件不具足,有哪些方式可替代呢

如果没有放生的条件,有哪些替代放生的方式? 如果没有...

【佛教词典】白毛卧具戒开缘

亦名:白毛三衣戒开缘 含注戒本·三十舍堕法:“不犯者...

【佛教词典】漏

【漏】 漏者流注漏泄之意,是烦恼的异称,所以烦恼灭尽...

星云大师《福报哪里来》

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人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辛苦,心中就认为...

佛法的重点在于智慧的观照

正确听闻佛法的三要素:专心、信心、恭敬心。 龙树菩萨...

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这里要辨识几个概念:什么叫善根?什么叫福德?菩提正...

果真法师:心念转变病就能痊愈

科学日新月异,医学也随之不断进步,而人类的疾病却相...

老母亲学佛康复的故事

母亲今年已经八十三岁高龄了,虽然五年前的一场劫难彻...

老年人应追求的五种境界

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社会,我也是老年人了,不免经常...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

当善良遇到狡诈凶残 它们灭绝揭示人性黑暗

编者按: 蒙上马的眼睛推下悬崖,仅仅为了自己的影视作...

如何择法择师

问: 如何择法择师? 智慧法师答: 《瑜伽师地论》里...

如何看待算命一说

问: 一个人的生辰八字给两个会算命的居士算,却算出...

地藏菩萨救护众生的故事

关于地藏菩萨的种种殊胜功德,我们从《大方广十轮经》...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