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惟贤法师:佛教不是脱离现实

惟贤法师  2011/06/2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佛陀出家的原因

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世尊为什么出家?一般人都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

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加,无常变化,因此生起厌离心、出离心,寻求解脱之道。

2、树下观农:当农夫拿犁头把泥巴犁起来的时候,蚯蚓被翻出地面,在地上翻滚,树上的飞鸟马上跑去啄食。世尊生起悲心,他看到人生现实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也就是现在所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状况,众生都在痛苦之中,痛苦不堪。再加上世尊对于当时印度的等级制度,也非常不满,印度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婆罗门等级最高,掌握神权;刹帝利拥有政治权力;吠舍属工商阶层;首陀罗相当于贱民,连贵族衣服都不敢踏,受压迫,受歧视。世尊本人诞生于王族,他同情平民,认为这种制度不平等,不自由。面对现实,觉得生老病死,一切无常,生起厌离心。

“树下观农”以及印度社会的不平等制度,使他生起大悲心。厌离心和大悲心是学佛的中心思想。从解脱行到菩萨行的中心思想就是出离心和大悲心,也叫广大心,也叫菩提心。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原因。世尊出家的根性和智慧与众不同,是很有智慧、很有根性的。

我们现在大多数人认为出家是因为婚姻、生活贫穷等问题,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要认识出家的意义,就要看世尊出家的原因。后来的弟子出家就是学习释迦牟尼佛,常随佛学嘛,是根据这个主因,而不是因为婚姻、贫穷等问题来出家,不是那回事,那些都是错误的观点。释迦牟尼佛面对现实既有出离心,又有大悲心,要解决现实问题,广度众生,这是世尊之所证。

(二)世尊之所传

世尊由根本智证空,由后得智观缘起,之后,建立经教,有三藏十二部教典、八万四千法门。

当世尊在菩提树下静坐成道,夜睹天上明星而成正觉,悟得诸法实相,说了几句话:“奇哉,大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种智,皆自具足”。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来的真如境界,法性境界,实相境界,一切众生都有。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平等。佛是已成佛,众生是未成佛。法华会上,常不轻菩萨见了人就拜,别人骂他他还拜,别人打他,他跑得远远的,还拜,他说:“汝等皆当作佛,我不敢轻慢汝等。”他拜的是佛,为什么呢?众生是未来佛,他尊重。众生平等,佛性平等,就这个意思。佛法不分什么男女、大小、尊卑、贵贱,佛性平等,众生平等,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那么在《法华经》上是这样讲的: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为什么出世?是个大事因缘,就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所证得的境界:诸法实相。也就是佛所讲的真现实的道理,使大家都要知道,大家都要有这个智慧。为了这个大因缘而出现于世,这是一个公案。

另一个公案,就是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供奉金色钵罗花,佛得到花后,拈花示众,大众默然不知所得。此时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于是当众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与摩诃迦叶。”

这是个禅宗公案,正法眼藏、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是个什么法门呢?就是宣示在现实中的诸法实相,缘起性空的道理。诸法缘起,当体即空。这就是佛传的心印法,由迦叶尊者在西天传到二十八祖,二十八祖即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到中国来,说过一句话:我到中国来只是为了找一个不受别人迷惑的人、一个真实有智慧的人、一个可传法的人。后来达摩传法给二祖慧可,并一直代代相传至六祖慧能,此时禅法在中国就盛行了,成为中国八大宗派之一:禅宗。

禅宗的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且在平常生活中就可以参禅,就可以悟道。行住坐卧,搬柴运水,都可以行道,都可以对现实的真理,以平常心悟道,不脱离生活,不脱离现实,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安详寂静。人到此境界就能智慧提高,就可以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社会、国家,所以禅学现在流行海内外。

以上所讲都是世尊所传,传的什么?宗下是他传的,教下也是他传的。宗下,是禅宗所讲的,参空,见真如;教下,就是讲的教义、缘起。而这个宗下、教下都是面对现实而言的,不是说离开现实而说的,不是一般人所误会的以为佛法是玄学,是空洞的,不是那么一回事。所以它不同于普通的哲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惟贤法师文章列表

学佛之通病

初学佛人,易犯种种过失,成为修学路上较大障碍,自己...

【推荐】慧律法师《死亡的艺术》

前言 好生恶死乃人之常情。多数的人忌讳谈死,殊不知...

为什么有些学佛人越学越不顺

问: 为什么同样都是在学佛,有的人越学越不顺心,有...

圣严法师《信佛学法敬僧》

「佛」,是觉悟的意思;也是指大彻大悟、自觉又能觉他...

佛像是否要开光才会灵验?

佛像落成后,择日致礼而供奉之,谓之开光。亦曰开眼,...

佛教的特色与教育

(一)佛教的特色 普通的理解,佛教是一种宗教,有其...

圆满人身的修养

一、做正信的学佛人 既然我们大家学佛,我们要明白,...

念珠的由来

佛陀驻锡在灵鹫山说法的时候,附近有一个弱小的国家,...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天台止观有四本:一曰《圆顿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净土宗的杂修与圆修有什么区别呢

问: 请问法师,专修净土的人在做早晚课的时候可以加念...

末法时代是怎么回事

问: 末法年代是怎么回事? 成刚法师答: 佛说正法五...

无心才能心安

最近广钦老和尚一百零五岁诞辰,朋友找我去演讲,谈谈...

人要自己行走才会真正成长

朋友老丁送儿子去省城上大学,按理说要第二天才能回来...

【佛教词典】三颠倒

一、想颠倒,思想上的颠倒错误,亦即妄想;   二、见...

【佛教词典】舍根

谓顺舍触所生身舍心舍。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摄。是...

净界法师:瑜伽菩萨戒本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们...

佛教素食观对于改善生态的巨大价值

佛教素食观的核心内涵 佛教从慈悲观念及业报轮回思想出...

修空观的人要空掉什么

问: 师父讲到我们要修空观,不要住在外来的空上,在具...

人生的目标该如何设定

设定目标当中有二个内容:第一个是自利的功德,第二个...

命运只是因果报应的日程表而已

我们时时处处都在受果报,时时处处又不断在种因、在结...

是否要祈求阿弥陀佛帮助驱除贪嗔痴

问: 是否能够在念佛号之前祈求阿弥陀佛佛光加持,帮...

化解夫妻冲突和矛盾的技巧

夫妻之间经常有些小冲突和矛盾,这再正常不过了,关键...

宏海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第一讲) 前言: 佛法的流传,主要是要有人来讲,有...

人有福德,鬼神护佑

《印祖文钞》提到过一个公案:有一位梦庵居士,谈当地...

有什么可嗔的

经文: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

少说与多说

少说抱怨的话,多说宽容的话,抱怨带来记恨,宽容乃是...

你听到佛号会生起什么想法

我经常问很多的念佛人──你听到佛号的时候,你生起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