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以忍来圆满人生

见琛法师  2011/09/1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圆满人际关系的良方

“忍辱”,是良药,但是苦口。能忍的人,走到那,都是海阔天空;不能忍的人,去到那,都是对立冲突,最后受伤的一定是自己。就如平常在报章上看到的社会新闻,总是有人因一时的冲动、控制不了脾气,而酿成杀人放火的大祸,造成生命中无法弥补的遗憾。忍,不仅要忍自己及他人的情绪,还要忍外在种种的欲境的诱惑,譬如女色、横财……。因为能忍,所以,时时能清楚明白自己的角色分际,人际互动关系就能圆融,人格、行事也就不会偏斜。

何谓忍辱

何谓“忍辱”?忍辱可分为“生忍”和“法忍”。“生忍”就是无论众生以何种方法污辱毁訾、恶心加害于己,都能忍心不动;不因众生对自己的恭敬供养而心生贪著、我慢。“法忍”则是对于心中的习气烦恼,譬如贪、嗔、痴、慢、疑,以及外在的天灾人祸等境界,能够不起心动念。简言之,就是不论顺逆境,不论是内在的烦恼或外在的灾祸都要忍。

“忍”能成就世出世间的事业

《佛遗教经》中提到:“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虽然不是事上、有形有相的苦行,但却是心念上的苦行。因为,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以及想法,也有不同的情绪,所以,往往会因意见相左而产生摩擦,此时,就必须学习忍耐。如果每个人都放纵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团体就不能和合。因此,每个人要先退一步,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再从中沟通讨论,就能够作全盘、客观的考量,进而达成共识,使得团体的运作更有效率。能够忍,就有充分的时间、足够的弹性让自己调整脚步、想法,就不会一时冲动,做出不该做的事。因为忍,而成就宽阔的胸襟、豁达知足的个性,让自己广结善缘。

所以,就世间人而言,忍可成就健全的人格、圆满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乃至于因为少恼少怒,可以增进色身的健康。进一步,促进社会祥和,提高国民心灵素质。

对修行人而言,“忍”更是转凡成圣的关键。修行人要忍财、色、名、食、睡的诱惑,要忍下对色、声、香、味、触、法的贪爱,要忍种种尘境所带来的考验。因为修行,为的就是要修正自己的心念及行为,进而达到解脱生死、出离轮回。由于以往对于六尘境界没有正确认知,不知是因缘和合所生、缘起性空,所以在当中起种种分别、执著,因而造作恶业,种下生死轮回的因,在六道中流转不已,枉受苦报。现在知道内心外境的真相,就要忍心不动,安然面对。所以忍是修行的初步,能成就定力、戒行、智慧及福德,亦是圆满修行的资粮。在《大智度论》中提到:“行生忍故,一切众生中发慈悲心,灭无量劫罪,得无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诸法无明,得无量智慧。”又《杂宝藏经》也提到:“若人行忍,则有五德:一、无恨,二、无诃,三、众人爱,四、有好名,五、生善道。”

佛陀时代,有一位比丘及一位小沙弥,因对佛陀所教的教法看法不一,而发生了口角,小沙弥便诃斥比丘。比丘回到房中,心中恨意难消,过了不久即病发往生,并投生为一条毒蛇,找到小沙弥欲报前世之恨。佛陀知道此事,希望两人能解冤释结,于是,来到小沙弥的住处为其说法,教导沙弥修观想,向比丘顶礼忏悔;佛接著又为毒蛇说法:“汝于我所,已修净行,合生天上,由嗔火所烧,今作毒蛇。汝应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蛇听闻佛陀开示后,心开意解,马上命终,投生天道。

所以,修行人对于自己的起心动念,要时时保持觉察、觉照,难忍能忍、难行能行。如此,才能清净三业,圆满福慧。

修习忍辱,假方便以达究竟

初初修习“忍辱”时,因要与自己的习气背道而驰,心中一定会有百般的难受,能够勉强自己忍下来,这就是“伏忍”;忍了一次,二次……久而久之,就能驾驭自己的习气、烦恼,对逆境、顺境都能甘心甘受,这就是达到“柔顺忍”的境界;若自己能够进一步保持不动的心,不落入是非善恶的相对境界,契悟到诸法实相,这念心安住在不生不灭,就是成就“无生法忍”;更进一步契入佛果,达到究竟寂灭的境界,就是“寂灭忍”。

所以为从伏忍、柔顺忍、无生忍到达寂灭忍,需有种种前方便,来调伏己心。例如《摄论》云:“由观五义,以灭嗔恚:一、观一切众生,无始以来,于我有恩。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三、观唯法,无有众生,何者能损所损;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加之以苦;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欲生损害。”在无量劫的轮回中,现今在我身边的人,都曾是我过去的亲眷,怎忍与之计较乃至加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一切顺遂,无奈事与愿违,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每个人都在苦中打转,又何忍再加之以苦。藉著思惟佛法的道理,提示自己要行忍辱;更进一步,忆念生死轮回之苦,自当能忍色、忍欲、忍贪、嗔、痴等种种恶念恶行,并进而修习梵行。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时,就是因为能常行布施不吝惜,守禁戒而不破,修忍辱而不生忿怒,深入禅定,如大高山安住,因而感得三十二相之足下安平相。(谓足下平坦而善安住,如箱底之平正而无高下,设地有高低,随其高低密触地上,其间无一针一发之可容。此相表佛之慈悲平等,不论菩萨或逆罪者,皆怜悯引导利益之德。)

忍辱乃是大丈夫之行

《佛遗教经》言:“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由是可知,忍辱并非懦弱;能够忍辱,调伏自己习气者,才是真正知因识果、明是非的大丈夫。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

不急不急,安全第一;不急不急,礼让第一;不急不急,...

人生的四不与四有

人生要有什么,不要有什么?佛教的五戒约束我们,不要...

【推荐】我们并没有比别人高多少

修慈悲忍辱的善行。瞋恚心有两种人,一种是放逸的人,...

逆境要忍,顺境更要忍

现代人往往火气很大,因此整个社会总是弥漫著一股暴戾...

星云大师《四种忍》

人间最大的力量不是枪炮、子弹,不是拳头、武力,人间...

再问你一遍,到此作甚?

我们中国大乘佛教,说起来佛弟子有几千万甚至上亿,可...

【推荐】星云大师《现代青年应有的人生观》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今天,我所要讲的是现代青年应...

如何才能活得坦荡

假如说,一个人过于放纵自己的欲望,以至于没有约束自...

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所说经(一名不可思议解脱上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

瑜伽师地论(100卷)

瑜伽师地论卷第一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闍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十恶五逆,都是因为这个贪心

我们要断除贪心,祖师大德作了一个偈子说:贪多业亦多...

为何用大地来形容十地菩萨的内心世界

十地言地者,具足三义:一、能生万物;二、住持不动;...

业力是如何形成果报的

业有三块,我们看这个附表。 我们先看左上角有一个业...

随时随地怀一颗善良柔软的心

闲来无事,网上漫步,看见一则小故事让我感动不已。一...

【佛教词典】出家作法

指有关出家受戒之作法。世尊以来即有关于出家受戒之规...

【佛教词典】佛家

(术语)佛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孝养父母的果报是怎样的

佛经上讲,孝养众生,孝亲是为自己培植福报最快的方法...

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相不相同

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一样,还是不一样? 你不能说一样...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

文钞原文: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

圣严法师《什么都有,独缺快乐》

有位女士说她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快乐,感觉缺少一些自...

佛教提不提倡吃三净肉呢

何为三净肉,三净肉即三种清净的肉: 一、不见,我眼...

念佛为什么要兼修禅观

为什么念佛要兼修禅观?就是为了改变你的心态!因为你...

与敌人做朋友

曾看过一则故事,美国的林肯总统在选举前,到参议院演...

经常梦见鬼神或已故的亲人是怎么回事

佛在《地藏经》中说,如果未来世诸众生等,或者在梦中...

【推荐】以平常心来看待祸福

有句话:否定加否定等于肯定。此所谓:泰极否来。阴盛...

鬼神的福报也各不相同

问: 佛教说是无神论者,但是有因果,受人天果报,那...

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己

九华山有尊肉身菩萨大兴和尚,生前很疯癫,常常给人治...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

【念佛一法,约有四种。所谓持名、观像、观想、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