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供灯的四种清净功德

继平  2011/12/2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供灯的四种清净功德

灯是佛教中的六种供养具之一。灯在佛教中代表智慧,因此,很多寺院每逢文殊菩萨圣诞日,都会举行盛大的供灯法会,以祈求文殊菩萨慈力加被,予供灯者以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佛教信徒常称灯为智慧灯。以灯供佛及塔寺,不仅能够表达对佛菩萨的虔诚之心,同时还能够获得四种清净功德。

佛陀在《施灯功德经》中,向舍利弗介绍了以灯供养佛塔所得的四种功德。经云:“复次,舍利弗,若有众生以灯明供养佛塔得四种清净。何等为四?一者身业清净,二者口业清净,三者意业清净,四者善友清净。”

佛陀认为,以灯明供佛及塔寺能够分别得到身业清净、口业清净、意业清净和善友清净的果报。下面对这四种清净功德分述如下:

身业清净

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果有众生以各种灯供养佛塔,能够得到身业清净的善报。佛陀在经中还对身业清净作了详尽的介绍。经云:

“舍利弗,云何得于身业清净?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彼彼生处,远离杀生无杀害意,亦常远离偷盗、邪淫。于己妻所尚不邪行,况余人妻?亦不饮酒放逸自纵,不以刀杖及余苦具加逼众生,离不善法及诸恶业。舍利弗,远离是等,是名身业清净。”

佛陀对舍利弗说,如果有人以灯供佛塔,他就能够远离杀生的罪过。不仅不会去杀生,而且连杀生的意念也不会有。至于偷盗、邪淫之类的恶业,就更不会去犯了。供灯之人,对于自己的妻子非常尊重,不会有任何有违戒条的邪行,更不用说对别人的妻子了。在五戒中,酒是最能乱性的东西。有很多人因为饮酒而同时犯了其他四种戒条。有则佛教故事说:一个中年男子,一次喝了酒,见到邻居家的一只公鸡来到他家,他便将公鸡宰杀吃了。邻居家的妇女来他家寻找自己的公鸡,男子谎说没见到。他见妇女有几分姿色,便强行将其奸污。这个男子就是因为饮酒,同时犯了五戒。可见饮酒的危害之严重。而对于供灯的人来说,他就能因供灯的功德,不饮酒放纵自己,更不会去造作各种杀生的恶业。

佛陀在身业清净中,以五戒中除不妄语戒之外的四戒为例,告诉舍利弗,供灯之人不会造作这四种恶业,从而得到身业清净。

口业清净

中国古谚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往今来有很多人因为不注意守护口业,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有的甚至是遭致杀身之祸。历史上的杨修之死,不仅是因为他自耍小聪明,而且是他信口开河所造成。

在佛门五戒中,佛陀更将口业清净作为重要的戒条,警醒佛弟子守护。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如果在细微处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犯下口业。但是对于那些以灯供养佛塔的人来说,他们就能因供养佛塔的功德,得以口业清净。

佛在《施灯功德经》中说:

“舍利弗。云何口业清净?是人世世常不妄语,若不见闻终不妄说,若见若闻合时咨问然后乃语,为利自他不作异说。设若有人教令妄语,为护实语终不妄言,不以此语向彼人说,不持彼事向此人道,二朋先坏不令增长,有所发言能善和诤。若痛心语、若粗语、若苦恶语、不喜语、不乐语、不爱语、不入心语、恼他语、结怨语,悉皆远离。有所发言,润语、软语、意乐语、不粗语、悦耳语、美妙语、入心语、多人爱语、多人乐语、可爱语、可乐语、能除怨语,恒作如是种种美妙语。复离绮语,不作异想异语,不作异印异期覆障实事,不烦广说,不非时语,恒究竟语。舍利弗,如是远离不清净口业,成就清净口业。舍利弗,是名口业清净。”

佛陀认为,供灯之人,生生世世都不会妄语。他对于所说出的话,如果没有亲眼见到,亲自听到,不会妄说。即使亲见的事物,他也要经过核实后才发表言论。假使有人让他妄语,他为了坚持事实绝对不说,更不会搬弄是非,破坏团结。他所说的话都是能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些人不欢喜的话、粗话、脏话、使人怨恨的话,他绝对不会去说。他所说的话都是温润柔软,悦耳美妙,人所爱乐。供灯之人从来不会说各种绮语,异想之语,常常远离各种不清净的口业,常得口业清净。

意业清净

佛教常劝佛弟子要做到三业清净。在三业中,意业是其中最重要的。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所造作的身业和口业都是由于造作意业而引起的。在意业中,贪瞋痴三毒是人经常犯的。作为一个凡夫俗子,很多人都会见财起意,见人比自己优秀心怀怨恨,心中常会有各种愚痴之念生起。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见到的因为贪瞋痴而引起的祸患不胜枚举。

对一般人来说,若要做到意业清净实在是难上加难。而佛陀告诉舍利弗,如果有人能以灯明供养佛塔,他便能远离贪瞋痴的困扰,从而做到意业清净。

佛陀在经中说:

“舍利弗,云何意业清净?于他所有珍宝资财,不起贪着,不起瞋心,远离害心,又离邪见无诸恶见。舍利弗,远离是等,是名意业清净。”

佛陀对舍利弗介绍了供灯之人如何做到意业清净。佛说,供灯之人,对于别人所拥有的珍宝不起贪心,也不会有瞋恨之心,更不会有害人之心。这些人在平日生活中,不会产生各种邪见,也不会有罪恶的念头。因为远离这些恶念,他们就能得到意业清净。

善友清净

在佛教中,佛陀非常重视修行之人结交善友。并认为善友对一个人有诸多善的影响。但是,在生活中,其实很难遇到几个真正的善友,很多人与人交往都是怀着各种不同的目的。佛陀认为,供灯之人能够得到善友清净的果报。

佛在《施灯功德经》中说:

“舍利弗,云何得善友清净?若诸善友远离妄语,亦不饮酒,离诸粗犷,调伏正见,往诣其所亲近咨受,又诣诸佛、菩萨、缘觉、声闻等所,亲近供养咨受未闻。舍利弗,是名第四善友清净。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支提施灯明已,得如是等四种清净。”

佛陀认为,供灯之人由于以灯供养佛寺的功德,能够得到善友清净的善报。这种善友清净表现在:善友能够远离各种妄语,不饮酒,言行举止文雅不粗俗。善友常怀有正见,经常会向朋友请教,以便增长自己的见识和人品。善友还会以虔诚的心亲近供养诸佛菩萨,虚心向他们请教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

由以上论述可见,怀着虔诚的心,以灯供养佛及塔寺的人能够得到四种清净功德。因此,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一方面要读诵经典,禅坐修行,另一方面还要以灯明等供养具来供养佛及塔寺,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功德。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我们找到了最可依靠的力量

当我们执持这个名号的时候,我们要有一种认知,要有一...

贫女一灯福报无尽

在《阿阇世王授决经》中,记载一段贫女布施一灯,得佛...

向地藏菩萨求人天福报,还怕得不到吗

【欲修无上菩提者,乃至出离三界苦,是人既发大悲心,...

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五个好处

念佛,乃种植善根福德因缘,其功德不可思议。今天能来...

一念虔诚 因小果大

有一回,佛陀来到全是婆罗门种的一个国城。城主听说佛...

出家真正的利益在哪里

原文: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

诵持楞严咒者是植种大善根之人

楞严咒是佛顶光明聚集,化身如来所说的神咒,因而极具...

相信了弥陀的功德,才能把名号执持住

相信了阿弥陀佛的名号的功德,他才会去执持啊!执就是...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亦名「集诸佛大功德山」) 尔时喜王...

在家菩萨戒本

在家菩萨戒本(六重二十八轻读诵仪轨) 香赞 炉香乍热...

佛说无量寿佛名号利益大事因缘经

我闻如是: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卷第一 佛在王舍国灵鹫山中,与...

魔障出现的原因及对治

昨天我们讲了修行中会出现的魔障。所谓的魔就是障碍,...

八风的考验

俗语说:动则生风,这即是风的来源。在修行中,常提到...

一个人的道德很深,名声一定就会长久

我们要谦下,实际谦下里面就包含着理解、包容、同情。...

如法放生需要遵循的行为原则

放生是指解救处于生命危险和恐惧之中的众生,使它们免...

【佛教词典】山琦

(Sanchi)梵名 ?ānti。位于中印度波巴勒侯国(Bhopa...

【佛教词典】鬼婆

(譬喻)唐则天之譃名也。说郛三十四譃名录曰:鬼婆者...

吉凶谁来定

人到了迷惘的时候,就会想要算命卜卦,求神问路。签条...

做人的三大忠告

一对新婚夫妇生活贫困,一天,丈夫对妻子说:亲爱的,...

天地广阔,不要画地自限

天地广阔,人不能只想着自己占有一席之地而自寻烦恼。...

集体念佛的十六条规约

夫生死海深,非念佛莫能济度;菩提路远,非净土孰可依...

应具备何种参访心态才能受用

问: 佛弟子应该具备何种参访心态,才能真正受用? 慧...

心里的坟土早干了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老子和庄子是放旷逍遥哲学家...

人死形灭,纵有罪业,何从受报

问:福善祸淫,不过生时受报耳。若人而既死,则形神消...

证严法师:静思忏悔

△ 人因自觉而成长,因自满而坠落;自我批判的认错心...

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

讲完信、愿、持名,佛陀为什么又讲今现在说法呢? 这个...

应如何称呼出家人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

善良是你生命的守护神

有一个故事,是报上看来的。 一个贩子,拐了一个5岁的...

损己利人,虽损而不损

【原文】 智者入灭,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