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佛教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圣严法师  2015/03/05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佛教是不孝顺父母的吗

佛教是不孝顺父母的吗?的确,我国有些人士喜欢如此地批评佛教,因为他们见到佛教的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样地所谓“敦伦”,他们在偏狭的家族观念及宗法思想之下,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虽不是儒家的主要思想,然而直到现代,仍有一些偏激的儒家学者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

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训,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可谓多得不胜枚举,只要多看几部佛经就会明白,佛教不但不是反孝的,乃是极端崇孝的。比如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所以说:“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又说:“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增一阿含经》卷十一以供养父母准同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

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增一阿含经》卷十一也有类似的教训。又在《中阿含》“鞞婆陵耆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

事实上,佛教的修持虽以出世离欲的出家生活为可贵,但也不并强制人来出家,甚至在戒律之中有明文规定,父母不允许的便不能出家;如果父母贫穷而无人奉养时,出了家的儿女仍应尽心奉养,否则便得重罪。《根本尼陀那》卷四也说:“假令出家,于父母处,应须供给。”这岂能说佛教是反孝的?当然,如果思想偏狭而复幼稚的人们,一定要说唯有婚嫁生殖才算孝道,那就无话可说了──说也难怪,今世一般的俗人,除了养育各自的子女,已经很少能够孝养各自的父母了,这也许就是迷信“无后为大”的结果罢!

至于佛教所讲孝道的观念,实在不是迷信“无后为大”的人们所能了解。佛教以为人在生死流转之中,今天固然有父母,过去未来的无量生死之中也有无量无数的父母,孝养今生的父母,也要救济过去未来的父母。在菩萨的眼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梵网经》),所以菩萨道的实行者广度众生,等于孝敬父母。

当然,佛教不像被孟子批评的墨者那样──“视人之父若己父,是无父也”。佛教是从现生的父母为主,而推及过去未来的三世父母。所以佛教对于广度众生是报父母之恩的扩大,那叫做报众生恩,是由父母而推及众生的。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首先要孝养父母,然后再去布施放生及供养三宝。

世俗的习惯,人逢自己的生日,便大大地欢乐吃喝一番,称为庆生或称为祝寿,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想法。以佛教的观念来说,自己的生日正是母亲的难日,应该把怀念母难的情绪提高,应该于母难的日子特别怀念父母的生育教养之恩,应该加上十倍百倍地恩孝父母,而不是尽情欢乐地为自己庆生。如果父母已经过世,那就尽其所能布施放生、供养三宝,以此功德回向父母之灵,自身也能得到植福延寿的实效。否则大张筵席而造成鸡鸭猪羊等的杀劫,那不是祝寿而是折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圣严法师文章列表

小乘跟大乘空义的差别

小乘的空义跟大乘的空义,有什么差别呢? 小乘的空义,...

佛学常见辞汇(六画)

【色】 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

梦参老和尚:如何诵经

你若是读《普门品》,《普门品》是赞叹观世音菩萨功德...

修行要先建立这三种心态

从《楞严经》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在无量的生死当中...

如何正确看待「烧高香」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一旦父母不在,哪有儿女归途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说: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

【推荐】圣严法师《觉察自己的偏听偏执》

如果不能觉察自己的偏执,就会被自己的好恶所蒙蔽;...

为什么要求生西方而不求生东方

问: 请问法师,东方净土和西方净土有何差别?为什么一...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注音版】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婚姻的暴力

婚姻暴力不是现在才有,在中国历史上,古小说中,都有...

圣严法师《对事不对人》

不论我们在公司担当何种职务,都要顾及整体,而且要对...

圣严法师《快乐由自己决定》

开朗才会快乐 人经常生活在不安定的心态及环境中,因...

圣严法师:别当狡猾的人

许多人认为,做人应该内方外圆,但圆也应该要有不变的...

【佛教词典】行海

(一)(1604~1670)明末清初僧。嘉兴桐乡(位于浙江)...

【佛教词典】四谛

声闻乘法,不出四谛。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为圣者...

【推荐】李木源居士的故事--癌细胞变功德林

在这里我们要介绍一件真人真事。这是一位新加坡华侨李...

说话是一门大学问

说话是一门大学问,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因为说话遭到过别...

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罪业越是会现形

傍晚,某某法师与一些信徒,近十人上承天寺请示老和尚...

佛教的戒律在当今时代

何谓戒律?戒是有所不为,用来防非止恶:律是有所当为...

星云大师《命运的不同》

人一生的境遇, 往往由于各种的因素而改变命运。有的人...

佛教徒对风水地理,该存何种态度

身为佛教徒,对祸福吉凶,要抱著何著心态来正见它?对...

信息时代的修行违缘

在西方传播学中,一些研究媒介的学者把电视观众称为沙...

准提咒的不可思议功德

准提神咒在佛教史上流通的比较广,有很多人专门修这个...

圣严法师:感同身受,就能放下执着

凡人都有七情六欲,当我们刚陷入七情六欲的泥淖里时,...

流光如云相映成辉

西方极乐世界的情景就是从阿弥陀佛无漏、清净、真实的...

跟工作压力说再见

我们做事情要有效率,但并不是急着追求效率,面对工作...

助念得力是不是就能百分之百往生

问: 近来有一助念团很有影响,据说很多生前不信佛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