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星云法师《佛教的真理是什么?》三、因果

星云法师  2011/03/2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壹·何谓因果

几千年来,存在中国人心中‘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念,维系着我们社会的道德于不坠,这种具有‘惩恶劝善’之功的法则,就是因果观。

因果,最简单的解释,就是‘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这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化的普遍法则。在佛教教义体系中,因果是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是阐明‘缘起’法则,使明白易懂的一种道理。一切诸法的形成,‘因’是能生,‘果’是所生,也就是能引生果的是‘因’,由因而生的是‘果’。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结果不是从它的原因所生成,‘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将这种因果关系表现得最明显,最易为人所知的,莫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植物如此,非植物的任何现象莫不如此。所以,宇宙间从自然界到众生界,从天体到微尘,没有一个现象能脱离得了因果的关系。因为,因果律是事物生灭变化的法则。

贰·外道的因果观

自古以来,无论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学术界,对于万有的生灭现象多有探讨,对于因果关系,也各有不同的论点。一般而言,可分为下列四类:

1.邪因邪果:主张万物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

2.无因有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果,由于此果的‘因’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无果:主张现存的现象世界为因,由于此因而结成的‘果’难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结果。

4.无因无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

这些论点在讲求因果逻辑的科学时代,已经不能解决人类心中的疑惑,因为万物既是由神来创造,神又是从那里来呢?至于其他否定因或果,或二者都否定的学说,自然更属无稽之谈了。

除此之外,在古印度的思想界,还有两种因果论:

1.因中有果论:主张因中早已具有果性。例如:麦种能生麦子,是因为麦种中具有麦性。反对此说的则驳斥道:麦种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阳光、雨水、肥料、人工等条件,还是无法长出麦子。既是因中有果,应随时可生果,又何必等待因缘条件具足呢?

2.因中无果论:主张果是由许多不具果性的‘因’和合产生。然而我们仔细想想,其中不无破绽之处。因为既是因中无果,因果二者毫无关联,何能生果?这就好比泥中并无瓶盆瓦钵之法,按‘因中无果’之说,不应生起瓶盆瓦钵,但是事实上,却非如此。

这两种理论都将因果视为具有实在自性的物质,所以也禁不起逻辑推理的考验。

参·佛教的因果观

综观古今中外有关因果的各种理论学说,唯有佛教的因果观才能洞彻宇宙万有的实相。

佛教的因果观,源自‘缘起性空’的道理,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仗因托缘,才有果的生起,而此果又成为因,待缘聚又生他果,如是展转相摄,乃成森罗万象。所以,大至一个世界,小如一个微尘,都没有实存的自性可言,而因缘不同,果报就会有所差异。所以,因果的道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因果的相状,有如蛛网,错综复杂。欲了解因果的脉络,我们必须从因缘的四个方面来着手:

1.有因缘与无因缘:因缘不是知识上的问题,不是靠研究讨论就能知道的,因缘的真理是要靠自己在事理上修行,在心境中证悟,才能体会出来的。这种经由真实的修行、了悟而体会的因缘,是‘有因缘’,在这种因缘法里,你我的法性都是平等的,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这就是懂得因缘。如果只是滞留在抽象的理论上,表现在空洞的言语中,那就是‘无因缘’,是缘木求鱼了。

2.白因缘与黑因缘:因缘,有善有恶,白因缘就是善的因缘,黑因缘就是恶的因缘。‘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知。’一个人若不能明白生灭的终极究竟道理,对因缘只是肤浅的认知,就很容易随外界环境的变迁而随波逐流,陷溺在黑暗的、恶性的因缘里无法自拔;反过来说,如果道心坚定,信念不变,那么,所成就的因缘就会是光明的,所得的果报就是良善的。

3.内因缘与外因缘:因缘,有外在和内在的不同,外在的因缘是一般因缘,内在的因缘是价值因缘。外在的因缘就好像在同一块田地,播下不同的种子,收成就不一样,这个种子就是价值因缘。又如:一样的父母,养出不一样的儿女;一样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程度也各有不同。外在的一般因缘,如父母、老师,可能相同,但内在的价值因缘,如资质、心力,却是各有千秋。所以说:因缘有内外,外缘虽然具足,而内因不同,果报自然有异。

4.正因缘和邪因缘:因缘有正、邪,有的人生病了,知道是身心失调,接受对症下药的医疗,病自然痊愈,这是‘正因缘’;有的人生病了,不能找出生病的真正原因,反而疑神疑鬼,以为是神明的惩罚,到处求神问卜,画符、吃香灰,结果病情反而加重,这就是‘邪因缘’。很多事情的顺利或不顺利,障碍困难的多或少,有时导因于对因缘的认识不够正确。所以,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因缘,才能趋正避邪,才有好的果报。

肆·对于因果应有的正确认识

佛教所说的因果,是宇宙人生的实相,不仅仅是劝人行善的说辞,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观点来解释因果,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听到因果,便斥为迷信,殊为遗憾!我们对因果应有如下的正确认识:

一、因果非宿命论

因果观并不是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一切得失成败,由命运之神掌握,努力是没有用的。而因果的观念则认为:所有的果报,不管善恶,都是自己造作出来的。譬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华的都市里,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终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穷乡僻壤营生,日月穷劳,这不是命运不公平,而是因缘果报不同。经上说:‘有衣有食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僧人;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采花供佛前。’

‘因果十来偈’说: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痖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从这些偈语中,可以知道,人间的贫富贵贱、生命的长寿夭亡、容貌的端正丑陋,都是有因有果,并非凭空碰运气而来,也不是第三者所能操纵,而是取决于自己行为的结果。由于行为能决定自己的幸与不幸,因此对于过去的不幸,也可以靠不断的努力,使它转变为幸福。所以,因果观是肯定努力、上进、修行,是充满乐观进取的道理。

二、凡事各有因果

因果,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问,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人我相处、信仰、道德、健康、经济等,都各有其因果关系。譬如肚子饿了,吃饭就能解饥,吃饭是因,腹饱就是果;又如一个人勤勉不懈的工作,因此赚了很多钱,努力是因,赚钱就是果。

然而,有人对因果的认识错误,因此对信仰就有很多不正当的要求,比如吃素为求身体健康,拜佛为求佛祖保祐他升官发财,这都是错乱因果的谬见。其实,信仰有信仰的因果,道德有道德的因果,健康有健康的因果,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因此,若要身体健康,就必须调心行善,多作运动,注意保健,心安自然体泰;若要财源广进,就必须多结善缘,勤苦耐劳,信守承诺,有智慧能力,自助而后天助。

吃素、拜佛,是信仰、道德上的因果,如果以信仰的因,妄求健康、财富上的果,那就错乱了因果,不能正确的认识因果。

经上说:佛的境界不可思议,众生的因果业报也是不可思议,了解因果的复杂关系,也就体证了佛法的真谛。

三、果报自作自受

世间上虽说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然而法律却有漏洞,有时还会受到人情左右,因此法律未必能做到绝对的公平。惟有在因果之前,人人平等,因果业报如影随形,谁也逃不了。

因果报应在时间上虽有现报、生报、后报等‘三时报’之分,但是所谓‘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为善者必获福,作恶者必遭殃,造了善恶业因,不管时间久暂,只要因缘成熟,必定要受果报。譬如一粒种子埋在泥土里,一旦阳光、空气、水分等因缘聚合,时机成熟,便能发芽抽枝,开花结果。所以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又说:‘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一切自作自受,任何人都替代不了。了解果报自作自受的道理,我们就应该行善积德,切莫造下恶因,一旦尝到恶果,也就追悔莫及了!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揭示了佛教因果论的特点:任何思想行为,必然导致相应的结果,‘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作一定的业因,也就不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因果报应不是权势所能左右,鬼神也无法操纵,上天更无法控制,它支配了宇宙人生的一切,是吾人善恶行为的测试依据。经上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因果法则,广植善因,必能为此生、来世带来福慧圆满的生活。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星云大师文章列表

好人天照应!但行好事,自有前程

大约十年前,父母开始信佛,他们不是那种只知道烧香求...

多行善事必有善报

《三字经》中只举了两个教子模范的例子,一个是为子三...

为什么你活着的时候要作恶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

做这么多功课,为什么没有感应呢

问: 师父,我做这么多功课,为什么佛菩萨没有感应呢?...

一切殃福终不朽败

我曾这样听闻的: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我们大家都在学佛,究竟学佛为什么?不少人对这问题认...

蠲租得第的故事

蠲(juān,免除)租就是免除租金,就考取了功名。这是...

圣严法师《`因缘`就是自然现象》

在佛法的修行方法中,有一种因缘观,能帮助我们转变观...

【注音版】佛说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校印本)...

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卷上 问事品第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

【注音版】华严经净行品

(印光大师校印本)...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工作的信条

人都要有工作,有的人在工作里面,常常感到有挫折感,...

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

能克制自己,过于胜他人;若有克己者,常行自节制。─...

无用与无明

一般人皆以无用为耻,而我却认为无用正是大用。 我一...

世间上什么最强

有人问:世间上什么最强? 一、钢铁最强,但是烈火可以...

【佛教词典】受戒

指通过一定之仪式,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又作纳戒、禀...

【佛教词典】白黑论

又称均善论、均圣论。治城沙门慧琳撰。为南北朝时引发...

善根增长,烦恼淡薄的两帖药

刚开始都是带妄修真,平常打打妄想,也来听听课,也来...

【推荐】如何把弥陀的功德转成自己的功德

净土宗的道理是他力门、果地教,整体而言,净土法门修...

螺髻仙人

很久很久以前,在释迦牟尼佛还没有成道证果的时候,佛...

智者的十大追求

顶级的学业是拥有圣贤的智慧; 顶级的事业是广利一切...

印祖念佛治眼疾

印祖说他刚出家的时候,在做照客的时候,不是六月初六...

【佛学漫画】地藏菩萨的故事——见闻利益品

地藏菩萨的故事——见闻利益品...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幼年时就聪慧好学,而且家学渊源,少年出家后...

如法修行,人天恭敬

一日,佛陀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对比丘们开示︰有一次...

亲身经历的观音菩萨灵感事迹八则

信佛前后都听过、看过别人讲菩萨灵感的事迹,然而我和...

佛弟子不能吃肉的经典依据

《大乘入楞伽经》 佛言:『大慧!罗刹恶鬼常食肉者,闻...

一坐坐定,不执著一切境界

问: 我学坐禅的时候,我用的是数息法,但是我没有按照...

想让自己不断成长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你

一个人要想进步,就是要学习佛的三藏十二部讲的戒定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