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一位清朝探花的前世今生

印光大师  2013/11/1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一位清朝探花的前世今生

苏州人吴引之,是清末探花,才貌出众。民国十年,朝礼普陀山,会晤印光大师,自称前世是个云南和尚。第二年,印祖去扬州刻书,途经苏州,顺便与他会面,以为他还能明白过去生的业因,可见面才发现他已经丝毫没有这种印象。

八年后,大师在苏州报国寺闭关。同年十一月,吴引之和李印泉、李协和二位居士一同登门拜见。大师问他:“你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前生是个云南和尚?” 吴引之打开记忆,向大师讲述:“我二十六岁那年,作了一个梦,梦中来到一座寺院,我还知道那是云南的某地某寺。梦中见到的殿堂房舍、树木形状,都很熟悉,而自己正是这座寺院的僧人,醒来后还记得清清楚楚,就把梦境记录下来。后来我的一位朋友到那儿任职,照着我写的东西去找,果然有这么个地方,和梦中的一样。”

大师听了,十分感慨:“先生已届八十高龄,日子不多了。应当赶紧重操旧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才不辜负你前生修持的苦功啊!”吴引之却不以为然地说:“念佛有什么稀奇?”“念佛是没啥稀奇,可就是没几个人肯念。最不稀奇的事情就数吃饭了,天下倒没有一个人不要吃饭。你说说看,这种最不稀奇的事,你为什么还做?”

一席话问得吴引之哑口无言,可他心里仍不服气,又扭过头去问二位李先生:“你们念佛吗?”“念啊。”吴引之自知理亏,可还是不肯念。不想在那一年的大年夜就去世了,刚好八十岁。他的前生应该很有修持,今生感得功名长寿;可惜这一生只记得一些做人的道理,连佛法都不再相信,真是令人惋惜!

文钞原文:

又苏州吴引之先生,清朝探花,学问道德相貌俱好。

民十年,朝普陀会余,自言伊前生是云南和尚。以烧香过客,不能多叙,亦未详问其由。十一年,余往扬州刻书,至苏州一弟子家,遂访之,意谓夙因未昧。及见而谈之,则完全忘失了,从此永无来往。迨十九年,余闭关报国寺,至十一月,彼与李印泉,李协和二先生来。余问:“汝何以知前生是云南僧?”伊云:“我二十六岁做一梦,至一寺,知为云南某县某寺,所见的殿堂房舍,树木形状,皆若常见,亦以己为僧。”醒而记得清楚,一一条录。后一友往彼作官,张仲仁先生,尚知此人姓名。持去一对,丝毫不错。

余曰:“先生已八十岁,来日无多,当恢复前生和尚的事业,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负前生修持之苦功矣。”伊云:“念佛怎么希奇?”余曰:“念佛虽不希奇,世间无几多人念。顶不希奇的事,就是吃饭,全世界莫一个人不吃饭,此种最不希奇的事,汝为什么还要做?”伊不能答,然亦不肯念。伊问二位李先生,君等念否?答曰:“念。”伊仍无下语。至十二月三十夜,将点灯时去世,恰满八十岁。

此君前生也很有修持,故今生感得大功名,大寿命。今生只尽伦常,佛法也不相信了,岂不大可哀哉!

(三编下·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信愿行三资粮和念佛的方法

诸位善知识,今天奉家师慈老的面谕,与诸位结缘,并请...

【推荐】相同的肺病,不同的境遇

我的俗家四老中,有两位是因肺癌去世的,前后仅相差两...

净业助行,培福载道

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念佛法门虽...

小孩念佛可以消灾解难

小儿甫能言,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名...

只要执持名号,就具足了一切

阿弥陀佛叫万德洪名。一切功德凝聚的实相德能,凝聚在...

念佛成就了一尊肉身菩萨

这是发生在浙江省岱山县衢山镇法华禅院的一件真实奇事...

发菩提心与求生净土有互相增上作用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

佛号让地狱变清凉

佛陀证得无上的佛果以后,很多人跟着出家学道。在佛陀...

【注音版】地藏菩萨本愿经

根据弘化社《地藏菩萨本愿经》流通本印本校对注音。...

【注音版】雨宝陀罗尼

雨宝陀罗尼...

梵网经菩萨戒本

【依东林寺版本】 (举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

佛说四十二章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项有日光,飞在...

善用心者,困苦艰难皆为解脱之本

人生世间,祸福互相倚伏。唯视当人之用心何如耳。 善用...

天下不治,匹夫有责

人在天地之间,藐乎小尔,何以与天地并称,谓之为三才...

临终注意事项

光自七月廿五至申,今日回山,适由山转来汝书,知汝父...

观音菩萨久已成佛,以悲心现九法界身

原文: 观音菩萨,久已成佛,特以慈悲心切,现九法界身...

【佛教词典】无常迅速

无常,谓一切事物之生灭流转无静止之时;迅速,则言其...

【佛教词典】自分胜进

达成某一修行境地,称为自分;由之更向其他殊胜之修行...

蕅益大师:观四念处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惟贤长老《太虚大师思想及僧制建设研究》

一、太虚大师生平简介 太虚大师是佛教的思想家、理论...

你有三分的修行,佛菩萨就会给你七分的感应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

慧律法师:学佛要具足的三个条件

一、亲近善知识 众生的烦恼习气都很重,突不破,无法...

肉身之躯,扼缚痈疮

要常常观照自己这个身体,这是五欲享受的主人。这个身...

佛为什么不现身让众生看见

问: 众生不信佛法,阿弥陀佛为什么不大放光明,显示...

【推荐】每个学佛人都要学会算这三笔帐

普通人的心态就是人对我好,我则生感激报恩之心;人对...

恶梦换好梦;最后让你醒梦

我过去在佛学院带学生的时候,发觉越是新生修行越有特...

【推荐】历代祖师大德放生开示

智者大师 智者大师相传为释迦牟尼佛乘愿再来,随陈时...

修行人不与俗人混

佛在法句经里面说,不与俗人混,不与僧相杂。出家无欲...

挫折与收获

在古印度的时候,常常发生干旱或是水灾,因此,老百姓...

急于见佛之念易着魔

急于见佛之念易着魔。是急切的想看到佛,这种念头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