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  2015/08/10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如来随机利生浅近论》白话译

(印光大师著 圆涛法师白话译)

【原文】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生佛不二,凡圣一如。由迷悟之攸分,致升沈以迥别。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成正觉,普度众生。以醍醐之一味,随机宜而殊说。大根则为说顿法,令其速成佛道。小器则授以渐教,使彼徐出尘劳。随顺世间,循循善诱。

【译文】

每位众生都具有本有的妙觉真心,也都具有同样的般若智慧。众生和诸佛、凡夫和圣人在这一点上是无二无别的。由于迷惑的深浅和证悟的程度不同,导致生命形态上升或沉沦差别各异。伟大的觉者释迦牟尼佛,慈悲哀怜众生迷惑颠倒,于是在这个世界示现成佛,想普遍度脱一切众生。将醍醐一味的无上佛法,随众生的根器和时机不同而作的种种不同的演说。对于大乘根器的众生则演说圆顿之教法,令他们快速成就佛道;对于小根器的众生则教授渐近之教法,使他们能够慢慢超脱生死尘劳。就这样佛陀随顺世间众生的现实状况,慢慢劝化诱导他们走上菩提正路。

【原文】

示戒善,辟人天之坦路。明因果,陈趋避之良谟。言戒善者,五戒不杀,即仁。不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妄语,即信。不饮酒,则心常清而志凝,神不昏而理现,即智。五戒全持,不堕三途,恒生人道。此与儒之五常大同。第儒唯令尽义,佛则兼明果报耳。

【译文】

佛陀开示持戒修善的法门,为众生开辟了一条通向人道、天道的平坦大路;详明地宣讲因果报应的道理,为众生陈述了一个趋吉避凶的良好教训。所谓持戒修善,就是持五戒、修十善,五戒中不杀生,即是仁。不偷盗,即是义。不邪淫,即是礼。不妄语,即是信。不饮酒,则心地清明而心志专一,神识不昏迷而真理显现,此即是智。五戒如果能够全部持守,则不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三途之中,恒常投生于人道。这与儒家的“五常”大体相同,但是儒家只是让人“做到本份”,而佛门则兼带说明“三世因果”。

【原文】

十善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名身三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名口四业。不贪,不嗔,不痴,名意三业。此与五戒大同。而五戒多分约身,十善多分约心。十善具足,定生天界。

【译文】

十善,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叫身三善业。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这叫口四善业。不贪、不嗔、不痴,这叫意三善业。十善与五戒内容大致相同,而五戒大部分是约束自身行为,十善大部分是约束起心动念,十善业如果具足,必定可以上生到天界。

【原文】

至于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对兄说友,对弟说恭,种种伦理之教,则皆欲使人各尽其分,无或欠缺,随顺世相,修出世法。若夫广明因果报应,不爽毫厘。堕狱生天,唯人自召。乃如来至极悲心,欲令众生永离众苦,但受诸乐耳。故不惜现广长舌相,为诸众生尽情宣演。

【译文】

至于佛陀遇到为人父母者,就对他说要慈爱子女;遇到为人子女者,就对他说要孝养父母,遇到为人兄长者;就对他说要友爱弟妹,遇到为人弟妹者,就对他说要恭敬兄长。这些伦常道德教化,都是希望使每个人能尽其应有的本分,令他们在世间伦常上没有什么欠缺,然后能随顺世间的事相,修习出世间之佛法。广泛地开示因果报应丝毫不差的道理,绝对千真万确。堕入地狱或生到天堂,是个人业力感召的结果。这是释迦如来以最究竟的慈悲心,想让一切众生永远脱离一切痛苦,永远享受一切安乐啊。所以不惜苦口婆心,为一切众生尽情的演说真实不虚的佛法。

【原文】

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若能常修善因,决定恒享乐果。此即书之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易之,积善必有余庆,积不善必有余殃之意。但儒唯约现世与子孙言,佛则兼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无尽而论。

【译文】

佛经上说:“菩萨畏惧种下不善的因,众生畏惧得到不好的果报。”如果想要不遭受痛苦的果报,必须先断除造恶之因。若能常常修习善因,决定恒常可以享受安乐的果报。这就是《书经》上所说的:“作善则降吉祥,作不善则降灾殃。”《易经》上也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意思。但是儒家只谈到现世个人与子孙,佛教则是兼带过去、现在、未来的无尽三世的谈论。

【原文】

而凡情未测,视作渺茫,不肯信受。如盲背导师,自趣险道,欲不堕坑落堑,何可得耶。是故佛法广被十法界机。若约人道而言,即无一人不堪受佛法,亦无一人不能受佛法。藉令各修戒善,则俗美人和,家齐国治。唐虞盛世之风,何难见于今日。

【译文】

然而,由于凡夫情识分别,无法测知真实的事理,看不清事实真相,因此将佛陀三世因果之说,视为虚无渺茫,而不肯真正信受。就如同盲人违背了向导之师,自己趣向于危险的道路,如果想要不堕落到深坑之中,这怎么可能呢?所以佛法广大,能普遍利益十法界众生的根机,如果就人道来讲,没有一个人不能承受佛法,也没有一人不能受持佛法。假使人人各自持戒修善,则世间能完美和谐、家族齐整、国家平治,实现尧舜盛世的社会风气,在今日看到又有什么困难呢?

【原文】

因兹道启西乾,法流东震。历代王臣,咸皆崇奉。以其默化人心,隐赞治道,伏凶恶于未起,消祸乱于未萌故也。至于出家为僧,乃为专志佛乘,与住持法道而设。非谓佛法唯僧乃可修持也。

【译文】

因佛教诞生于天竺,而后佛法流传于中国,历代王公大臣,人人都崇敬奉持。这是因为佛教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人心、暗中赞同治世之道、伏凶恶于未生之时,消祸乱于未萌之际的缘故啊。至于出家为僧,这是为了专心志求佛乘,与住持佛法之道而施设的,并不是说佛法只有出家僧人才可以修持啊。

【原文】

此诸浅说,乃如来随顺世间,渐令出世之人天乘法。余如声闻,缘觉,菩萨等乘,咸皆以此为基。若夫有大根者,直趣妙觉,彻证吾心本具之佛性,极畅如来出世之本怀,其义深远,姑置勿论。

【译文】

这些浅显的言说,是释迦如来为随顺世间而施设的,想使人渐渐出离世间的人天乘教法。其他如声闻、缘觉、菩萨等乘教法,全都是以此为根基。若有大乘根器的人,直接趣向佛地妙觉,彻底证得我们本具的佛性,究竟畅演如来出世度生的本怀,其中的意义极为深远,在这里就暂时不讨论了。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随缘度化、无我、法布施

信佛,种福田了生死,这叫自了。三宝弟子,信佛,不仅...

佛陀劝诫比丘勿以神通度众

昔日,佛陀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那难陀城的波婆利...

阿育王善巧度弟

虔信佛法的阿育王,有一个弟弟名叫宿大哆。宿大哆不只...

恶梦换好梦;最后让你醒梦

我过去在佛学院带学生的时候,发觉越是新生修行越有特...

【推荐】《印光法师嘉言录》白话文

(印光大师著;圆涛法师白话译) [封一题词] 宣讲因...

历代祖先和父母,需要地藏菩萨的大愿力救度

藕益大师是我们净土宗祖师,他很长的时间都是住在九华...

净土法门需要按次第修吗

问: 听一些法师说,修行必须要按次第修,要不就是盲修...

度化长者

佛陀想度化一位长者。有一天,佛陀到长者的家门口乞化...

【注音版】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卷第一 妙法莲华经卷第二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印光大师法语菁华

第一集 1、世之变乱之由奚在乎?一言以蔽之,众生贪...

切不可令其常常如是,否则必着悲魔

原文: 学佛之人,一举一动,皆须留心。至于念佛,必须...

专修、圆修、杂修、正行、助行

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圆。由众生根器不一,致诸祖立法...

应怎样对治瘟疫和流行病

1、瘟疫和流行病乃共恶业感召 瘟疫和流行病,乃是众生...

【佛教词典】甘露王

(佛名)阿弥陀之别号。阿弥陀之咒,谓之甘露咒,故阿...

【佛教词典】离车子

(杂名)离车者梵语,种族之称。子者总称其族类也。...

整个《法华经》譬喻品就讲这两件事

这个地方是第一个,火宅喻。其实火宅喻是包括了两个部...

观世音菩萨圣号功德

若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能入火不烧、入水不淹、恶鬼...

一切不离自性,自己的心就是真佛

禅堂里是讲心地法门,没有什么好讲的,扯来扯去是消磨...

对治内心有所得的执着

欢喜特异功能,但是你内心里的不安还在,就算你成功了...

出家人如何应对有邪念的女众

前几年,有一个比丘到我这儿来,他已经出家十多年了,...

圣严法师《面对问题才能走出忧郁》

常常听到很多人说压力太大,不知道如何纾解,而忧郁症...

做到了这三点,我们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现在我用最简单的语言给大家讲一下往生的保证。我们希...

为什么要向竞争者祝福

一个苦恼的杂货商来找禅师,向禅师诉苦道,最近他的店...

【推荐】大安法师:我能够学佛的因缘也是由于生病

疾病由来是药方,深知生死是无常。 重刑受过悲牢狱,剧...

认真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

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真到了别无所求的程度...

先超越妄想,再面对妄想

圆顿止观就是顿观。如果你觉得人生怎么处理都不是办法...

能低头,必定会有扬眉吐气的一日

有人间:从地到天有多高?哲学家回答:三尺高!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