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

印光大师  2021/07/02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

【原文】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夫所谓净土法门者,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

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方世界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

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译文】

佛陀所说的言教、言教中的义理、依义理而起行持、行持后所证的圣果,这四者是佛法的大纲宗旨。忆佛念佛,实在是得道的捷径。在过去,随修一个法门,而教、理、行、果四者都全体具备。现在,如果舍弃净土法门,就不能得到果地上的证悟。实在是因为距离圣人的时代遥远了,人的根机陋劣不堪。如果不依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决定难以解脱。

所谓净土法门,因为他普遍收摄了上、中、下三种根机,高高超出律、教、禅等宗,实在是诸佛彻底的悲心,来显示众生本具的佛性。汇聚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圣人;定性声闻、缘觉、菩萨性、不定性、无种性这五种根性的众生,共同归于净土。导引上圣下凡,共同证入真常。九法界众生离开此净土法门,向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净土法门,向下不能普利群生。

所以往圣前贤,人人都趣向净土。千经万论,处处都指归极乐。自从《华严经》最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之后,尽十方世界海的诸大菩萨,没有一个不求生净土的。由本师释尊在祇树给孤独园演说《阿弥陀经》以来,凡是西天东土中一切著述,最后都是结归到极乐莲邦。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印光大师文章列表

「带业往生」是否应该说为「伏业往生」

问: 请法师慈悲为弟子们诠释带业往生的义理,是否应该...

灵岩山寺性寂法师生平和往生纪实

灵岩山寺性寂法师生平和往生纪实 二十多年前在苏州灵岩...

从「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来深信佛力

从理上相信,这就是要相信三种力量。《般舟三昧经》跋...

圣严法师《骂出一句阿弥陀佛》

当嗔恨心起时,你可能会气自己怎么回事,为什么老是容...

你平常起什么念头,临终就起什么念头

佛陀告诉我们生命像无止尽的水流,不是今生才开始,我...

蕅益大师:净土十要问答撷录

序 如来圣教,虽则法门无量,随依一法,以菩提心修持,...

前世怨亲债主让美女变肿瘤丑女

江翠裳小姐长得眉清目秀,五官端正,面貌姣美,是出名...

单提一声佛号

大家来打佛七,事先一定有所准备。七天之中,一切放下...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遗教经

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亦名遗教经)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

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断际心要 河东裴休集并序 有大禅师。法讳希运。住洪州...

【注音版】准提咒持诵仪轨

准提咒持诵仪轨...

末法众生,根机浅薄,匪仗佛力,决难了脱

窃以末法众生,根机浅薄,匪仗佛力,决难了脱。是以必...

印光大师《净土问题84个开示》

1.佛为什么要说净土法门 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

念佛人有病当全身放下念佛求往生

汝母年高,于净土一法,未能认真修持。宜常与谈说六道...

印光大师《广大灵感的观音菩萨》

或曰:世人千万,灾难频生,观音菩萨仅是一人,何能一...

【佛教词典】体相

体与相之并称。本质不变而为差别现象之所依者谓之体,...

【佛教词典】唯渐无顿

渐,指历经多种阶段,渐次而上;顿,指立即、马上。谓...

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蕅益大师的时代是在明末清初,他是我们莲宗的九祖,也...

涵养也是一种财富

香港巴士阿叔是一段用手机拍摄后放到网络上的视频。前...

鬼分为哪些类

问: 请问,鬼分为哪些类?他们生活状况如何?哪些鬼...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

【原文】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

【推荐】达摩大师血脉论

达摩大师血脉论序 (右朝奉郎通判建昌军事赐绯鱼袋任哲...

恐惧生死苦,更应济物命

母亲不论用怎样的料理方法,辛苦烹煮的肉、鱼虾、蛋等...

为什么一念佛就妄念很多

问: 为什么一念佛就妄念很多? 大安法师答: 其实不...

有哪些念头会失去三皈依体呢

问: 我们有哪些念头就失去三皈依了呢?失去三皈依后,...

有此三淫,当受三途苦报

淫因者,无量劫来,行淫之事,纳识田中,爱水润生,今...

一辈子修持净土,究竟能不能去呢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那么佛性是什么呢?佛就...

学佛的目的与任务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目的。做事如果不预定一个目的...

净宗大德彭际清居士

彭际清(1740~1796),名绍升,字允初,号尺木,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