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内心解缚之要

明海法师  2016/03/01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内心解缚之要

过去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向比丘们开示:“过去,诸天曾与阿修罗战,释提桓因告诉忉利天的天子说:‘各位与阿修罗战斗,如果最后阿修罗战败,我们得胜,你们就将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的两手、两足及颈五处绑缚起来,捉到这里来。’此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也告诉所有阿修罗说:‘今日我们与忉利天战斗,假使获得胜利,便将释提桓因绑缚捉到这里来。’”

“当时忉利天与阿修罗的战争,天人最后得到胜利,便将阿修罗王的头、两手、两脚五处捆绑,带到释提桓因的天宫门外。”

“这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心想:‘忉利天的法是正法,阿修罗所行之法是非法,从今以后,我不再乐于当阿修罗了,希望能够住到忉利天天宫中。’于是便说:‘忉利天的法是正法,阿修罗的法不是正法,我希望能住在此处的天宫。’当这么说时,阿修罗王便发现自己身上已无系缚,而且五欲自在。倘若这时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心中想:‘忉利天的法是非法,阿修罗的法才是正法,我不要留在忉利天这里,我要返回阿修罗的宫殿。’这时,阿修罗王身上五处又被绑缚,五欲自在之乐马上消失。”

“比丘们你们应当要知道,缠缚之快速,莫过此事;被烦恼魔所束缚,又甚于此。当知被烦恼魔所系缚,皆是由起心动念而来,唯有心不妄动才不会被烦恼魔所系缚。因此,诸比丘!应当勤修种种方便法门,令心不被系缚,要乐处于闲静之处。所以说,烦恼即是魔境界。”

“倘若有比丘在烦恼境界中,终究无法从生、老、病、死、愁、忧、苦、恼中解脱,这就是系缚之苦。倘若比丘心不妄动,不住著于烦恼之中,便能脱离生、老、病、死、愁、忧、苦、恼等系缚之苦。因此,心中没有烦恼,就能超越诸魔境界。比丘们!应当如是学习”。

诸比丘听闻佛所说,皆欢喜奉行 。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六·等见品第三十四(八)》

省思:

《六祖坛经》云:“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修行就是要在起心动念处修,一念回光,转迷成悟,当下就能解脱烦恼的缠缚,直趣菩提。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只起善念、不起恶念,透过禅修静坐、听经闻法,定心、净心,进一步能够安住本心,保持觉性存在,清楚、明白、作主。如是在心地上用功,坚住正念,随顺觉性,逢苦不忧,遇乐不喜,不被境转,做自己心中的主人,定能出离苦海,达到真正的解脱自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明海法师文章列表

离欲解脱大丈夫

佛陀在古印度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有一天,一位...

受戒后在心中会产生什么效果

我们受了戒以后,内心当中一个最大的差别,就是我们内...

不识自心,尽名邪行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又云:但无一切心,即名无漏智。汝...

让心先过

曾35次创造世界纪录的俄罗斯撑杆跳高运动员布勃卡的教...

把心带回家

刚开始修学佛法,我们当然攀缘外境了,我们攀缘佛菩萨...

心念是吉凶祸福的根源

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

熄灭淫欲的简便方法

色欲祸害极其酷烈,从古到今,因此亡国败家、丧身绝嗣...

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备一些条件

为什么我们要打佛七? 因为要跟佛菩萨感应道交,必须具...

【注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往生论注

...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罗睺罗尊者-密行第一

人间第一幸福儿 佛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是迦毘罗卫国...

莲宗十二祖彻悟大师画传

一、幼而颖异,发出世志 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

天耳通

从前,有一个叫耆婆的老先生,他会一种很特别的功夫,...

捡回了一个爸

一天,我陪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出去散步。胖婶颠着小脚...

【佛教词典】根本智后得智所断随眠差别

【根本智后得智所断随眠差别】 p0924   成唯识论十卷...

【佛教词典】即空

(术语)三谛中之空谛。谓一切法非灭却,然后始空也。...

一只吃素的狮子,感动了全世界

这是一个感动全人类的真实故事,天性慈愍的母狮小泰克...

只信他不信自,容易导致往生边地疑城

信自信他。这里面的信自,就不是善导大师说的决定深信...

【推荐】要有能接受批评的雅量

在职场上,难免遇到因为行事风格不同、立场有异,而有...

争强好胜

朋友得知意大利乡间有一古堡,正在出售堡内的灯具,特...

带着「需要」去看望

医院病房,住着两位相同的绝症患者,不同的是一个来自...

佛敕目连度度化梵志

(上)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时,诸菩萨、四众弟...

佛门孝子通琇国师度化母亲

清朝玉琳通琇国师,俗姓杨,是江苏延陵望族。明朝万历...

印光大师与谛闲大师的莲友缘

近代高僧印光大师(1861~1940)和谛闲大师(1858~19...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是知念佛一法, 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

这个手在生死深渊里面垂了十劫

古人画《接引图》,我们注意到,特别是唐代和宋代一些...

人人都可以轻松背楞严咒

许多人都知道持颂楞严咒是很殊胜的,但往往一提起楞严...

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原文】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