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成就九法得道果

2016/10/18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成就九法得道果

昔日,佛陀与五百位比丘于迦毗罗国的闇婆梨果园弘法度众。当时,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在结夏安居后,率领另外五百位比丘在人间游化,渐渐来到城中佛陀住止处。两位尊者所率的五百位比丘,与原住处比丘们相互问候,声音鼎沸。佛陀听到吵杂声,就问阿难:“园中是谁的声音?音声之大,好像砸破木石之声。”

阿难禀白:“舍利弗与目犍连带领五百位比丘远道而来,与原住处比丘们相互问候,所以才会有此声响。”佛陀告诉阿难:“你去告诉他们,不宜留住于此。”阿难尊者便前往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之处,对他们说:“世尊请我转告,速离此去,不须于此留住。”舍利弗回覆:“愿秉受如来教导”。

于是,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便带领五百比丘们,准备上路离去。这时释迦族人听闻此事,随即至尊者之处,头面顶礼后,问道:“尊者,你们要前往何处?”舍利弗回答:“我们为世尊所遣离,将各自寻求住止处。”释迦族人说:“尊者!请稍停留,我等将代为向如来忏悔。”

释迦族人来到佛陀面前,顶礼佛陀后,在一旁坐下,恭敬地禀白:“恳请世尊原谅远来比丘们的过咎,唯愿世尊应时教诲,他们有些是初学道者,未曾觐见过世尊,可能有退悔之心,正如同繁茂的树苗未遇雨水润泽,终究无法长大成树;这些远来的比丘若无法亲见如来就离开,恐将生退悔之心。”

这时,梵天王知道如来的心意,顷刻间来到佛陀面前,头面顶礼后,在一旁站立,向佛陀禀告:“唯愿世尊慈愍,原谅远来比丘们的罪过,适时教诲他们,其中有些初学比丘,恐怕有退悔之心。如果他们不能亲见如来,或许会退失道心,还俗重操旧业;如同新生的小牛,一生下来就失去母亲,因而忧愁不食。新学比丘们若不能亲睹如来,也可能会因此远离正法啊!”

世尊接受了释迦族人的谏言,以及梵天王的犊子之喻,于是回首凝视阿难,阿难便生此念:“如来已经接受释迦族人及梵天的谏言”,阿难尊者立即前往两位尊者的住处,告诉他们:“梵天及释迦族人已向世尊陈启此理,如来欲见众比丘。”

舍利弗告诉诸比丘说:“如来已接受我们的忏悔,你们各自收拾衣钵,随我一同前往世尊住处。”两位尊者带领这五百位远来比丘到世尊前,礼拜问讯后,在一旁坐下。佛陀问舍利弗:“佛刚才遣令你们离去,你心中有何感想?”尊者回答:“刚才如来遣诸众僧时,我就想:‘如来喜好闲静,独处无为,不乐愦闹,因此遣诸大众。’”

佛陀又问舍利弗:“后来,你又怎么想呢?教诲僧众能成圣贤,是要嘱累托付谁呢?”尊者回答:“世尊!我接着就想:‘我也应当在闲静处独游,不处于市集愦闹中。’”佛陀对舍利弗说:“别这么说,也别这么想:‘我也当于闲静之处。’如今要教诲僧众能成圣贤,难道不是倚仗你与目犍连吗?”

世尊接着问目犍连:“我遣诸众僧时,你有何想法?”目犍连禀言:“如来遣诸众僧,我心想:‘如来欲得独处无为,才会遣诸大众。’”佛陀继续问:“接着,你又怎么想呢?”尊者回答:“虽然如来遣诸大众,我们应当将他们集合,令不分散。”

佛陀赞叹:“善哉!目犍连!如你所说。从今以后,你应当教诲后学比丘,使他们在闇昧长夜中,永处安隐之地,不令中途退转,堕落生死轮回。若有比丘行此九法,在现世中无法提升道业。是哪九法呢?亲近恶知识,非为佛事恒喜游行,心中常怀患恼,喜好积蓄财货,贪着衣钵好器,多谄曲虚假而无正念、心意不定,没有明达的智慧,不解义理,不能随时接受教诲。因此,若比丘行此九法,于现世不能得到佛法的润泽,亦无法成就道业。

相反地,若有比丘能成就以下九法,必能成道证果。哪九法呢?亲近善知识,修行正法不行邪业,恒喜独处、不耽着世乐,少病无患,不多畜积财宝,不贪着衣钵好器,勤行精进心不散乱,听闻法义便能知解,随时听法无有厌足。因此,若有比丘成就此九法,于现世多所饶益。目犍连!你应当勤加教诲诸比丘,使他们从无明长夜中出离,达到究竟解脱的无为之境。”

于是,世尊便说此偈:

“常念自觉悟,勿著于非法,所修应正行,得度生死难。

作是而获是,作此获此福,众生流浪久,断于老病死。

以办更不习,复更造非行,如此放逸人,成于有漏行。

设有勤加心,恒在心首者,展转相教诫,便成无漏人。”

“目犍连!应当勤加教诲诸比丘,念念作如是学。”接着世尊再为比丘们开演微妙之法,令发欢喜心。诸比丘听闻法要后,当中六十多位比丘皆漏尽烦恼,心开意解。比丘们听闻佛陀的开示,个个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一·马王品第四十五(二)》

省思:

面对世尊的遣离,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当下依教奉行,起正思惟。佛陀事后不仅赞许,更将教导后学比丘的责任赋予两位尊者;藉此因缘,进而宣说能令修行人成道证果的九种胜法。所谓:“祸福由因,转变在缘”,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境界时,若能坚住正念,取代抱怨,将佛法的道理切实用出,便能远离无明黑暗,开创人生新契机。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时时修正我们的思想

如果土壤中没有种子,就不会有禾苗破土而出,也不会有...

僧团如何和合共住

【原文】 《智论》云:佛法弟子同住和合,一者,贤圣说...

修行要先问自己安住了没有

修行第一件事情不是赶快去修行,不是! 第一个,你不得...

以愿力来引导善行

关于这净业三福,智者大师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说...

明影法师的的学修经历

我学佛20多年了,从1993年的下半年开始,基本上是全身...

秘密用功的法门

修学律宗的有源请教大珠慧海禅师说:和尚修道,有没有...

五个【不要紧】与十个【无论如何】

五个【不要紧】: 如果您的微笑得不到回应,不要紧;...

星云大师《开源节流》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千古不易的致富秘诀,那就是「开源...

【注音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弘化社32分本)...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

【注音版】佛说盂兰盆经

佛说盂兰盆经...

无量义经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

发牢骚会影响身材和容貌

《贤愚因缘经》上记载:有一次,波斯匿王率领大军经过...

你不必羡慕他人

一个养花人每天给花园里的花花草草浇水,每一次他都给...

人有福德,鬼神护佑

《印祖文钞》提到过一个公案:有一位梦庵居士,谈当地...

迦旃延-论议第一

和哥哥对台演讲 南印度阿槃提国的狝猴食村上,有一个...

【佛教词典】五取蕴苦

【五取蕴苦】 p0264 瑜伽六十一卷十五页云:云何五取蕴...

【佛教词典】迦叶刹竿

(公案)阿难问迦叶曰:世尊传金襕袈裟外,别传何法?...

七事得梵天福报

培福、种福不仅是世俗人的希望,即使是修行人也必须时...

拜占察忏得清净,地藏菩萨会特殊护念

【若人曾有出世善基摄心猛利者。我于尔时随所应度而为...

高僧的眼泪

有一位中年才出家的高僧,住在离家很远的山上的寺院,...

证严法师《净因三要》

净因第一要 一.孝养父母 孝养父母为百行之先 世间之孝...

佛教中「卍」字由来

卍字是在佛像及佛教文物中常见的符号,读作万或室利靺...

烧香拜佛不是行善事

记得五年前,我讲法让提问题的时候,有一位居士不停地...

学佛切勿执理废事

佛在《阿弥陀经》中告诉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

如何控制自己的傲慢

问: 我慢高山,不留法水。面对傲慢我总是无法控制,傲...

功到自然就成

不说一般的人,就说菩萨的愿力,我讲个故事。印度的无...

增添成功十大关键要点

极多烦恼皆由不明白做人处世时,造下的后患。故我们应...

生气的乌龟

有一天,佛陀对比丘们开示:很久以前,在阿练若池水边...

为什么念佛会没有效呢

有人说念阿弥陀佛没有效,他肚子痛的时候念佛也一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