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知见清净得证涅槃

2017/01/04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知见清净得证涅槃

古印度时,有一位比丘,从远处见到满愿子(即富楼那尊者)将坐具置于右肩上进到园中,比丘立即到舍利弗尊者面前说道:“世尊经常赞叹的满愿子,刚从如来处听闻佛法,现在来到园中,尊者您可以把握因缘。”舍利弗听了比丘所说,便从座而起,将坐具置于右肩上,也进到园内。

当时,满愿子在树下静坐,舍利弗也在一树下端坐思惟。不久,舍利弗从座位起身,到满愿子静坐的地方,彼此共相问讯,坐在一旁。舍利弗问:“满愿子!您是为了跟随世尊得以修清净梵行而成为佛弟子吗?”满愿子说:“是的。”

舍利弗又问:“那是因为跟随世尊才得以修清净戒行吗?”满愿子回答:“不是的。”“于如来之处,心得以清净而修梵行吗?”“不是的。”“是于如来之处,见解得以清净而修梵行吗?”“不是的。”“是为了远离疑惑,而修清净梵行吗?”“不是的。”“是为了使行仪清净而修梵行吗?”“不是的。”“是为了道业,勤修智慧使心清净,而修梵行吗?”“不是的。”“是为了令知见清净,而修梵行吗?”满愿子回答:“不是的。”

舍利弗说:“我刚才问,您是为了修清净行,来到如来所吗?您回答:‘是的。’我又问,是为了得到智慧、令心清净、使知见清净,而修清净行吗?您却又说:‘不是的。’那么,您究竟为了什么到如来处,修清净梵行呢?”

满愿子回答:“戒行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心清净;心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见解清净;见解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心没有疑惑而得清净;没有疑惑而得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身行清净;身行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道业清净;道业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知见清净;知见清净的意义,在于能使行者入于涅槃而得解脱;这就是在如来之处,修清净梵行的真义。”

舍利弗问:“您现在所说的义理,是以什么为趣向呢?”

满愿子答:“我以譬喻来解释这个义理吧!有智慧的人因譬喻得以了达自悟。就好比今天波斯匿王从舍卫城出发到婆祇国,于二国之间共安排了七辆车。波斯匿出城先搭乘第一辆车。到第二辆车处,随即转搭第二辆,离开第一辆车。向前行一段路后,转乘第三辆车而舍离第二辆;前行一段路后,转乘第四辆车而舍离第三辆;行一段路后,转乘第五辆车而舍离第四辆;再前行一段路,转乘第六辆车而舍离第五辆;又前行一段路,转乘第七辆车而舍离第六辆,最后抵达婆祇国。波斯匿王进到宫内,假使有人问:‘大王今天乘什么车来到宫中?’大王应该如何回答?”

舍利弗说:“假设有人问,应当回答:‘王出舍卫城后,先搭乘第一辆车到达第二辆之处;然后舍离第二辆,转乘第三辆车;再舍离第三辆,转乘第四辆车;再舍离第四辆,转乘第五辆车;再舍离第五辆,转乘第六辆车;再舍离第六辆,转乘第七辆车,最后抵达婆祇国。’这都是因为从第一辆车到达第二辆,辗转乘车为因,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有人问,应该这样回答。”

满愿子回覆:“戒清净的义理也是如此。由于心清净,而得见解清净;因见解清净,心无疑惑而得清净;因为没有疑惑,所以外在的身行清净;更因为身行清净,而得道业清净;因道业清净,使得知见清净;由于知见清净,而得至涅槃之真义,所以说于如来处,修清净梵行。”

“这是因为,持戒清净的意义,是六根纳受前境之相,然而如来教导要摒除六根攀缘之心;心清净的意义也是六根纳受前境之相,如来亦开示弟子去除六根攀缘之心;乃至于知见清净之义也是六根纳受境界之相,所以如来教导不要缘虑,才能得至涅槃。如果说为了戒行清净,才到如来处修清净梵行,那凡夫也能证得涅槃。怎么说呢?凡夫之人一样也有此戒法,而世尊所开示的是次第修行,成就道业,最后得至涅槃,并不是只有戒行清净,便足以证悟涅槃。就好比有人想登上七层楼阁,也要一阶一阶次第而上;戒行清净的义理也是如此。使心逐渐转染还净,令见解清净;由于见解清净,心中没有疑惑;因为没有疑惑而使行仪清净;由于行仪清净而道业清净;由于道业清净而于知见清净;更由于清净的知见,得以证悟涅槃。”

舍利弗听了之后,赞叹地说:“善哉!善哉!您能如此诠释义理!请问修清净梵行的比丘们,都怎么称呼您呢?”回答:“我叫满愿子,母亲姓弥多那尼。”

舍利弗说:“善哉!善哉!满愿子!圣贤法中,实无有人可与您相比。您的讲说如甘露法水,无有穷尽。我向您请问甚深义理,您敷演宣说无有遗漏。假使有修清净行的人,将您恭敬顶戴游行于世间,都还不能报答您的恩德。如果有人来向您亲近、问讯,那些人都能很快得到殊胜法益。我现在也得到闻法的殊胜利益,承受您的教导了。”

满愿子言:“善哉!善哉!您叫什么名字?比丘们都如何称呼您呢?”舍利弗回答:“我叫忧波提舍,母亲名舍利,诸比丘都称我为舍利弗。”

满愿子说:“我现在是和大人共相论法,初初并不知道是法之大主来到这里,如果知道是舍利弗尊者您,也就不会有这番辩论与对答。然而,正因为不知道,所以尊者向我请问甚深之义理,我才能够即时应答。太好了!舍利弗,您是佛陀的上首弟子,常以甘露法味而得自在法喜,假使有修清净行的人,恭敬顶戴尊者游行于世间,从年至年,犹不能报答您的大恩。如果有众生来向尊者问讯、亲近,那些人能很快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我今也是因为听闻您说法,而得佛法的殊胜利益!”

当时,二位贤者在园中共相论议,听闻彼此之法要,皆欢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三·等法品第三十九(十)》

省思:

从初修行至于证得涅槃,如上七重楼阁,须次第行而至解脱;道理虽然可以顿悟,无始积习尘垢却须要渐次修行,才能去除。所谓:“烦恼分分断,菩提分分现”,譬如从初一月亮至于十五月圆,心地光明愈渐显发。行者于动静闲忙中,脚踏实地在心上用功,对治贪瞋痴慢疑种种烦恼,降伏其心,如此才能真实得到佛法的大利益,成就道果,解脱自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印光大师答缘净居士问

问: 念佛行人,首宜以严持五戒为急务,庶念佛易得心净...

观身罪重故,不敢不生净土

经典云:犯一个突吉罗小罪,如四天王的寿命五百岁的时...

为何现在的佛教一天不如一天

常说雪峰的饭头,沩山的典座,堂里参禅堂外参禅,总是...

让心定下来

现今社会,一般人都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提升,当六根接触...

持戒的人能圆融一些吗

问: 关于荤腥的问题,这一阶段都在困扰我。我婆婆也是...

想受戒但要为家里做肉食该怎么办

问: 本人想持五戒,可是家里吃活的东西,我得去做。...

持戒之人,所求如愿;破戒之人,一切皆失

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对于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

以至诚心供佛,获大利益果报

昔日,世尊在负弥城随缘度化。有一天,佛陀告知阿难尊...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古筠比丘德异撰 妙道虚玄不可思议...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

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三十三天...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

【注音版】金光明最胜王经

金光明最胜王经...

四位比丘尼的往生事迹

彭际清居士说:在我的家乡吴县,十多年来往生有证明的...

妙高禅师

妙高,字云峰,长溪人,他家世世以儒学为业,他母亲临...

佛陀劝诫比丘勿以神通度众

昔日,佛陀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那难陀城的波婆利...

知恩-感恩-报恩

两个同时进公司的新人,经历了三个月的试用期后,一个...

【佛教词典】到源底

【到源底】 p0826   瑜伽九十三卷二十页云:又由趣正...

【佛教词典】接引

(术语)接取引导人也。观无量寿经曰:以此宝手接引众...

中道实相是佛所要说的真实义

佛陀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那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

戒德具足,堪做世间之福田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有一次向...

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

拈花一笑心自静 只需拈花一笑,万千心事尽在其中。往...

找小鸟当证人

我们平时面对外境时,常会加以分别,却从没有好好地观...

水火二河白道喻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有这个水火二河白道喻,比喻...

极乐也是梦幻泡影,是否就不值得求往生

《金刚经》里面讲一切法如梦幻泡影。理上的确是这么个...

【推荐】出家沙弥净人须知

这个时代大家能发大心出家,说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缘和...

何谓「檀越」

人们游览寺院时,常会在一些石碑的碑文上,看到檀越二...

平时要如何去累积福德增长福报

问: 平时要如何去累积福德、增长福报?佛法说:「大...

莲宗助念的殊胜利益

莲宗助念利益之殊胜,非世俗送终陋习所能比。对有缘的...

念念不离阿弥陀佛

一个参禅开悟的人,他是要选择求生净土的,这是一个反...

虚云老和尚睡觉打呼噜,但外边的境界都瞒不过他

一般我们只能看到经书上所记述的,五阴净了是何等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