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

2017/07/2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

利他利己叫作二利,二利也是一种心态,二利的心态能够对治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心毒。比随喜和谦虚心态更高境界的就是二利的心态,做一个修行人不能仅停留在谦虚和随喜这个层面上。因为,谦虚和随喜只是做人的基本,也是学习别人的长处,改变自己的心态而已。

人人都有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这样的心态,因为人人都不是完美以及圆满的,做事都会出现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情况。我们每个人做任何事情时,很容易不加思考地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

比如,从前在某个山寨里有一位寨主,带动了无数个强盗及土匪,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便跑到外面抢夺乃至偷盗。有一天,寨主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有位老人正在前面背个箱子走路。他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地将老人的东西抢过来。可是当他打开箱子的时候,才发现箱子里装满了药材,其余的什么都没有。

寨主说话了:“你为什么没有带钱呢?”

老人回答:“这些都是值钱的东西,你要的话,送给你,很贵很贵。”

但寨主不懂医学,那些药材对他来说一分不值,寨主大声说:“我要的是钱,不是药,我的部下有几百个,他们需要吃的,喝的……”

老人抢过寨主的话头,说:“我下面有几千个人,他们得的是传染病,需要治疗,这些药材,对于他们来说,是救命的药物。你抢我的药材,可以换钱,能养几百个人。可是那边上千个得了传染病的人就会活活地病死。你这样只是利益了一方,但损害了另一方,你解救了一方的生活,但伤害了另一方的生命。该怎么选择,你自己看着办吧?”

老人心里一点也不惊恐,背起箱子就走出了茂密的森林。老人的几句话打动了寨主的心。他心中想:我打劫是为了养活身边的人,我认为自己是好人,所以天底下任何人都不如我。但今天看起来,我什么都不是,我只是个不会做事的愚蠢人。

觉悟的寨主带着所有山里的人,跟着老人去救援病人,从此解散了土匪的组织,大家都下了山,照着老人的吩咐去做事了。

虽然寨主在所有人的眼里还是老大,但是他一心一意地跟随在老人后面学习做人做事。没过多久这些土匪就都变成了医生,四处去救助病人。这时老人就很高兴地告诉寨主:“你看,我们所做的事,既帮助了他人,同时也能够养家糊口,这就是利他利己。”

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做任何事,能够想到利益别人的时候,你就已经变成了真正的大善人,圆满了利他和利己二利之事,都可以用“圆满二利之人”来形容。

1932 年在我家乡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某个村庄里有一位庄主,他是个有胆量的人。他不断扩大军队,加强武装。他经常说,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按天行道的。他保护村庄,在很多路口用军队来防卫,不让土匪和强盗随便行动,把土匪的家人都关起来,不让他们来往。庄主自己一家有八口,生活荣华富贵,和睦相处,大家都羡慕他一家八口。可是,天底下哪有永远不变的快乐和富裕呢?有一天,他家里来了几位陌生人,这些陌生人都是强盗以及当地有名的土匪。

庄主说:“你们想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们,请你们不要伤害我的家人。”

土匪首领说:“我们不要东西,我们要的是你一家八口的命。”

庄主就说:“我们素不相识,为什么你们就要我家八口的命呢?我们之间无怨无仇,为何你们要我们的命呢?”

土匪首领说:“你自己想一想,你坐了庄主的位子之后,做了多少坏事,难道你忘记了吗?”

庄主就说:“我所作所为都对得起良心,从来没有伤害过你们。”

土匪首领说:“你的意思,我们当土匪都是自愿的吗?谁愿意当土匪?你愿意当土匪吗?”

庄主就说:“我是按天行道的,保护这个村庄是我的责任,你们当土匪与我家人没有关系。”

土匪首领说:“保护村庄是你的责任,我们也知道,我们也佩服你的行为,但你也没有必要非得让我们走投无路啊,你把我们害得可惨了。我们现在吃不饱,穿不暖,养家糊口都成问题了,这些你想过没有?你为什么不为我们着想呢?还有我问你,我们当了土匪,你为什么要把我们的家人都关起来呢?你保护了村庄的人,但伤害了我们这些走投无路的人和我们的家人。”那些土匪最后杀死了庄主一家八口。

这些说明了什么?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有智慧与慈悲人的做法,更不是菩萨的行为,而是凡夫俗人的做法。实际上,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事,一般动物也会做,比如野狼为了养活自己的狼子,杀害其他的动物;老虎为了养活自己的虎子,杀害其他的动物……这些都是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行为。

作为一个智慧人,或者菩萨,必须要改变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思想和行为。不管是坏人,还是恶人,没有必要伤害他们,反而要去帮助他们,救度他们,改变他们,照顾他们,引导正路,那才是真正的善,也才是真正的佛法。

现在很多佛教徒违背佛的本意。比如,弘扬自己的宗派而打击其他的宗派,保护自己的教徒而伤害其他的教徒,夸奖自己的信徒而侮辱其他的信徒,这些都是利益一方而损害另一方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凡夫俗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是菩萨的行为和思想,绝对不是佛的本意。因此,我们要做到利益两方,圆满自利和利他,才能超越凡夫俗人的思想和行为,才能真正变成菩萨。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念佛一法,顿得成就

通途教法,一般要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断一份惑,证...

梵网菩萨戒为何如此殊胜

从教理上来看 天台祖师把佛一代时教分为四种教,叫藏、...

受持十善业,能得哪些功德利益

离杀生,得成就十离恼法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

当知此念佛者,是人中的芬陀利华

大凡生存于斯世,每个人带着宿世的业力或愿力,在其人...

菩萨戒的四种广大殊胜

一、由种种无量学处广大故;二、由摄受无量福德广大故...

受菩萨戒的好处

你能求戒,得戒体,就能有相当的把握让你不去犯戒。如...

【推荐】具足了所有功德的六个字

阿弥陀佛把他因地当中,无量劫以来备修菩萨六度万行,...

阿弥陀佛惠以我们真实之利,就是能够带业往生

不可思议,略有五意:一、横超三界,不俟断惑;二、即...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佛说九横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便告比丘:「有九辈九因缘...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时称...

求一份心安,坦然以对人生路

无相禅师行脚时,因口渴而四处寻找水源,这时看到有一...

阿育王的百亿千金供养布施

佛灭度后,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一位深信佛法的国王。有...

【佛学漫画】阿弥陀佛是一尊什么样的佛呢

阿弥陀佛是一尊什么样的佛呢...

多欲的过失

《大智度论》当中,有一个小故事,说明多欲的过失。 这...

【佛教词典】如来心入少欲住中三相

【如来心入少欲住中三相】 p0583   瑜伽八十八卷十四...

【佛教词典】无分别智所缘

【无分别智所缘】 p1081 世亲释八卷十四页云:论曰:诸...

女众出家的注意事项

近来经常有女居士问我出家要注意的事情,我想,能够放...

用无贪来对治贪著

三善十一者:言无贪者,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

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暂,知道国土危脆,却不知道...

皈依时听不懂能成就皈依吗

【疏文】 《多论》云:受三归者,先称法,后称佛者,不...

本焕老和尚戒期开示

各位新戒: 恭喜你们步步高升,为什么这么讲? 你们刚...

另类的放生人

以前我去买小鱼小鸟,总是对卖主不屑一顾,有一种高傲...

阿育王弟的果报因缘

古印度时代的阿育王,有弟名毗多输柯,相信苦行外道的...

【推荐】修行时是要分别还是不分别

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

祭祀祖先应该用素食

食肉一事,大是怪事,但以习行既久,不知其非,反以为...

刚开始念佛,一定要把心寂静下来

我们佛七的前面三天,所强调的是禅定心;刚开始念佛,...

生死无常,念佛之人自然得庇佑

前天中午,姐姐打来电话,我听她的声音有些异样,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