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世间有这四种人

2017/08/1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世间有这四种人

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在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时,有一日,舍利弗尊者告诉比丘们:“世间有四种人。哪四种人呢?

一种人与结使烦恼相随,然而不觉不知自己内心有烦恼;

一种人与结使烦恼相随,但是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有烦恼;

一种人不与结使烦恼相随,可是不觉不知自己内心无烦恼;

一种人不与结使烦恼相随,并且也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无烦恼。

诸比丘们!在前二种同样是有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中,以不知道自己内心有烦恼者为下,能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有烦恼者为殊妙。后二种同样是无结使烦恼相随的人当中,以不知道自己内心无烦恼者为下,而能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无烦恼者最为第一。诸比丘们!当知世间有这四种人。”

目犍连尊者向舍利弗尊者请教:“是什么因缘,让同样是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一种为下,另一种为殊妙?”

舍利弗尊者回答:“与结使烦恼相随而不自知的人,常思惟身受心法皆为清净,在这样错误知见的驱使下,面对六尘境界以为清净,而起了染着的欲望,不但不知反省、厌离,也不勤求方便法门灭除欲心,甚至还合理化欲望,所以随着时间不断地增长贪欲、瞋恚、痴心等烦恼,直到命终。尊者啊!犹如有人到市场上买了铜器,铜器买来时就尘土垢坌,十分地脏。此人不但不以为脏,还觉得它是干净的,没有加以擦拭及洗涤,所以铜器上的污垢,不仅没有消失,而且还日渐增厚,最后变得极为不净。就像结使烦恼相随却不自知的人,观念颠倒,认为一切法皆是清净,随境增长欲心,欲心为根,贪欲、瞋恚、愚痴随之增长,一直到命终,最后恶业果熟,自作自受,故此为下。

第二种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有执着一切为清净的烦恼,于是便思惟‘今可舍此净想,思惟不净想’。因为思惟不净,时时返观自照,便能不生起欲心,进一步勤求方便法门,以真正灭除欲心,欲心灭除了,清净解脱自然不得而得、不获而获、不及而及,如此持续用功,便渐渐舍离贪欲、瞋恚、愚痴,乃至灭除一切烦恼结使。就像有人到市场上买了铜器,铜器买来就已被尘垢染污。此人为了去除尘垢,同时防范不让铜器再添尘垢,非常认真地随时清理,涤荡尘垢,使铜器上的污垢逐渐减少,最后恢复铜器本来清净的面貌。就像结使烦恼相随,但如实了知自己内心有烦恼的人,以正知见经常思惟不净,时时触物起照,勤求方便法门,出离欲心,欲心不生,贪欲、瞋恚、愚痴随之断除。目犍连尊者!这就是同样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一种人为下,另一种人为殊妙的因缘。”目犍连尊者接着又向舍利弗尊者请教:“又是什么样的因缘,使同样是不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一种人为下,另一种人为殊妙?”

舍利弗尊者回答:“不与结使烦恼相随而不自知的人,以为不需勤修方便,就会得到清净解脱自在,所以遇到境界生起了欲心,也不知检讨反省,更不求方便法门以对治欲心,于是不断地增长贪欲、瞋恚、痴心等烦恼直到命终。犹如有人到市场上买了铜器,铜器后来沾染尘垢,此人却不随时加以洗涤清理,放任尘垢污染,结果铜器上的污垢随日渐增,最后极为不净。就像虽然不与结使烦恼相随,却不觉不自知的人,没有观照检讨,而放任欲心随境增长,欲心不除,以至于让贪欲、瞋恚、愚痴随之增长,一直到命终。

不与结使烦恼相随而且如实自知的人,即使现在没有烦恼,遇到境界时也不放任欲心生起,勤求方便法门,戒慎恐惧始终不让结使烦恼生起,如此精进直到命终。犹如有人到市场上买了铜器,铜器本身没有尘垢极为洁净,此人不因为铜器无垢就放任不理,始终勤劳随时加以洗涤修治,不让尘垢污染铜器,所以这铜器买来日久,益发明净。就像不与结使烦恼相随且自知的人,不让欲心有机会生起,因此随顺觉性,勤求方便法门,贪欲、瞋恚、愚痴始终无法造作,保持清净心,一直到身坏命终。

目犍连尊者!这就是同样不与结使烦恼相随的人,一种人为下,另一种人为殊妙的因缘”。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七·四谛品第二十五》》

省思:

佛法有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修行成就的关键在于能否自觉观照,勤求方便随时对治烦恼。所以虽有烦恼,但不自甘堕落,随时觉察觉照,反省检讨,老实精进,再重的烦恼都能灭尽,成就自在解脱。相反地,虽然现在烦恼轻薄,可惜没有继续保任,放任不觉,烦恼逐日深重,仍旧与解脱无缘。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吉祥人生的四个道德实践

讲到吉祥人生的道德实践,这就落实到我们每个人自己身...

忙是人生的滋养剂

一、忙是人生的滋养剂 一个人如果怕做事,偷懒,如何会...

我不是为了生气才活着的

如果你问别人,你活着是为了什么?有的人会说为了快乐...

对治我们的烦恼习气

这个习字,早先它是什么意思?就是小鸟依靠树林的意思...

惟贤长老《从人生佛教到人间佛教》

一、人间佛教思想的历史沿革 (一)释迦佛的应化示现...

《古文观止》中的十大人生启迪

《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历...

七难、七不净,四无常

1.凡人皆有七种不净,因而对自身不必过于执着,有这样...

有人只是小聪明,有人则拥有大智慧

能够在内心深处明是非、辨真伪,而不张扬、不虚妄,便...

地藏菩萨本愿经

觉林菩萨偈 华严第四会,夜摩天宫,无量菩萨来集,说...

【注音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普门品(日诵式版本)...

【注音版】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受伤未尝不是另一种成全

清朝时,淄川有一个穷小子,腊月将尽,还缺吃少穿,他...

涵养也是一种财富

香港巴士阿叔是一段用手机拍摄后放到网络上的视频。前...

父母为你点亮的那盏灯

总有一些故事让人心动,总有一些文章让人泪流。请看下...

黄帝与牧童

《庄子》中有一篇文章,其中一段是叙述黄帝问路的故事...

【佛教词典】念佛为先

(术语)谓念佛为胜于一切余行之净土往生业因也。乐邦...

【佛教词典】支愍度

晋代僧。又作支敏度。为般若学派六家七宗之一心无宗之...

戏剧大师萧伯纳谈素食护生

我们是牲畜的活坟场,为了口腹之欲而将它们斩杀。饕餮...

佛弟子应该学习弥勒菩萨哪些精神

众所周知,弥勒菩萨为中国佛教最有代表性的佛菩萨之一...

【推荐】极乐世界与华藏世界的关系

在华藏世界海世界种里面有二十重世界,第十三层就包含...

天台止观二十五前方便

天台宗将止观(定慧)的修行分为方便与正修两种。方便...

净界法师法语--智慧的抉择

◎ 生命是无常的,在那无常变化当中,每一个变化你都没...

星云大师《如何启发聪明智能》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很聪明,有智能,但是聪明智能不是你...

三滥不禁,佛法不兴

社会上有人说:披起袈裟事更多。事多不是指是非多,是...

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历史贡献

中国佛教天台宗对观音信仰在中国汉传佛教领域的普及与...

念佛为何要求「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要求学人执持名号七日一心不乱。 《无量寿...

文殊菩萨与净土法门的因缘

文殊菩萨为佛教中的四大菩萨之一,又与普贤菩萨同为释...

深山中的道场

很久以前,在深山中有一个道场,有位弟子一直想到外面...

吾人所居之世界,具足无量诸苦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