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僧人的日常生活有哪些

圣凯法师  2012/09/26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闲的,晨钟暮鼓,青灯黄卷,令多少世人羡慕不已。但是,真正的寺院生活其实十分清苦,同时也十分有规律和节奏。僧人们闻钟而起,闻鼓而眠,闻板上殿,闻梆过堂,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依旧。在这里,向大家介绍寺院僧人日常进行的几项活动,如朝暮课诵、布萨诵戒、上供、过堂、普佛等。

一、朝暮课诵

朝暮课诵,又称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及梵呗歌赞等法事的总称。因为课诵是佛教寺院僧众日常最基本的宗教修行,是每天早晚必修的,所以称为“朝暮课诵”。

早课

早殿时全寺僧众于每日清晨(约在寅丑之间)齐集大殿,念诵《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各一遍,在念诵的起止都配有梵呗赞偈。其中,《楞严咒》为一堂功课,《大悲咒》、《十小咒》等为一堂功课,有些寺院轮流念这两堂功课。

晚课

晚殿有三堂功课,即诵《佛说阿弥陀经》和念佛名;礼拜八十八佛和诵《大忏悔文》;放蒙山施食。诵《佛说阿弥陀经》和念佛名是祈愿自己往生净土。八十八佛都可以为众生作忏悔主,因此向八十八佛礼拜、申述自己改悔罪恶的愿望,是可以灭罪的。蒙山施食仪是宋代外国甘露法师所作,他依据《救拔焰口饿鬼经》以及《水陆施食法》,以“威德光明如来咒”及“甘露咒”为主,集中各种密教的咒语,制定《施食仪》。在施食时,先准备一杯净水及一些米。行者(放蒙山者)作一定的观想,口中念诵一定的咒语,双手作一定的手势,三密相应,就能成就施食。

明清以来,早晚课成为寺院共同修行的必修课。但是,由于具体情况的不同,有些寺院五堂功课全部念完,有些寺院则没有。而且,在腔调上也有所差别,但总体上是统一的。

二、布萨诵戒

布萨,又称为布沙他、布萨陀婆、逋沙他,意译为长净、长养、增长、善宿、净住、共住,说戒。即比丘每半月齐集布萨堂,请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波罗提木叉戒本,以反省过去半月内的行为是否合乎戒本;如果有犯戒者,应该在大众前忏悔,使比丘都能长住于净戒中,长养善法,增长功德。另外,在家信徒于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也称为布萨,谓能增长善法。

关于布萨的仪轨,一般律寺都是依照《四分律》的作法。但是,禅宗则简化了一些仪轨。下面,我们介绍一下禅宗寺院的诵戒仪轨:

首先,打板绕寺院一周,大众闻板声,集合于大殿。其次,煞板,大众顶礼三拜。然后,维那起腔,大众唱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每唱一遍,礼佛一拜,总共三次。诵戒者进入大殿,先拈香,然后礼佛三拜。唱完忏悔偈后,大众合掌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等诵戒者进入斋堂后,维那起腔唱“炉香赞”,诵戒者拈香三拜,然后上座。大众唱“云来集菩萨”三称,第三遍加“海会”二字,班首出位,展具三拜后归位。维那师呼:“展具,顶礼和尚”。大众三拜,一拜敲一钟,三拜后,煞钟收尾四下,维那师呼:“钟声传三千界内,佛法扬万亿国中,功勋祈世界和平,利益报檀那厚德。”呼毕,大众唱:“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接着唱:“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维那煞钟尾四下,呼:“众沙弥进堂,排班三拜,长跪合掌”。沙弥三拜后,长跪合掌,诵戒者鸣尺云:“诸沙弥谛听,人身难得,戒法难闻,时光易度,道业难成,尔等既已出家,严谨身口意,勤学经律论,谨慎莫放逸。”众沙弥回答:“依教奉行”。诵戒者云:“既能依教奉行,作礼而退。”众沙弥就地一拜,起立退步而行出斋堂。最后,开始读诵戒本。

诵毕,诵戒者鸣尺一下,下位,维那举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同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唱完后,维那呼:“展具”,诵戒者云:“不展具”;维那云:“礼谢法师”,诵戒者云:“不为礼”;维那师云:“同寮师打引磬送法师回寮”,诵戒者云:“不消送”,问讯出堂。

布萨诵戒是佛教的优良传统,有利于维持僧团的清净与和合,所以现代中国佛教寺院仍然遵循着这一古老的制度。

三、过堂

过堂,是出家人吃饭的别名。因为出家人原则上过午不食,只吃早餐与午餐,所以又可以称为“二时临斋”。“斋”从广义来说,指清净身心,谨防身心之懈怠;从狭义来说,则指八关戒斋,或特指过午不食的戒法。所以,能持守过午不食的戒法,称为“持斋”;持斋期间所吃的食物,或法会时所供养的食物,称为“斋食”。另外,以食物供养僧侣,也称为斋,这类法会则称为“斋会”。

佛教认为早晨是天人进食,日中是佛陀进食,下午是傍生进食,夜晚是饿鬼进食。因为在夜晚进食,饿鬼听了饮食碗筷的声音,咽中起火,又不得饮食,倍增痛苦,为了慈愍饿鬼,所以不应夜晚进食。

佛教传到中国后,由于社会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印度佛教流行的乞食制度在中国未能通行。南北朝以后,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僧人们不再依靠乞食来维持生活。唐代以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要求寺院僧众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所以除了少数僧人能坚守“过午不食”的传统律制以外,大多数僧众则变成一日三餐。但是,只在早餐与午餐,举行一定的仪式,即“过堂”,这就是“二时临斋仪”。

在过堂吃饭时,碗筷都不许发出声音,更不许讲话,所以添加食物,靠筷子来示意。如果出去办事,应将两个碗叠起来,行堂师父便知道此人不在;如果在寺院中,则将两个碗分开放。盛饭时,菜饭两碗,横置在桌边,筷子横置于面前;在吃饭时,先以左手取饭碗,置于右边,次以右手取菜碗,置于左边,再取饭碗就食。需要添加饭时,将饭碗伸出,筷子放在碗中所搁的位置,表示需要添加的数量;需要加菜时,筷子在碗中竖着,表示需要干的菜;筷子在碗口处平放时,表示要喝汤。吃完后,两碗放在桌边,筷子直置于两碗中间。过堂虽仅是吃饭,但是佛教认为过堂是一堂法事,前面有供佛、施食,后面有结斋,整个过程显得非常庄严、肃静。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你要修行的地方

佛所教导的一切教义,还有一切经论,跟你生活分开了就...

居士对待僧人的「十六字诀」

原文: 来书发明普敬僧尼,此理此事,实为至当。然教儿...

度众生现出家相最好

文中说到【以声闻居首者。其故何也。一因声闻。割爱辞...

出家有年龄限制吗

问: 出家有年龄限制吗? 体恒法师答: 出家就是脱离...

吃饭宁早不晚是持护法

出家时节,知何不须?然于一食,日别常法。但用步晷一...

一位20岁出家僧人的心路历程

和大部分同龄人比我是幸运的。幸运的是自己在童年闻到...

如何行走出家路

一、酸甜苦辣荣辱毁誉 要能苦、能乐,修道人要有苦时不...

知道前生是出家人,何不恢复出家人的事业

印祖在《文钞》中说,在苏州有一位吴引之先生,是晚清...

【注音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

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唐终南山释道宣述) 妙法莲华经者...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天台八教丨五时八教的名称由来

说到天台宗,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名词应该就是五时八教,...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化众生的导师也。梵语阿弥陀...

为何寺院大门叫「山门」或「三门」

山门又作三门,乃大乘佛教及丛林之象征。本义为寺院正...

佛教徒可以吃「香菜」吗

是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对香菜这一词有些忌讳?尤其是...

【佛教词典】身见

【身见】 音译作萨迦耶见,意译作身见,为五见之一,十...

【佛教词典】意势行

三种神用之一。谓欲至极远,则有缘举心时,身即能如意...

不持戒修行是为魔业

戒为无上菩提本。佛弟子必须持戒,不持戒一切修行,是...

微笑地面对生活

虽然,人生有很多苦难。人来到世间,就已经是一出悲剧...

宏海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一) 各位同修,各位道友,今天因缘殊胜,又在我们《...

与同行们一起赚钱

台湾企业家郭台铭曾接到一笔大订单,就在集团上下摩拳...

佛教里面哪部经最殊胜

问: 常听说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又常听人说某某...

金明法师《用佛法来剖析人生》

主席、各位同学: 今天承贵大学佛学会之约,来此演讲...

【佛学漫画】无量寿

说到极乐净土,很多人的理解是非常粗浅的,他们会说:极...

听闻随转修心要

第一个「听闻」:闻所成慧 当然现在有一些文字的档案,...

天下第一菜:大白菜

慈禧晚年时,得了一场重病:高烧不退,且口干舌燥、咳...

念佛一法,顿得成就

通途教法,一般要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断一份惑,证...

信自己与不执着

信心 信能渡渊,摄为船师,精进除苦,慧到彼岸。慧到彼...

如何为临终者和刚去世者开示和助念

1、病重者念佛,只可一心求往生极乐世界,不可求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