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业」的含义

2012/01/21  繁體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为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1、业因:我们再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着,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3、业果:既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着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老湿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推荐】下载手机APP客户端

可以更方便的学佛法...

临终昏迷助念还有作用吗

问: 临命终时被业力牵引而流转六道,这个业力是今生还...

依于业力而活着

在世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中午,波斯匿王在...

经常这样修行,就能解脱生死业力

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的境界是我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

未来不由你计划,业果来安排

此世不执著,他世也不要执著,过去也好,未来也好,都...

为什么会有十二类众生

这一大科叫作约因标名。这个因指的是众生的五阴,叫作...

业力的累积,让我们看不到真相

我给大家讲一个记录在经典里面的真实故事,主角是佛教...

轮回本不存在,是因为你心中有轮回

我们再看第二个概念。这个地方越讲越细了。前面先讲第...

人家五逆十恶能往生,你为什么不行

一个人会创造广大的功德,不是一生造成的,你只是今生...

【注音版】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文殊师利菩萨除淫欲神咒...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

【注音版】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楞严经五十阴魔章...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qi)梵(fn)游化诸国,至广严城,...

汉语中的这些词汇都来源于佛教

刹那 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即非...

什么是居士

居士意为家长、家主、长者、或有财产、或居家之士。原...

佛教的二十诸天

在佛教中,有二十天神,也叫二十诸天,是佛教著名的护...

应如何称呼出家人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

【佛教词典】十事

何故随眠能为有本?以此烦恼现起,能为十事故。所谓十...

【佛教词典】律行

(术语)戒律之行也。维摩经方便品曰:虽为白衣,奉持...

【视频】重庆罗汉寺

重庆罗汉寺

【视频】妙境法师《凡夫不知道苦的境界》

妙境法师《凡夫不知道苦的境界》

【视频】大安法师《中阴身念佛救度》音频

大安法师《中阴身念佛救度》音频

念佛虽易,殊不知为真实出生死之要路

【原文】 念佛虽易,世人不知,都轻视为寻常,殊不知为...

死心念佛,莫换题目

莲池大师,净土宗的第八代祖师。他早年是读书人,有深...

主导六道轮回的亲因缘、增上缘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

为什么要给心灵背负重担

曾经看过一幅漫画,名字叫《新进化论》,漫画分两部分...

挂着花鬘的羊

有一次,佛陀的弟子们在外看到人家在办丧事,为了祭拜...

要想达到最高境界,不要忽视平常的小事情

大家学过《菩提道次第》,知道从修行上,根据各人发心...

起心动念也能造业

佛在印度罗阅祗竹园中传法时,有一位国王,名叫摩达王...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无念,许多修行人很熟悉这个词,但并不确定什么才是无...

培养第二念的反击力量

我们的修行,第一件事是什么,诸位知道吗?就是创造一...

【推荐】要像防贼一样护持自己的心念

弘一大师从不说别人的是非长短。每当别人做错了事,或...

杀掉嗔恨

有一个婆罗门生养了一个瞋心很重的女儿,经常触怒婆罗...

往生是现在的事,不是临命终的事

佛的真实的智慧是可以解脱生死的,而现在外道呢?著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