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五戒与十善

2012/02/03  繁体字  大字体  护眼色  听文章

松赞干布时期,大臣吞弥桑布扎最初翻译的几部佛经中有一部名为《十善经》,主要讲解佛教“十戒” (或称“十善法”)。“十戒”的内容包括“身三”,即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即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即不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为、语言和思想。“十戒”源于“五戒”,而又与“五戒”侧重不同。“五戒”侧重于止恶,而“十戒”侧重于行善。由“十戒”而来的“十善”即以不净观离贪欲,以慈悲观离嗔恚,以因缘观离愚痴,以诚实语离妄语,以和合语离两舌,以爱语离恶口,以质直语离绮语,以救生离杀生,以布施离偷盗,以净行离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以佛教的观点,守“五戒十善”可确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堕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脱,来生仍可继续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

五戒者: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五戒】(出增壹阿含经)

[一、 不杀戒]谓人若于彼众生,妄加杀害,而夺其命,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寿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杀戒。

[二、不偷盗戒]谓人若于有主物不与而窃取之,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受贫乏报。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谓人若淫泆无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堕恶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人若妄造虚言,隐覆实事,诳惑众听,死堕恶道;或生人中,亦口气臭恶,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人若饮酒则纵逸狂悖,昏乱愚痴,无有智慧。若不饮者,是名不饮酒戒。

【五戒配五常五行】(出仁王经疏)

[一、不杀配仁],慈爱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于仁,仁则不杀,故以不杀配仁也。

[二、不盗配智],邪正明了曰智,五行之水亦主于智,智则不盗,故以不盗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义],制事合宜曰义,五行之金亦主于义,义则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义也。

[四、不妄语配信],真实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于信,信则不妄语,故以不妄语配信也。

[五、不饮酒配礼],处事有则曰礼,五行之火亦主于礼,礼则防于过失,故以不饮酒配礼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与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于天上,下品者能王于人中 。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收藏分享
佛教知识文章列表

泰国「四面佛」其实不是「佛」

四面佛并非佛教的佛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从古至今泰国人...

研读经教时,需要注意什么

原文: 看经须是周遍广博,方得融贯,不致偏执。盖经有...

应如何称呼出家人

佛教的教制、教职在各国不尽相同。在我国寺院中,一般...

持戒布施者易生净土

持戒者容易往生是远离诸染故。 持戒对于我们居士来说至...

心律法师:佛珠的意义

现在有很多人带佛珠,说起来并不是真的信佛,而是看到...

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后可以染发吗

问: 请问法师,在家居士受菩萨戒可以将白发染成黑发...

妙莲法师:盗戒微细须防犯

盗戒很微细,比方生意人,同人家讲好的样本是值十块钱...

破戒跟着魔的差别

假设我们用攀缘、迷惑的心,来面对五阴魔境,这个过失...

优婆塞戒经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

【注音版】往生论注

...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

小品经序 释僧睿 般若波罗蜜经者,穷理尽性之格言,菩...

最上乘论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

僧人的日常生活有哪些

寺院僧人的生活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一定是非常清静而悠...

寺院每次过堂,为何要给众生出食

在寺院过堂的居士都会看到,吃饭前大众要唱《供养偈》...

四大五蕴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这是佛陀成道后,对宇宙世间...

净宗九祖-蕅益大师

1.生平 蕅益大师(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号西有,别...

【佛教词典】五惑

又作五钝使。即贪、瞋、痴(无明)、慢、疑等五种迷妄...

【佛教词典】神域

(术语)真证之境界不可思议,谓为神域。注维摩经序曰...

坚持良知,不说假话

人常常为自身的利益,不惜说假话,欺骗别人,有时候甚...

【推荐】妙莲老和尚《吃素增福寿》

1.素食少病又健康 我们佛家吃饭,完全都是素食;这在...

惟贤长老《论祸福之本》

世间现象是相对的,有空间的,有超空间的;有生物,有...

【推荐】本焕老和尚谈修行

今天晚上,我想讲一个字。讲一个什么字呢?释迦牟尼佛...

若于转处不留情

在《坛经机缘品第七》中,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

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夫晚出家者,有十种罪过: 一者,健斗,世言竭斗,俗气...

蕅益大师《净土玄门》

○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六卷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

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我们看这个家字,上面一个宝盖,好像一个房子一样,底...

顺生死流的十种心

刚才有个道友问我:如何能够保持着我们这个菩提心不退...

动物往生西方,是否也要具足信愿

问: 鹦鹉、八哥、老鼠等动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否也...

如何做一个佛弟子

问: 如何做一个佛弟子?佛弟子应该如何行善? 慧律法...

人生的两个大包袱

我看到许多人每天都背着两个大包袱一个是珍宝包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