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七日品第四十之一

(一)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众多比丘食后皆集普会讲堂,作如是论议:「此须弥山极为广大,非众山之所及,甚奇!甚特!高广极峻。如是,不久当复坏败,无有遗余,依须弥山更有大山,亦复坏败。」

尔时,世尊以天耳闻众多比丘而作是论,即从座起,往至彼讲堂所,即就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在此为何等论?欲何所施行?」

诸比丘对曰:「诸人集此,论其法事,向所论说,皆自如法。」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汝等出家正应法论,亦复不捨贤圣默然。所以然者。若比丘集聚一处,当施行二事。云何为二?一者当共法论,二者当贤圣默然。汝等论此二事,终获安隐,不失时宜。汝等向者,作何等如法之义?」

诸比丘对曰:「今众多比丘来集此堂,作如是论议:『甚奇!甚特!此须弥山极高广大,然此须弥山如是不久当复败坏,及诸四面铁围山亦当如是坏败。』向者,集此作如法论也。」

世尊告曰:「汝等欲闻此世间境界坏败之变乎?」

诸比丘白佛言:「今正是时,唯愿世尊以时演说,使众生之类心得解脱。」

世尊告诸比丘曰:「汝等善思念之,藏在心怀。」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须弥山者极为广大,非众山所及。若比丘欲知须弥山,出水上高八万四千由旬,入水亦深八万四千由旬。然须弥山四种宝所造:金、银、水精、琉璃;又有四角,亦四种所造:金、银、水精、琉璃;金城银郭,银城金郭,水精城琉璃郭,琉璃城水精郭。然须弥山上有五种天在彼居止,皆由宿缘而住彼间。云何为五?所谓彼银城中,有细脚天在彼居止;彼金城中,有尸利沙天在彼居止;水精城中,有欢悦天在彼居止;琉璃城中,有力盛天在彼居止;金、银城中间,毗沙门天王在彼居住,将诸阅叉不可称计。金城、水精城中间,有毗留博叉天王,将诸龙神在彼居止;水精城、琉璃城中间,有毗留勒叉天王在彼居止;琉璃城、银城中间,有提头赖吒天王在彼居止。

「比丘当知,须弥山下有阿须伦居止。若阿须伦欲与三十三天共斗时,先与细脚天共斗;设得胜,复至金城与尸利沙天共斗;已胜尸利沙天,复至水精城与欢悦天共斗;已胜彼,复至琉璃城;已胜彼天,便共三十三天共斗。

「比丘当知,须弥山顶三十三天在彼居止,昼夜照明,光自相照,故致此耳。依须弥山,日月流行,日天子城郭纵广五十一由旬,月天子城郭纵广三十九由旬,最大星纵广一由旬,最小星纵广二百步。须弥山顶东、西、南、北,纵广八万四千由旬,近须弥山南有大铁围山,长八万四千里,高八万里。又此山表,有尼弥陀山围彼山;去尼弥陀山,复有山名佉罗山;去此山,复更有山名俾沙山;去此山,复更有山名马头山;复更有山名毗那耶山;次毗那耶有山名铁围大铁围山。

「铁围中间有八大地狱,一一地狱有十六隔子。然彼铁围山于阎浮里地多所饶益,阎浮里地设无铁围山者,此间恒当臭处。铁围山表有香积山,香积山侧有八万四千白象王,止住彼间,各有六牙,金银校饰。彼香山中有八万四千窟,诸象在彼居止,皆金、银、水精、琉璃所造。最上象者,释提桓因躬自乘之,最下者,转轮圣王乘之。香积山侧有摩陀池水,皆生优鉢莲华、拘牟头华,然彼诸象掘根而食。摩陀池水侧复有山名优阇伽罗,然彼山皆生若干种草木,鸟狩虫蠡悉在彼间。依彼山,皆有神通得道之人而往彼间。次复有山名般荼婆,次复有山名耆阇崛山,此是阎浮里地所依之处。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若此世间欲坏败时,然天不降雨,所种生苗不复长大,诸有小河泉源皆悉枯竭。一切诸行皆归无常,不得久住。比丘当知,或有是时,此四大驶河,所谓恒伽、私头、死陀、婆叉,亦复枯竭而无遗余。如是,比丘!无常百变,正谓此耳。

「比丘!或有是时,若此世间有二日出时,是时百草树木皆悉凋落。如是,比丘!无常变易,不得久停,是时诸泉源小水皆悉枯竭。比丘当知,若二日出时,尔时四大海水百由旬内皆悉枯竭,渐渐至七百由旬,水自然竭。

「比丘当知,若世间三日出现时,四大海水千由旬内,水自然竭,渐渐乃至七千由旬,水自然竭。

「比丘当知,若四日出现世时,四大海水深千由旬在。如是,比丘!一切诸行皆悉无常,不得久住。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若世间有五日出时,是时四大海水,余有七百由旬水,渐渐至百由旬。比丘当知,若五日出时,是时海水一由旬在,渐渐水竭而无遗余。若五日出时,余正有七尺水在,五日出时,海水尽竭无有遗余。比丘当知,一切行无常,不得久住。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六日出时,此地厚六万八千由旬皆悉烟出,须弥山亦渐渐融坏。若六日出时,此三千大千国土皆悉融坏,犹如陶家烧瓦器也。是时,三千大千刹土,亦复如是,洞然火出,靡不周遍。比丘当知,若六日出时,八大地狱亦复消灭,人民命终。依须弥山五种之天,亦复命终,三十三天、豔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复命终,宫殿皆空。若六日出时,是时须弥山及三千大千刹土,皆悉洞然而无遗余。如是,比丘!一切行无常,不得久住。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若七日出,是时此地虽厚六万八千由旬及三千大千刹土,皆悉火起。若复七日出时,此须弥山渐渐融坏,百千由旬自然崩落,永无有余,亦复不见尘烟之分,况见灰乎!是时,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宫殿,皆悉火然,此间火炎乃至梵天上。新生天子在彼天宫者,由来不见劫烧,见此炎光,普怀恐惧,畏为火所烧。然彼旧生天子等曾见劫烧,便来慰劳后生天子:『汝等勿怀恐惧,此火终不来至此间。』比丘当知,七日出时,从此间至六天,乃至三千大千刹土,悉为灰土,亦无形质之兆。如是,比丘!一切行无常,不可久保,皆归于尽。尔时,人民命终,尽生他方刹土,若生天上。设复地狱中众生宿罪已毕,生天上、若他方刹土;设彼地狱众生罪未毕者,复移至他方刹土。比丘当知。若七日出时,无复日月光明、星宿之兆,是时日月已灭,无复昼夜。是谓,比丘!由缘报故,致此坏败。

「比丘复当知,劫还成就时,或有是时,火还自灭,虚空之中有大云起,渐渐降雨。是时,此三千大千刹土,水遍满其中,水乃至梵天上。比丘当知,是时此水渐渐停住而自消灭。复有风起,名曰随岚,吹此水聚着一处。是时,彼风起千须弥山、千祇弥陀山、千尼弥陀山、千佉罗山、千伊沙山、千毗那山、千铁围山、千大铁围山;复生八千地狱,复生千马头山、千香积山、千般荼婆山、千优阇伽山、千阎浮提、千瞿耶尼、千弗于逮、千郁单曰;复生千海水;复生千四天王宫、千三十三天、千豔天、千兜术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水灭地复还生。是时,地上自然有地肥,极为香美,胜于甘露。欲知彼地肥气味,犹如甜蒲桃酒。比丘当知,或有此时,光音天自相谓言:『我等欲至阎浮提,观看彼地形还复之时。』光音天子来下世间,见地上有此地肥,便以指甞着口中而取食之。是时,天子食地肥多者,转无威神,又无光明,身体遂重而生骨肉,即失神足,不复能飞;又彼天子食地肥少,身体不重,亦复不失神足,亦能在虚空中飞行。

「是时,天子失神足者,皆共呼哭自相谓言:『我等今日极为穷厄,复失神足。』即住世间,不能复还天上,遂食此地肥。各各相视颜色。彼时天子欲意多者,便成女人,遂行情欲,共相娱乐。是谓,比丘!初世成时,有此淫法,流布世间,是旧常之法,女人必出于世;亦复旧法,非适今也。是时,余光音天见此天子以堕落,皆来呵骂而告之曰:『汝等何为行此不净之行?』是时,众生复作是念:『我等当作方便,宜共止宿,使人不见。』转转作屋舍,自覆形体。是谓,比丘!有此因缘,今有屋舍。

「比丘当知,或有是时,地肥自然入地,后转生粳米,极为鲜净;亦无皮表,极为香好,令人肥白;朝收暮生,暮收朝生。是谓,比丘!尔时始有此粳米之名生。比丘!或有是时,人民懈怠不勤生活。彼人便作是念:『我今何为日日收此粳米?应当二日一收。』是时,彼人二日一收粳米。尔时,人民展转怀妊,由此转有生分。

「复有众生语彼众生言:『我等共取粳米。』是时,彼人报曰:『吾以取二日食粮。』此人闻已,复生此念:『我当储四日食粮。』即时办四日食粮。复有众生语彼众生:『可共相将外收粳米。』此人报曰:『吾以收四日食粮。』彼人闻已,便生此念:『吾当办八日食粮。』即办八日食储。尔时,彼粳米更不复生。

「是时,众生各生此念:『世间有大灾患,今此粳米遂不如本,今当分此粳米。』即时分粳米。尔时众生复生此念:『我今可自藏粳米,当盗他粳米。』是时,彼众生自藏粳米,便盗他粳米。彼主见盗粳米,语彼人曰:『汝何故取吾粳米?今捨汝罪,后莫更犯。』尔时,世间初有此盗心。是时,复有众生闻此语,复自生念:『我今可藏此已粳米,当盗他粳米。』是时,彼众生便捨己物,而取他物。彼主见已,语彼人曰:『汝今何为取我粳米乎?』然彼人默然不对。是时,物主即时手拳相加,自今已后,更莫相侵。

「是时,众多人民闻众生相盗,各共运集,自相谓言:『世间有此非法,各共相盗。今当立守田人,使守护田。其有众生聪明高才者,当立为守田主。』是时,即选择田主而语之曰:『汝等当知,世间有此非法窃盗,汝今守田当雇其直,诸人民来取他粳米者,即惩其罪。』尔时,即安田主。比丘当知,尔时,其守田者,号为刹利种,皆是旧法,非为非法。」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始有刹利种,  姓中之上者,
 聪明高才人,  天人所敬待。

「尔时,其有人民侵他物者,是时刹利取惩罚之。然复彼人不改其愆,故复犯之。是时刹利之主勅作刀杖,取彼人而枭其首。尔时,世间初有此杀生。是时,众多人民闻此教令:『其有窃盗粳米者,刹利主即取杀之。』皆怀恐惧,衣毛皆竪,各作草卢于中坐禅,修其梵行,而一其心,捨离家业、妻子、儿妇独静其志,修于梵行。因此已来,而有婆罗门之名姓。是时,便有此二种姓出现世间。

「比丘当知,彼时由盗故便有杀生,由杀故便有刀杖。是时,刹利主告人民曰:『其有端政高才者,当使统此人民。』又告之曰:『其有人民窃盗者,使惩其罪。』尔时,便有此毗舍种姓,出现于世。

「尔时,多有众生便生此念:『今日众生之类各共杀生,皆由业之所致也,今可来往周旋以自生活。』尔时,便有首陀罗种姓,出现世间。」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初有刹利种,  次有婆罗门,
 第三名毗舍,  次复首陀姓。
 有此四种姓,  渐渐而相生,
 皆是天身来,  而同为一色。

「比丘当知,尔时,有此杀、盗心,无复有此自然粳米。

「尔时,便有五种穀子:一者根子,二者茎子,三者枝子,四者华子,五者果子,及余所生之种子,是谓五种之子。皆是他方刹土风吹使来,取用作种以此自济。如是,比丘!世间有此瑞应,便有生、老、病、死,致使今日有五盛阴身,不得尽于苦际,此名为劫成败时之变易也。吾与汝说,诸佛世尊常所应行,今尽与汝说之。当乐闲居静处,当念坐禅,勿起懈怠,今不精诚,后悔无益。此是我之教诲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是时,摩竭国王阿阇世,在群臣中而作是说:「此拔祇国极为炽盛,人民众多,吾当攻伐,摄彼邦土。」

是时,阿阇世王告婆利迦婆罗门曰:「汝今往至世尊所,持吾姓名,往问讯世尊,礼敬承事云:『王阿阇世白世尊言:「意欲攻伐拔祇国,为可尔不?」』设如来有所说者,汝善思惟,来向吾说。所以然者,如来语终不有二。」

是时,婆罗门受王教勅,往至世尊所,共相问讯,在一面坐。是时,婆罗门白佛言:「王阿阇世礼敬世尊,承事问讯,又复重白:『意欲往攻伐拔祇大国。』先来问佛为可尔不?」

尔时,彼婆罗门以衣覆头脚,着象牙屐,腰带利剑,不应说法。

是时,世尊告阿难曰:「若拔祇人民修七法者,终不为外寇所坏。云何为七?若当拔祇国人民,尽集一处而不散者,便不为他国所坏,是谓初法不为外寇所败。

「复次,阿难!拔祇国人上下和顺,拔祇人民不为外人所擒。是谓,阿难,第二之法不为外寇所坏。

「复次,阿难!若拔祇国人亦不淫他,着他女人色,是谓第三之法不为外寇所坏。

「复次,阿难!若拔祇国不从此间而传至彼,亦复不从彼间传来至此,是谓第四之法不为外寇所坏。

「复次,阿难!若拔祇国人供养沙门、婆罗门,承事礼敬梵行人者,是谓第五之法,是时便不为外寇所获。

「复次,阿难!若拔祇国人民不贪着他财宝者,是谓第六法不为外寇所坏。

「复次,阿难!若拔祇国人民皆同一心,不向神寺,专精其意,便不为外寇所坏也,是谓第七之法不为外寇所坏。是谓,阿难!彼拔祇人修此七法者,终不为外人所坏。」

是时,梵志白佛言:「设当彼人成就一法,犹不可坏,何况七法而可坏乎?止!止!世尊!国事猥多,欲还所止。」尔时,梵志即从座起而去。

彼梵志不远,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七不退转法,汝等谛听!善思念之。」

诸比丘白佛言:「唯然,世尊!」

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世尊告曰:「云何为七不退转之法?比丘当知,若比丘共集一处,皆共和顺,上下相奉,转进于上,修诸善法而不退转,亦不为魔所得便,是谓初法不退转。

「复次,众僧和合顺从其教,转进于上而不退转,不为魔王所坏,是谓第二之法不退转也。

「复次,比丘!不着事务,不修世荣,转进于上,不为魔天所得其便,是谓第三不退转之法也。

「复次,比丘!不讽诵杂书,终日策役其情意,转进于上,不为魔王得其便,是谓第四不退转之法也。

「复次,比丘!勤修其法,除去睡眠,恒自警寤,转进于上,不为弊魔而得其便,是谓第五不退转之法。

「复次,比丘!不学算术,亦不使人习之,乐闲静之处,修习其法,转进于上,不为弊魔得其便也。是谓第六不退转之法。

「复次,比丘!起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习于禅行,忍诸法教,转进于上,不为魔所得其便,是谓七不退转法也。若有比丘成就此七法,共和顺者,便不为魔得其便也。」

尔时,世尊说此偈言:

「除去于事业,  又非思惟乱,
 设不行此者,  亦不得三昧。
 能乐于法者,  分别其法义,
 比丘乐此行,  便致三昧定。

「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此七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三)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七使,汝等善思念之。」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云何为七?一者贪欲使,二者瞋恚使,三者憍慢使,四者痴使,五者疑使,六者见使,七者欲世间使。是谓,比丘!有此七使,使众生之类,永处幽闇,缠结其身,流转世间,无有休息,亦不能知生死根原。犹如彼二牛,一黑一白,共同一轭,共相牵引,不得相远。此众生类,亦复如是,为此贪欲使、无明使所缠结,不得相离,其余五使,亦复追从,五使适从,七使亦然。若凡夫之人,为此七使所缚,流转生死,不得解脱,不能知苦之元本。

「比丘当知,由此七使,便有三恶趣:地狱、畜生、饿鬼;由此七使,不能得度弊魔境界。然此七使之法复有七药。云何为七?贪欲使者,念觉意治之;瞋恚使者,法觉意治之;邪见使者,精进觉意治之;欲世间使者,喜觉意治之;憍慢使者,猗觉意治之;疑使者,定觉意治之;无明使者,护觉意治之。是谓,比丘!此七使用七觉意治之。

「比丘当知,我本未成佛道为菩萨行,坐道树下,便生斯念:『欲界众生为何等所繫?』复作是念:『此众生类为七使流转生死,永不得解;我今亦为此七使所繫,不得解脱。』尔时,复作是念:『此七使为用何治之?』复重思惟:『此七使者当用七觉意治之,我当思惟七觉意。』思惟七觉意时,有漏心尽,便得解脱,后成无上正真之道,七日之中结跏趺坐,重思惟此七觉意。是故,诸比丘!若欲捨七使者,当念修行七觉意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七种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云何为七种人?所谓七人者:一者行慈,二者行悲,三者行喜,四者行护,五者行空,六者行无想,七者行无愿。是谓七种之人可事、可敬,是世间无上福田。所以然者,其有众生行此七法者,于现法中获其果报。」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何以故不说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佛,乃说此七事乎?」

世尊告曰:「行慈七人其行,与须陀洹乃至佛其事不同;虽供养须陀洹乃至佛,不现得报;然供养此七人者,于现世得报。是故,阿难!当勤加勇勐成办七法。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毗舍离猕猴池侧,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是时,世尊到时,着衣持鉢,及将阿难入毗舍离乞食。尔时,毗舍离城内有大长者名毗罗先,饶财多宝,不可称计;然复悭贪无惠施之心,唯食宿福,更不造新。尔时,彼长者将诸婇女在后宫作倡伎乐,自相娱乐。

尔时,世尊往诣彼巷,知而问阿难曰:「今闻作倡伎乐为是何家?」

阿难白佛:「是毗罗先长者家。」

佛告阿难:「此长者却后七日命终,当生涕哭地狱中。所以然者,此是常法。若断善根之人,命终之时,皆生涕哭地狱中。今此长者宿福已尽,更不造新。」

阿难白佛言:「颇有因缘使此长者七日不命终乎?」

佛告阿难:「无此因缘得不命终乎!昔所种行,今日已尽,此不可免。」

阿难白佛:「颇有方宜令此长者不生涕哭地狱乎?」

佛告阿难:「有此方宜可使长者不入地狱耳。」

阿难白佛言:「何等因缘使长者不入地狱?」

佛告阿难:「设此长者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者,便得免此罪也。」

阿难白佛言:「今我能使此长者出家学道。」

尔时,阿难辞世尊已,往至彼长者家,在门外立。是时,长者遥见阿难来,即出奉迎,便请使坐。时,阿难语长者曰:「今我是一切智人边闻,然如来今记:『汝身却后七日当身坏命终,生涕哭地狱中。』」

长者闻已,即怀恐惧,衣毛皆竪,白阿难曰:「颇有此因缘使七日之中不命终乎?」

阿难告曰:「无此因缘令七日中得免命终。」

长者复白言:「颇有因缘我今命终,不生涕哭地狱中乎?」

阿难告曰:「世尊亦有此教:『若当长者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学道者,便不入地狱中。』汝今可宜出家学道,得到彼岸。」

长者白言:「阿难并在前去,我正尔当往。」

是时,阿难便捨而去。长者便作是念:「言七日者犹常为远,吾今宜可五欲自娱乐,然后当出家学道。」

是时,阿难明日复至长者家,语长者曰:「一日已过,余有六日在,可时出家。」

长者白言:「阿难并在前,正尔当寻从。」然彼长者犹故不去。

是时,阿难二日、三日,乃至六日至长者家,语长者曰:「可时出家,后悔无及。设不出家者,今日命终,当生涕哭地狱中。」

长者白阿难曰:「尊者并在前,正尔当随后。」

阿难告曰:「长者!今日以何神足至彼间?方言先遣吾耶?但今欲共一时俱往。」

是时,阿难将此长者往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白佛言:「今此长者欲得出家学道,唯愿如来当与剃除须发,使得学道。」

佛告阿难:「汝今躬可度此长者。」

是时,阿难受佛教勅,即时与长者剃除须发,教令着三法衣,使学正法。是时,阿难教彼比丘曰:「汝当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当修行如是之法。是谓,比丘!行此十念者,便获大果报,得甘露法味。」

是时,毗罗先修行如是法已,即其日命终,生四天王中。

是时,阿难即阇维彼身,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向者,比丘毗罗先者今已命终,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今此比丘命终生四天王。」

阿难白佛言:「于彼命终当生何处?」

世尊告曰:「于彼命终当生三十三天,展转生豔天、兜术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从彼命终复还来生,乃至四天王中。是谓,阿难!毗罗先比丘七变周旋天人之中,最后得人身,出家学道,当尽苦际。所以然者,斯于如来有信心故。

「阿难当知,此阎浮提地南北二万一千由旬,东西七千由旬,设有人供养阎浮里地人,其福为多不?」

阿难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告阿难:「若有众生如[(壳-一)/牛]牛顷,信心不绝修行十念者;其福不可量,无有能量者。如是,阿难!当求方便,修行十念。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六)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极妙之法,初、中、竟善,义理深邃,具足得修梵行,此经名为净诸漏法,汝等善思念之。」

比丘对曰:「如是。世尊!」是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净诸漏法?或有有漏,缘见得断;或有有漏,亲近得断;或有有漏,远离得断;或有有漏,娱乐得断;或有有漏,威仪得断;或有有漏,思惟得断。

「彼云何有漏由见得断?于是,凡夫之人不覩圣人,不顺从如来之法,不能拥护贤圣之法,不亲近善知识,不与善知识从事。其闻法所应思惟法者亦不分别,不应思惟者而思惟之。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便增多;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便增多;未生无明漏而生,已生无明漏便增多。此法不应思惟而思惟之。

「彼云何法应思惟,然不思惟此法?所言思惟法者,未生欲漏使不生,已生欲漏而灭之;未生有漏令不生,已生有漏而灭之;未生无明漏令不生,已生无明漏而灭之。是谓此法应可思惟而不思惟,所不应思惟者便思惟之。应思惟者复不思惟之,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而增多;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而增多;未生无明漏而生,已生无明漏而增多。彼人作如是思惟:『云何有过去久远?我今当有过去久远?』或复思惟:『无过去久远?云何当有过去久远?为谁有过去久远?云何复有当来久远?我今当有将来久远?』或复言:『无将来久远。云何当有将来久远?为谁有将来久远?云何有此众生久远?此众生久远为从何来?从此命终当生何处?』彼人起此不祥之念,便兴六见展转生耶想,有我见审有此见;无有我见审兴此见;有我见无我见于中起审见;又复自观身复兴此见;于己而不见己;复兴此见,于无我而不见无我,于中起此见。尔时,彼人复生此邪见:我者即是今世,亦是后世,常存于世而不朽败,亦不变易,复不移动。是谓名为邪见之聚。邪见、灾患、忧、悲、苦、恼,皆由此生而不可疗治,亦复不能捨,遂增苦本,由是不为沙门之行、涅槃之道。

「又复,比丘!贤圣弟子修其法,不失次叙,善能拥护,与善知识共从事,彼能分别;不可思惟法亦能知;所可思惟法亦能知之;彼所不应思惟法亦不思惟之;所应思惟法而思惟之。

「彼云何不应思惟法而不思惟之?于是,诸法未生欲漏而生,已生欲漏而增多;未生有漏而生,已生有漏而增多;未生无明漏而生,已生无明漏而增多。是谓此法不应思惟之。

「彼何等法应思惟者而思惟之?于是,诸法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欲漏而灭之;未生有漏而不生,已生有漏而灭之;未生无明漏而不生,已生无明漏而灭之。是谓此法应可思惟之。

「彼不应思惟者亦不思惟之,可思惟者便思惟之,彼作如是思惟,便灭三法。云何为三?身耶、戒盗、疑。设不知、见,则增有漏之行;设见、闻、念、知者,则不增有漏之行;已知、已见,有漏便不生。是谓此漏见所断也。

「彼云何漏恭敬所断?于是,比丘!堪忍饥寒,勤苦风雨、蚊虻、恶言、骂辱,身生痛脑,极为烦疼,命垂欲断,便能忍之。若不尔者,便起苦恼。设复能堪忍者,如是不生,是谓此漏恭敬所断。

「彼云何漏亲近所断?于是,比丘!持心受衣,不兴荣饰,但欲支其形体,欲除寒热,欲令风雨不加其身,又覆形体不令外露。又持心随时乞食,不起染着之心,但欲趣支形体,使故痛得差,新者不生;守护众行,无所触犯,长夜安隐而修梵行,久存于世。复持心意亲近床座,亦不着荣华服饰,但欲除饥寒、风雨、蚊虻之类,趣支其形,得行道法。又复持心亲近医药,不生染着之心;于彼医药,但欲使疾病除愈故,身体得安隐。设不亲近者,则生有漏之患。若亲近,则无有漏之患,是谓此漏亲近所断。

「彼云何有漏远离所断?于是,比丘!除去乱想,犹如恶象、骆驼、牛、马、虎、狼、狗、蛇蚖、深坑、危岸、柘棘、峻崖、湿泥,皆当远离之。莫与恶知识从事,亦复不与恶人相近,能熟思惟不去心首,设不将护者,则生有漏;设拥护者,则不生有漏,是谓有漏远离所断。

「彼云何有漏娱乐所断?于是,比丘!生欲想而不捨离,设起瞋恚想,亦不捨离,设复起疾想,亦不捨离,设不捨离者,则生有漏;能捨离者,便能不起有漏。是谓此漏娱乐所断。

「云何有漏威仪所断?于此,比丘!若眼见色不起色想,亦不起染污之心,具足眼根,亦无缺漏而护眼根。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都不起染污之心,亦不起想着而护意根。若不摄其威仪,则生有漏;若摄其威仪者,则无有漏之患。是谓此漏威仪所断。

「彼何等有漏思惟所断?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无欲、依无污、依灭尽而求出要,修法觉意、精进觉意、喜觉意、猗觉意、定觉意、护觉意,依无欲、依无污、依灭尽而求出要。若不修此者,则生有漏之患;设能修者,则不生有漏之患。是谓此漏思惟所断。

「若复,比丘!于比丘中诸所有漏,见断者便见断之,恭敬断者便恭敬断之,亲近断者亲近断之,远离断者远离断之,威仪断者威仪断之,思惟断者思惟断之。是谓,比丘!具足一切威仪,能断结、去爱,度于四流,渐渐越苦。是谓,比丘!除有漏之法。诸佛世尊常所施行慈念一切有形之类,今已施行。汝等常乐闲居树下,勤加精进,勿有懈怠。今不勤加者,后悔无益。此是我之训教。」

尔时,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四

 

上篇:增壹阿含经

下篇:佛说阿罗汉具德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阿含部目录

撰集百缘经

撰集百缘经卷第一 菩萨授记品第一 (一)满贤婆罗门遥...

普贤行愿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注音版】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三十五佛名礼忏文...

佛说息诤因缘经

佛说息诤因缘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

佛说本相猗致经

佛说本相猗致经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闻如是: 一...

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

佛说大坚固婆罗门缘起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

佛说梵志计水净经

佛说梵志计水净经 失译人名附东晋录 闻如是: 一时,...

【注音版】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

佛说护诸童子陀罗尼咒经...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上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公少瞻儒道...

佛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

佛说息诤因缘经

佛说息诤因缘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

佛说灌洗佛形像经

佛说灌洗佛形像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译 尔时佛告摩诃刹头...

【注音版】佛说五大施经

佛说五大施经...

西方发愿文解

△初总序归敬三:初标主、二明愿、三请加 ○初标主 稽...

佛说宝网经

佛说宝网经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是: 一时,佛...

西斋净土诗

西斋净土诗 怀净土诗七十七首(并自序) 明四明梵琦楚...

《净土十疑论》白话译文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慈大悲为事业,如果想救度众生...

智者求其实,愚者求其名

常听两种声音: 自己良心忠告,他人善意批评。 常看两...

「我见」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见就是我们凡夫种种的知见,当然以我见为根本。这...

善心不仅能救命 还能救心

有一次,一位患血癌的囚犯被送来我们医院,医院发现他...

学佛的四大因缘,你属于哪一种呢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在轮回中不知道漂泊了多久,...

圣严法师《如何转好运?》

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当人们遇到失败而不知何去...

法界最可靠的保险

我曾把在香港办理的缴费11年的保险退了,为的是得到四...

印光大师论往生品位

关于往生极乐世界的辈品,《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四...

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

在净土法门如何发菩提心?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

全民素食的5个理由

当前,全球气候暖化所引发的严重自然灾害已威胁到了方...

依《地藏经》修行,功德利益无量

我们讲地藏经之前,先讲讲地藏经的大意,还有地藏经修...

二鬼争尸

曾有人远行时,独自夜宿在一空房子。半夜有鬼肩扛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