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得道梯橙锡杖经

失译
繁体字  大/小字体  选护眼色

得道梯橙锡杖经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皆应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诸佛执持锡杖,未来诸佛执持锡杖,现在诸佛亦执是杖。如我今日成佛世尊,亦执如是应持之杖。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教诸弟子亦执锡杖。是以我今成佛世尊,如诸佛法,以教于汝。汝等今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是锡杖者,名为智杖,亦名德杖。彰显圣智,故名智杖;行功德本,故曰德杖。如是杖者,圣人之表式、贤士之明记、趣道法之正幢、建念义之志,是故汝等咸持如法。」

尔时尊者迦叶从坐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合掌[跍*月]跪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锡杖?云何而受持?唯然世尊!愿敷演说,我等奉行。」

佛告迦叶:「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所言锡杖者,锡者轻也。依倚是杖,得除烦恼,出于三界,故曰轻也。锡者明也。持杖之人,得智慧明,故曰明也。锡言不回。持是杖者,能出三有,不复染着,故曰不回。锡言惺也。持是杖者,惺寣苦、空、三界结使,明了四谛、十二缘起,故曰惺也。锡言不慢。持是杖者,除断慢业,故曰不慢。锡者言疏。持此杖者,与五欲踈,断贪爱结,散坏诸阴,远离五盖,志趣涅槃,疏有为业,故曰踈也。锡言采取,持是杖者,采取诸佛戒、定、慧宝,获得解脱,故曰采取。锡者成也。持是杖者,成就诸佛法藏,如说修行,不令缺减,悉具成就,故曰成也。」

佛告迦叶:「如是锡字,其义广多,不可具陈,汝今且当如是受持。」

迦叶白佛言:「世尊!是锡杖者,其义如是,云何智杖,乃至建念义之志?唯然世尊!愿为敷演。」

佛言:「是锡杖者,为修智士,广修多闻,解世出世,分别善恶,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了智无碍,智慧成就,故曰智杖。

「为持禁戒、忍辱、禅定、一心不乱、常修福业、无时懈怠,如救头然,故曰德杖。

「摄持是杖,如斯之人,内具十六行(谓四谛:苦、集、灭、道。四等:慈、悲、喜、舍。四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无色定:空处、识处、不用处、非想非非想处),复具三十七行(谓:三十七助道法)。于是法中,了了分别,自身作证,不随音声;于是法中,而自遨戏,入空、无相、无愿解脱门,自在无难,名之为圣。内有是德,外执锡杖,表式此人,必有圣德。戒定忍慧,三明六通,及八解脱,皆悉具有,以记此人,望表生敬,故曰圣人之表式也。

「贤士之明记者:内有智性,故曰贤士。明记此人内有智性,习功德本,于法增进,善心成办,故曰贤士明记。

「此人不久之间,智慧成就,入无为处,寂然宴静,涅槃安乐,第一义道,故曰趣道之法幢。

「建念义之志者,是杖有三鬲。见三鬲重,则念三涂苦恼,则修戒、定、慧;念三灾老病死,则除三毒贪、瞋、痴;念三界之无常,则信重于三宝、除三恶、断三漏、净三业,欲具三明、入三解脱、得三念处、通三达智,故立三鬲,以相重也。

「复有四钴者,用断四生、念四谛、修四等、入四禅、净四空、明四念处、坚四正勤、得四神足,故立四楞。

「通中鬲五,用断五道苦恼轮回,修五根、具五力、除五盖、散五阴,得五分法身,故立五也。

「十二环者,用念十二因缘,通达无碍,修行十二门禅,令心无患。

「三重四楞合数成七,以念如来七觉意法,成就七圣财。

「通鬲钻八,用念八正道,得八解脱,除灭八难,故用八也。略说锡杖其义如是!汝当善持。」

迦叶白佛:「如是世尊!如圣法教。」

尔时迦叶复白佛言:「世尊!三世诸佛法同是也?」佛言:「有杖是同,若用不同,或有四钴;或有二钴,环数无别;但我今日四钴十二环,用是之教。二钴者,迦叶如来之所制立,令诸众生记念二谛(世谛、第一义谛),以立其义。」

尔时世尊!说此法已,尊者迦叶、千二百众及诸大会!皆悉欢喜,顶戴奉行。

凡体法,上台法天,下台法地,四支法四天王;十二环法十二因缘,包含天地人天上下,无不斯尽。凡发慈,广生万行,物不准此,已起善本。

持此杖法,赍天挟地,着左胁下,以小指句之;使两头平正,不令高下;鸣则常鸣,不令声绝;其声均细调和,恒使若初;若初无声,讫一行处不令有声;若初有声,讫一行处常令有声;亦使麁细一等,不得或麁或细;僧置左足、尼置右足;不得着地;若檀越不出,近至三家,远满七家,若不得,更不容多过,若过非行者法。若限内得食,持杖悬之树上,勿令着地;若无树着地,就地平处一,不令倾侧。眠时安杖与身相顺,置之床后,正与身齐,不令前却。持行路、止息时,头常向日,勿令倒逆违背。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谓持天挟地。

并观十二因缘,为护身一切。如其倾侧,一切万物皆亦倾侧;如其平正,一切含生皆令安隐无为。若下台着地之时,令三涂众生苦剧逾增;若不着地,令三涂众生因之得拔。如其颠倒,则逆世界,亦令行者其心迷乱;若能顺持,彼此俱利。若如是持,具现得威仪出入护助,后得获果,速成正觉。

持锡杖威仪法,有二十五事。持锡杖十事法:一者、为地有虫故。二者、为年朽老故。三者、为分越故。四者、不得手持而前却。五者、不得担杖着肩上。六者、不得横着肩上手垂两头。七者、出入见佛像,不听有声。八者、杖不得入众。九者、不得妄持至舍后。十者、杖过中不出。

复有五事。一者、远请行宿过中得出。二者、至病瘦家过中得出。三者、送过世者过中得出。四者、外道请者过中得出。五者、不得将杖指人画地作字。

复有五事。一者、三师俱出不得持杖自随。二者、四人共行除上座不得普持。三者、到檀越门好正威仪。四者、入檀越门三抖擞三反,不出,从至余家。五者、檀越出应持杖着左肘中央。

复有五事。一者、杖恒在己房中不得离身。二者、不听下头着地。三者、不听杖许生衣。四者、日日须好磨拭。五者、杖欲出时当从沙弥边受,若无沙弥白衣亦得。

 锡杖四钴应四谛,  环应十二因缘,
 中召明中道义。  上头应须弥顶,
 第二应须弥山,  中央木应于空,
 下错应须弥根。

沙门之法,解空得道,执此惺寣世间一切众生。诸比丘等!至心奉行。

得道梯橙锡杖经


又持锡杖法(依天竺藏经重出,使后人看阅,知其源流也)

锡杖有二十五事威仪。持锡杖有二十五事者: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分卫故。四者、为出入见佛像不得使头有声。五者、不得持杖入众。六者、中后不得复杖出。七者、不得担着肩上以手悬两头。八者、不得横着膝上以悬两头。九者、不得手掉前后。十者、不得持至舍后。十一者、不得复持在三师前后,已杖出不得复杖随。十二者、若四人俱行,一人已持,不得复持随。十三者、若至檀越家,不得舍杖离身。十四者、至人门户时,当三抖擞,不出,应当更至余家。十五者、主人出,应当杖着左肘挟之。十六者、若至室中,不得使着地。十七者、当持自近卧床。十八者、当数取拭之。十九者、不使头有生。二十者、欲行当从沙弥若白衣受。二十一者、至病人家宿应得暮杖。二十二者、欲远送过去者,应得暮杖。二十三者、远请行宿应得暮杖。二十四者、远迎来者应得暮杖。二十五者、常当自近,不得指人若画地作字。


上篇:佛说十二头陀经

下篇:佛说木槵子经

文库首页全部栏目随机文章
佛经咒语文章列表
大藏经·经集部目录

【注音版】普贤菩萨行愿赞

普贤菩萨行愿赞...

教观纲宗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长幅难看。今添四...

净土五经日诵集要(净宗早晚课)

序 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

【注音版】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

佛说超日明三昧经卷上 西晋清信士聂承远译 闻如是:一...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刘宋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闻...

正法念处经

正法念处经叙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万殊,名盖众...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上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闻如...

佛说长阿含经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

饿鬼报应经

尊者大目揵连,从佛在耆阇崛山中,游行恒水边,见诸饿...

佛说五母子经

五母子经 吴月氏国居士支谦译 昔者有阿罗汉在山中奉行...

【注音版】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曼殊室利菩萨十大愿王...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再译...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

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昙...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

佛说众许摩诃帝经卷第一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

五门禅经要用法

五门禅经要用法 大禅师佛陀蜜多撰 宋罽宾三藏昙摩蜜多...

【注音版】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佛说七俱胝佛母心大准提陀罗尼经...

宏海法师:净土三资粮

(第一讲) 好,各位莲友大家上午吉祥,阿弥陀佛。 今...

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一个修行人有八种思考模式,我们首先先了解的,我们要...

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轮回顿息

我们看《唯识学》是怎么去解释十二因缘? 第一个无明,...

圣严法师《尽心尽力第一》

人的身材有高有矮;人的力量有大有小;人的智慧有深有...

修学佛法必具的三项要求

知道人生是苦,知道生命短暂,知道国土危脆,却不知道...

阿育王弟的果报因缘

古印度时代的阿育王,有弟名毗多输柯,相信苦行外道的...

刚开始念佛,一定要把心寂静下来

我们佛七的前面三天,所强调的是禅定心;刚开始念佛,...

难忍能忍的须赖

佛陀住世时,舍卫城中住着一位赤贫如洗的佛弟子,名叫...

「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为何还要愿往生

问曰:大乘经论中,处处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云何天...

用钱修佛像还是用钱来帮助穷人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有人用比较大的钱做佛像建寺院,很...

供养佛陀十字绣头像是否不恭敬,应该如何处理

问: 信女早年未学佛前喜佛,敬佛,并在集市上见一佛陀...

救人就是救己

一天深夜,我沿着一条灯光昏暗的小径走回家。经过一片...